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要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初探畈田蒋村——外国语学院“艾归故里,青红诗学”实践团赴浙江金华去年10月,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提出打造4条诗路的决策部署,一场山水和文化结合的诗路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成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建设文化浙江的时代亮点,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诗路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时代价值也将随着建设的推进而不断呈现,浙江也日益成为现代人感受和体会诗和远方的栖息之所。在此背景下,实践团便以“诗路浙江”为主题,在浙江省金华市傅村镇畈田蒋村开展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内容主要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了解艾青诗歌文学,走近大师——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并设计“文旅之路”旅游路线,开发村内旅游项目——社会实践成果与政府、村部共享,并与干部一起探讨后期项目的落地问题,为振兴畈田蒋村提供新思路,做出自己的贡献。艾青的家乡像其诗歌中一般饱含深情,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这样的沃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伟大诗人。这片土地给艾青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他的精神动力,故乡之于作家,是血液于身体,这种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无论艾青走出了多远,家乡记忆永远定格脑中。实践团队旨在探索艾青故里,寻找艾青文化、艾青诗歌文化的踪迹,并为发展艾青文化旅游基地、振兴乡村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年7月15日至7月18日,实践团队前往金华市傅村镇畈田蒋村进行实践与调研,参加了畈田蒋村针对村内改造的党员大会,走访了艾青故居。队员们有幸列席畈田蒋村的党员大会,直接快速地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在畈田蒋村乡村振兴第一线,队员们详细地了解到如今村庄发展现状,明白了村庄的痛点和建设缺陷,感受到村民们对面子工程的反感与无奈。在此,大家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党员们深刻意识到村庄的发展危机,在当地镇政府的支持下,设计建造艾青诗歌文化公园,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村内的建设改造。这种种行动,明确了村庄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对我们调研与设计有着指导性意义。艾青故居,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故居,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傅村镇畈田蒋村。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主体建筑为一进堂楼,左右两侧为厢房,厢房这是一个诗意流淌的地方,艾青故居如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艾青故居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之下是历经风吹雨打、战争摧残依然伫立的坚韧与挺拔。诗人艾青在这里高举着希望的火把,深深沉入自己所热爱的土地,描写人民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壮阔诗篇。后侧山墙之间做回廊围合,形成封闭式院落,占地面积平方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弘扬传统文化,寻找民间匠心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携阳小队实践团
赴浙江杭州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自神农尝百草起,中国人以茶为饮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如今,但凡文人雅士谈论起中国茶文化时,一定会提及中国各地的名茶。年7月13日,杭州迎来了梅雨季中的第一个晴天,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携阳小分队刘婉玉、杨琳、张思琳、陶雯雯四名成员,踏着缕缕阳光,来到坐落于龙井旁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今天他们来到这里,寻茶韵,探茶文化。一下车,在博物馆门口就是大片的茶山和茶园。顺着指示牌,小组成员开启了他们的探寻之路。首先,大厅门口就摆放了各类茶泡制的茶水,游客可以免费品尝。小组成员们依次品尝了各类茶,总结着不同茶的色泽和香气,赞不绝口。中国人常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一件事即是饮茶,这说明茶在寻常百姓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一顿饱饮之后,他们更加迫不及待去了解茶文化。小组成员第一个来到的就是茶史厅,里面介绍了中国茶叶史的发展,其中的泥人雕塑很有意思,是四个宋朝男子在斗茶,大家不禁感叹原来不仅有斗酒一说更有斗茶的存在。接着他们去往了第二个厅茶萃厅,里面向游客展示了中外茶叶的样品。叠成球形,南瓜状。整个厅内充盈着各类茶叶的香气。在通往茶具厅的楼梯上,有一副用普洱茶铺成的“茶”字挂在墙上,格外引人注目。好奇的小组员把鼻子靠在上面闻着上面的茶香气,不禁感叹这幅作品的创意和伟大。大家恋恋不舍的去了茶具厅,里面让人眼前一亮,里面的茶具琳琅满目。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朝的茶具,不论从绘制到做工都更成熟。对比元代和石器时代的茶具就显得较为草率、粗糙,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最后小组成员来到了茶俗厅,导游向大家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差异。还带领大家体验了现代的自助泡茶。对比传统泡茶也许现代泡茶更为便捷,但是也少了份闲情雅致。在离开展厅前,墙上展示了许多茶叶的食安科普。从宋朝留学归国的僧人荣西禅师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书中就阐述了饮茶与健康的关系。作为食品学院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食安知识的了解。把专业和这次的社会实践结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忘食品安全的科普。通过今天的探索与学习,小组成员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茶叶博物馆处处流露出浓厚的茶文化气息让各位组员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温馨、宁静、愉悦、舒畅和美的感受。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在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驼铃古道丝绸路
罗绮彩缎走中原
——金融学院丝绸使者实践团赴浙江杭州中国不仅是丝绸的故乡,也是丝绸的最大出口国。丝绸及其相关制作工艺更是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但现今,丝绸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来到了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很多丝绸展品,让大家对中国丝绸有了更加立体、清晰的了解。然后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关于丝绸发展的某段历史,进行了详细而周到的介绍。首先,康欣怡同学介绍了一些关于丝绸起源的知识。在五千多年前,原始丝绸业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经过了漫长和艰辛的摸索,建立起发达的原始蚕桑丝绸业,并留下了许多精致的工具,让我们得以窥见原始丝绸的样貌。接下来,吴晓彤同学向我们讲解了丝绸的古典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丝绸技术在汉代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提花技术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开口的踏板织花和以专门程序来控制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并逐步定型,形成了中国丝绸的古典技术体系。樊圆清同学给我们讲述了丝绸的中西文化的融合。魏晋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冲突,对抗和文化融合的时期。受到众多西方文化的影响,秦汉时期建立的丝绸生产传统体系迅速发展,中西融合,成为中国蚕桑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江如怡同学则为我们解说了隋唐时期的风格大碰撞。汉代开通的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通过丝绸贸易,中国同西亚,中亚等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使得这个时期的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一种与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最后,周静怡讲述了丝绸的近代化过程。20世纪初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中国传统丝绸业收到了法、意、日等后起国家的竞争,为摆脱困境,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蚕种改良,引进新式教育,新型织机,应用人工和西方印染工艺,中国丝绸业逐步完成近代化进程,在上海,杭州,苏州为代表的环太湖地区形成一个与传统手工体系截然不同的机械技术体系。“驼铃古道丝绸路,罗绮彩缎走中原”——基于中国丝绸发展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而开展的暑期团队社会实践活动,在一段段的文字发展介绍、一份份保存完整的丝绸文物中,增加了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对丝绸文明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由丝织品的花纹、花色、工艺、传播范围的变化,感受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磅礴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END-弘扬优秀文化来源
外国语学院“艾归故里,青红诗学”社会实践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携阳小队实践团金融学院丝绸使者实践团编辑
盛嘉艺审核
田温静责编
阙莉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