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街琐忆
文/曹高一
旧时,桐乡县城墙高矗,河道畅通。在南门城外,有一条名气不小的丁字街。丁字由一横一竖一勾组成,十分形象。勾的地方,街道正对着南城门。护城河把丁字街分成两半。河上架着吊桥。石板街路的两旁开着几十家商店。陈公裕贸易行是街上的首富,生意做得顶大。王天元中药店是老字号,冯氏竹篾器店、陆宝祥理发店、钱宛珍面筋店,既做面条又烫粉皮丝粉和油泡,潘家香干店、王记茶馆店、殷家鲜鱼行和周伯荣鲜肉店三店对面对,吃茶客进进出出,买鱼拎肉,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上南过吊桥,便是李家的水果茶馆店、吴玉富地道的徽州茶叶店、陈荣生茶馆店、万永林香气四溢的糕饼店、李元璋咸肉店、张万通酱酒店、姚记染坊、王家纸马店,不是这家朝东便是那家向西。徐茂盛豆腐店不但自己子孙做手多,还雇有伙计,每天两七石缸的水是要伙计挑满的,店内出产的豆腐衣质量好,名声远扬。豆腐店在春秋时节生产的臭腐乳十分香糯可口,人见人爱,百吃不厌,店门朝北开着。桐乡桑剪的半个祖师爷张福安的打铁店就在茂盛豆腐店的东面,张师傅的桑剪不但能剪断硬桑条,就连软软的纸张也能剪开,况且剪桑条松脆,快捷,人称“叶里飞”。从此桐乡桑剪的名气在江浙两省远远地传播开了。打铁店的东邻是一家羊肉面馆,老板徐杏林。徐老板人诚实,对顾客老少无欺,炒菜质量又好,因而生意兴隆。等到一叶落而知秋的时节,就开羊刀了。酥羊大面的香气飘散在整条街上。叙和茶馆店的东面是一家从东阳来的叶姓竹匠店,叶家做工精细的串眼篰、烟晾、扁担、谷箩等等,农户家家要买。在丁字街西侧的张氏石灰行、曹计升酱油店、毛永康小百货店、杨氏刨烟店……总之,在整条丁字街上开着几十家生活上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店铺。但独独缺少绸布店,当家主妇要剪花面、呢料,就只能进城到东街敞亮的天成绸布商店去。
有知根知底的读者或许要问,你是否漏提了一家城外有名的杂货店,没有漏。我就来说说曹家杂货店,在丁字街一横一竖的交点地段,用现今时髦话来说叫*金地段,坐东朝西开着一家两开间门面的曹恒昌杂货店。老当家人曹季庆,清时出生在桐乡城东街带草堂老宅内,留辫,穿长袍。他怀揣祖上给的银两,在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一两年,来丁字街买旧房建新屋,开设了一家与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杂货店。从瓷器大碗大盆到小碗、大小铁镬子;草席、蓑衣和笠帽;肥皂草纸和煤头纸;棕绳洋油(火油)和桐油;洋蜡烛、木炭和炭火盆;油纸伞和磨刀石,等等,均经营。
曾祖父曹季庆,老人身边并不缺少银两,但他十分节俭,杂货店上午农民买东西要多,生意闹猛,下午空闲时,有一位从城内出来卖热芽蚕豆的绍兴老太,总要在丁字街口停留,口中唱和“热芽蚕豆香又糯”,招揽顾客。这时我曾祖父就会拿两个铜板放在木质柜台上,见状,老太也会相应掀开提桶上的棉布,抓两抓芽豆放在柜上。又香又酥又糯的热芽蚕豆,吃在嘴里舒服在心里,曾祖父总觉得是一种享受,他坐在柜旁高凳上,一边吃着,一边跷着二郎腿,有时也会分一点给小辈食用。他心平气和,寿长八十又六。我祖父曹聚麟仅在世五十余年。我父亲曹士恂,一九〇〇年生人,当然留辫,穿长衫。等到父亲廿岁出头时,他便成了碗店内主要的劳动角色。宁波发来的草席要一条一条排紧密,这样顾客就可多用上一两年。碗内凿字,伞柄上刻字也由他完成。货架上卖空了,他要到栈房内提货,桩桩件件都少不了我父亲。他当然也知道,做生意待客要和颜悦色。待客和顺是买卖的诀窍,拉得住回头顾客,那你的生意就成功了。顾客缺少了什么,要让他头脑内第一个闪出的是“到丁字街曹恒昌杂货店去”,那你生意不但活了,更是锦上添花了。
经历一二十年的打拼,挂在我父亲嘴上的一句话便是“我们曹恒昌生意做得顶大顶红火的两样东西——木炭和桐油”。早春二月时,天气仍较寒冷。蚕种下来,买来要藏在热被中,或藏在贴胸的棉衣内。有一种叫“余杭种”的春蚕,抗病能力较弱,尤其要保温。街上也曾传说过,说是余杭举人杨乃武到桐乡卖蚕种。乡民们未曾亲见,我父亲说这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末了就没有讯息了。等到蚁蚕出壳,要将它放在竹匾内,那时蚕房内就要用木炭火升温。掷地有声的木炭,火头既旺又清洁,好用。如蚕种多,育室就要大,*沙泥火盆放两三只;火盆多了,木炭就消耗大了,商家跟着多卖出木炭。由于南门乡脚远,且不说近郊高家湾(今钱林)、灵安天花荡、北蒋姚介斗、北日史家桥等,就是南日、晏城几十里路远的广大农村,一到春蚕季节,农民均自发搭乘航船,到桐乡南门丁字街曹恒昌杂货店购买木炭,少则一篓,多则十几篓。那些时日,我父亲是够忙碌的,但只要他祖父高兴,我父亲就十分乐意,出力流汗也都愿意。木炭出自陕北,一根根半尺来长的木炭碰撞时会发出脆脆的金属声。曹恒昌的木炭是从硖石一家贸易行发过来的。我曾祖父一封信托肩背藤柳夹的快班船主当天带到陕石,第二天傍晚,木炭就经过屠甸水道运到了城河离我家最近的河埠头,第三天上午,一大船木炭就安放在恒昌栈房里了。一个春蚕季,恒昌木炭总要卖出去成百上千篓。这木炭亦是新年里烧暖锅的最佳燃料,无烟且火头足。商家大手笔进货到零售出去,从中赚足了大头(铸袁世凯头像)小头(铸孙中山头像)银洋钿。蚕季一过,曾祖父就带着汇票去硖石结账,年复一年,从不拖欠,信誉第一最重要。当然,也顺便让贸易行招待招待,这是他心情最愉快的两三天。有一次,他从硖石干河上一家照相馆带回来一帧五六英寸大的半身(托底)黑白照片,相貌十分慈祥,真所谓慈眉善目,厚道人一个。这相片我们一直保存着。这是桐乡曹家季庆一支的创始人,子孙怎可忘却!
我父亲津津乐道讲起赚钱多的第二件货物便是桐油。它的销量远胜木炭。桐油产自广西,用木桶包装。整桶搬运要两人帮忙。那时,桐油在桐乡地区农村大派用场,从油大门开始,挑水的担桶提桶要油,连镬盖也要油,粪桶尤其要油刷。早些年,橡胶套鞋很少见,农村常用一种叫钉鞋的,鞋底钉着铁丁,厚厚的布帮,用桐油一遍又一遍油刷,油了晒,晒了再油,几十遍后雨水就难侵入了。走在泥路上既能挡雨又能防滑,这是中华老祖宗发明创造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夏季是桐油的销售旺季。如果上门来的是航船户主,那购买的就不是一斤两斤,而是十斤二十斤,他要修船油船呀。曹恒昌的桐油进货点在嘉兴。由于彼此之间遵守信用,只要快班船带去一封信,贸易行从不拒发。为何要有硖石和嘉兴两家进货渠道,我父亲不得而知,大概是小辈们头脑不及长辈成熟,也许是为了留后路,搞平衡。那个时候,丁字街曹恒昌的杂货生意做得相当红火且又顺风顺水。要知道民国后十几年,农村风调雨顺了几年,收成颇丰,农户开心,进城买卖就显得轻松愉快。到民国二十三年(),桐乡地区经历了一场特大旱灾,河道干涸,庄稼全无,百姓叫苦。年辰好庄稼好农民开心,商家才有生意。那个时候,商业主要依靠的是广大农村。
嘉兴这家贸易行不但与曹恒昌往来正轨的杂货,还让我们卖起了香烟,前门牌、美丽牌、老刀牌,等等。商家是最希望顾客一包烟一包烟买去,但那个时候却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允许烟客论支买,一支两支都行。笔者的一位叫桂芬伯的长辈,从偷吃自己店里的香烟开始,一来二往,上了瘾,直到吃起了鸦片,数年后竟命丧*泉,真正可怜,我曾祖父悲痛欲绝。嘉兴这家贸易行眼界实在开阔,有一天上门来一位跑街先生(如今叫供销人员),他对曾祖父说,由于曹恒昌信誉好,想让你们经营化肥。他拿出了十几张宣传画,并让跟班放下两袋化肥。拆开一看,细粒白白的。他反复说化肥是从相隔很远的智利运来的,用在庄稼上能如何如何增产。满店堂的人将信将疑。说到最后,曾祖父答应可以试试。第二天一早拔开店板,我父亲将开口的化肥放在了柜台外边显眼的地方,一旁贴着一张彩色宣传画。一连几天,上街的农民只是上前观望,无人敢拎点回去试用。种田时,农民喜欢的还是习惯了的羊垃圾和河泥。若要桑叶发大,早春时节挑几担人粪猪粪到桑树地里去浇浇。曹家认识的几个诚实农民,“花纸课”(宣传画)拿回去了,但就是不买智利化肥。父亲将一张“花纸课”贴在了楼上房间内,故等到我一九三七年出生,长大后见到了那画,才知晓了曹恒昌杂货店曾经经营过智利化肥。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还远远没有化肥厂。这是一个外国货曾在丁字街曹恒昌杂货店销售的例证,也道出了丁字街的繁荣。
上边的化肥故事是本文的插曲。另一个插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入侵中国。其时桐乡城已被日寇占领。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相持阶段,桐乡城有过一次大的战斗,国*62师一部攻进桐乡。迫使日本*子龟缩在轰部内(司令部,即现在的一小位置)。眼看天要亮,从嘉兴开来的日*援兵就要到了,62师的士兵从南城门撤退下来,过吊桥、丁字街时,敲开了曹恒昌杂货店的门,把挂在店堂里及未拆包油纸伞和*布伞人手一顶,统统拿走。中午时分,有农民发现在邵家桥一块桑树地里丢满破笠帽。桐乡人有句口头禅,称62师为笠帽兵。不过62师士兵背上确实都背着一顶笠帽,这是防雨最简便的雨具。天上下雨,用笠帽一挡,总能起到一点作用。话得说回来,笠帽破损了是应该换换了。最惊心动魄的是,临出门时,十几个战士,两人一档拎走了五六桶洋油(火油)。在南门洋桥(即今天的南门大桥)处,又弄来一些柴禾,将洋油浇在了上面,一点火,轰的一声,烈焰滚滚燃烧起来。几个小时就把杭善(杭州至嘉善)公路上一座三孔松木大洋桥烧毁了。要破路,切断日寇的交通线,也只能这样做。事后,曹恒昌杂货店的大人、小孩个个不言损失物资的事,害怕汉奸、日本兵给你扣上一顶资助中国兵的大帽子。
曹恒昌,这家丁字街上老字号杂货店在经历了日本*子侵略中国的八年辰光后,慢慢地衰败了。又因老当家人的寿终、分家,到一九四七年就完全关门息业。真正应了社会上流传的“商人发达六十年,农民万万年”这句俗语。我父亲曹士恂母亲朱麟生姑母曹连珍只能领着全家想方设法艰难度日。先卖余货,开过小米店,最后做起了早餐生意。父亲半夜起来磨豆浆。这早餐生意好比翻热烧饼,一袋面粉进门,到傍晚就或多或少变成了现金,绝不会亏本,只要你不欺骗顾客。
回忆大半个世纪前,曹恒昌鼎盛时期的那爿杂货店,感慨万千。我也留恋那条因南来北往人多而踏得光亮的花岗石老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