今天,
《人民日报》点赞湖州医改!
家庭医生上门来(好政策,让生活更美好)
《人民日报》(年09月版)
现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舞阳街道的村民一旦身体不适,在家里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服务(上图)。过去,村民们只能去村卫生室找医生看病(下图)。
截至年底,全国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2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8%。今年,家庭医生将走进85%以上地市的百姓家。
近年来,湖州努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全市县域内就诊率从年的75.79%提高到今年的86.12%,使责任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谢尚国摄(人民视觉)
今年以来,
由湖州日报记者谢尚国等采写、拍摄的关于湖州的报道频频出现在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吧:
头版报道
02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乾龙灯会》
2月9日,一年一度的浙北乾龙灯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热闹登场,来自各村舞龙队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每逢元宵佳节到来之际,德清县都会举行乾龙灯会活动,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了解,乾元镇的民间舞龙自南宋时起就极为盛行,如今已成为德清传统年俗活动,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尚国王力中摄影报道(人民视觉)
05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湖州把绿色发展理念注入制造业》
本报湖州5月20日电(赵永新、李晓俊、谢尚国)浙江省湖州市近年来高度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好、绿色制造初见成效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绿色制造课题组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正是通过这次考察,湖州市获批成为“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
据湖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全力打造绿色制造。
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入园一批”的思路,湖州一方面对“低小散”的块状行业逐个开展细分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蓄电池、印染、制革、化工等传统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蓄电池行业通过两轮整治,从原来的家减少到16家,产值增长14倍、税收增长6倍;不锈钢管道行业由原先上百家企业整合为不到10家,涌现出久立、永兴、金洲等上市公司。美欣达集团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目前已拓展形成以固废处理产业为主导,金融、健康休闲产业为两翼的新型产业发展构架,去年列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强第位。
落户德清县新市镇只有三年的天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高品质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不仅被评为“浙江省绿色企业”,还迅速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湖州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以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去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亿元、.4亿元和.4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1.7%、41.9%和24.9%。
推动绿色制造,制度是保障。湖州市持续开展制度创新,从项目准入、考核问责、要素配置到产业转型、金融支持,构建了一整套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在资源配置改革方面,该市大力推进以节能、节水和亩产论英雄的资源供给制度,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提高效益。与此同时,湖州市抓住绩效考核这个“牛鼻子”,在全国率先开展地区绿色GDP核算,并将其纳入县区和市级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推行三级绿色生态考核办法和乡镇差异化考核办法,并严格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1月17日《人民日报》13版:《德清雷甸人手一张“平安地图”》
谢尚国王力中
近日,从云南来到浙江华美电器有限公司打工的李祥兴下班后,从厂工会干部手中拿到了一份特别地图——他所居住的雷甸镇的“平安地图”。
展开地图,李祥兴就被简单直观的图标吸引:“这边是镇派出所,那边是镇消防中队,地址和电话真详细,还把交通事故多发点、易溺水点都标了出来,政府想得真周到,尤其像我这样的新务工人员,感觉就像有位朋友在指点我一样,觉得在这里工作很有安全感。”
如何让群众多一分安全保障,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党委政府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着手,在平安服务项目中创新思路,手绘了一份卡通“平安地图”,送进企业、校园、农家、公共场所等地方,为每个出行的人增添了一份平安和温暖。“推行平安地图就是想让百姓尤其是外来务工者做到出入有序,平安有方。”镇党委书记夏永明说。
与一般地图不同的是,这份地图特别强调安全标志,如在省道的主干道交叉路口,因为交通事故多发,就被标上事故多发点提示。夏季溺水事故高发,防溺水的图标则被标注在了镇域范围内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河流旁。哪里危险,哪里安全,通过小小的一份卡通版地图,一图在手,轻松掌握雷甸的安全讯息。
雷甸中心小学校长陈云说,现在每个班级都有一位以上的平安地图“领航员”。通过小手拉大手,将安全传到千家万户。县教育局有关人士也表示,这张“平安地图”非常实用,起到很好的安全宣传教育作用,为学校安全工作奠定了基础,将在全县校园推广。
04月06日《人民日报》4版:《蚕乡泼水节祈求大丰收》
4月4日,浙江湖州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塘泾村,蚕农们聚集起来举行泼水节。当地妇女划龙舟,用船桨将河水泼向岸上蚕农手举的蚕匾,以此祈求来年蚕茧丰收。
据了解,划龙舟泼水活动结束后,当地就进入了养蚕季节。
谢尚国摄(人民视觉)
04月21日《人民日报》13版:《浙江德清新老河长接力护河支部会开到河道边》
谢尚国王力中
“从今天开始,守护这段河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前不久,新选出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干山村党支部第一次会议开到了派水桥港,老书记陈小荣将河长日记和巡河手机转交给新书记梅国红,经过一番详细叮嘱后,完成了新老河长的交接仪式。
61岁的陈小荣做了9年村书记,今年到了退休年龄并从村党总支班子退出。换届没有换去老书记治水的决心,这几天,就算是村里忙着开展组织换届,但依然看到他在巡河的身影。新一届村党总支班子当选后,新老书记更是带着班子成员集体巡河。“这条河之前是一条黑臭河,经过整治之后情况有了很大改变,接下来要做好长效管理防止反弹。特别是西岸在进行公园改造提升,东岸有户村民在造房子,这两处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新老河长一前一后走在河边,陈小荣不时回过头,向梅国红嘱咐几句:“随着南排工程的施工,河道暂时封堵成了死水,如何将死水治活,还得下一番功夫。”
这样现场传授“治水经”的场景最近在钟管名新老河长身上上演。“村级党组织换届后,部分河长也有了变动。”钟管镇党委书记施震海说,为了使治水不断档,建立了新老河长工作交接班制度,新老河长对自己所管辖的河段进行任务、项目和巡河台账“三交接”,并一同带领新班子成员奔赴一线巡河治水,务求剿灭劣Ⅴ类水。
据悉,德清县在4月9日完成了12个镇(街道)的个行政村26个社区的党组织换届工作。换届不涣心、先定事后选人,该县把治水作为换届“试金石”,将治水剿劣任务纳入村干部创业承诺和辞职承诺中,把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主战场作为检验村社干部的重要考场,全力打造德清治水剿劣铁军。
钟管镇龙蚕圩港村级河长房春华凭借在剿灭劣Ⅴ类水中的优异表现,高票当选为沈家墩村党支部书记。房春华当选后表示:“新的支部班子成员干劲都非常足,接下来我们将下定决心彻底剿灭劣Ⅴ类水,提升水环境质量,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新当选村支委班子的第一场战役就是护水、治水,新河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认河、巡河,就是确保换届治水两不误,让每一条河道都真正有人管到、管好。”德清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罗芳表示,将村社组织换届工作与剿灭劣Ⅴ类水工作相结合,将剿灭劣Ⅴ类水作为村社班子成员候选人的必修课,目的是用实干成绩检验党员干部和治水成效。
05月6日《人民日报》6版:《立夏学民俗》
5月5日是立夏,浙江湖州德清县各幼儿园开展了做立夏饭、立夏狗,给孩子称重等民俗活动。图为德清县阜溪街道秋山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和家长、老师一起欢度立夏,在节日气氛中传承传统文化、播撒文明种子。
谢尚国何竹涛摄影报道(人民视觉)
05月28日《人民日报》4版:《竞渡迎端午》
5月27日,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的渔民自发组织划船竞渡,以赛舟的方式迎接端午,祝愿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谢尚国何竹涛摄影报道
05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3版:《赛龙舟》
5月27日,浙江湖州德清县洛舍镇的渔民们自发组织划船竞渡,通过赛舟的形式迎接端午,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和睦。
谢尚国何竹涛摄(人民视觉)
06月06日《人民日报》2版:《西瓜空中养收益噌噌涨》
谢尚国王力中摄影报道
编者按:传统种植业,如何种出特色,做大市场,许多难题需要破解。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新田农庄主人佘国兴,20多年种瓜三级跳,值得思考。
现在,体验式消费很流行。我就让瓜长到空中,把菜种在立架上,走进基地,闻得到瓜果香,看不到烂泥土。去年以来,来我这儿的游客超过了2万人次。种了20多年的瓜果,我觉得,搞传统农业不是没市场,而是一定要创新。
比如这个空中西瓜,我只是改变了它的生长方式,瓜藤爬网架,西瓜悬空中,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瓜了,而是一道风景,来这里拍照的人不要太多哦。空中西瓜受光照非常均匀,生长时不会出现阴阳面,瓜形漂亮。这样种植还增加了通风透光性,病虫草害和农药使用都减少了。吃过的人都说这样长大的瓜好吃,更甜,主要是因为比传统地生西瓜的生长周期要多一个星期左右,营养积累更充分,瓜味更浓郁。今年我们还引进了4K西瓜,这西瓜挺结实,人踩上去都不裂。
所以,不要小看一个普通西瓜,只要有想法,就能种出不普通的瓜来。
我最早种瓜在年,当时家里条件差,就想通过种瓜贴补家用,在自家1.8亩承包地上尝试种西瓜,第一次赚了元。看到种瓜时间不长,效益不错,我就离开了工厂,租了15亩田。但是,我失算了,这一年没赚到,第二第三年继续种,结果效益没有想象的好,有一年还亏了。一气之下,我弃农从商了。但商海游了3年,也没赚到什么。思前想后,还是种植有前途。
不过,种瓜不能像以前那样种了。我跑到省农科院请教,做市场调查,认为自己失败最关键的原因是西瓜品种太常规,技术不到位。原因找到了,思路也变了。我买了大量有关科学种瓜的书,边学习边实践,不懂就向专家请教。种瓜效益逐年提高,市场也越做越大。
为了提高产量,大棚里放起蜜蜂,让这些小精灵完成授粉,坐果率增加了。我现在掌握了西瓜长季节栽培技术,平均亩产值突破元。这些年,还引进试种30多个品种,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为了让自家西瓜有别于他人,我给西瓜贴上了标签,这是一种营销。虽然价格更高,但质量有保证,顾客抢着买。后来,一些瓜农也模仿,还有人冒用我的标签。这也点醒了我,我在老家雷甸镇组建成立了瓜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
这些年,乡村游火热。我觉得这是设施农业的春天到了,流转了土地,按现代农业的标准,又升级了种瓜模式。农庄就这样创办起来,原来只是种瓜,现在还能品瓜、赏瓜,从只向消费者简单卖瓜到提供丰富的采摘体验。我还引进了甜瓜、火龙果等水果,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如今,消费者对农产品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