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费达生,女,我国著名蚕丝专家,中国共产*优秀*员、九三学社成员,原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之姊。她是江苏省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年至年,先后担任苏州市妇联副主任、顾问,苏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九三学社顾问。晚年她总结经验,提出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被誉为“当代*道婆”。
年10月1日,费达生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14岁进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浒墅关)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熏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
费达生与郑辟疆
年的夏天,费达生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留学期间,她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蚕丝兴国,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又因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更激起了她发愤图强,挽回利权,重振祖国蚕丝事业的决心。
女蚕校旧址
回国后她仍回到女蚕校工作,追随校长郑辟疆,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深入农村,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这对伉俪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不仅振兴了女蚕校,更为中国蚕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春,胡咏絮、费达生、张兆珍、许杲等四人,到濒临太湖的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建立了第一个蚕业指导所。当地农民生活贫困,养蚕使用土种、土办法,蚕病不断发生,她们看到有的农户因蚕茧欠收而上吊、投河,家破人亡等悲惨情景,激起了她们做好农村养蚕指导工作的决心。
但是由于农民受数平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对接受科学技术存在种种阻力。她们遵照郑辟疆校长关于“唯有虚心、踏实,才能稳步前进;改革先要有实际证明,以达蚕农自动为目的,不能强求接受;对蚕农原有技术上的优点,要予以尊重”的教导,克服了种种困难,组织起21户人家参加的蚕业合作社,使用女蚕校培育的改良蚕种,用科学方法饲养。
当年,社里的春茧丰收,各户收入成倍增加,从此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欢迎,推开了农村养蚕改革的大门。
年费达生接任女蚕校推广部主任,继续带领人员到开弦弓村指导养蚕,合作社扩大到户,组成5个小组,实行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蚕共育、共同售茧。合作社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大大优于普通农户,群众纷纷要求入社。有些贫苦农民,蚕本不足,推广部为他们作保,向银行贷款,售茧后偿还本利,农民都恪守信用。
开弦弓村蚕业合作社科学养蚕的信息,迅速传遍了太湖周围的乡镇。几年时间女蚕校推广部在吴江县的七都、八都、严墓,吴县的光福、西山,无锡县的洛社、玉祁,武进县的横林、戚墅堰等地设立了蚕业指导所,帮助周围农民组织蚕业合作社,实行科学养蚕。
中国农村过去只养一季春蚕,年蚕校在日本专家协助下,试验成功了一代杂交春蚕种和秋蚕种。费达生等在各地宣传、推广杂交春、秋蚕种,开始饲养秋蚕,使桑叶得到充分利用,农民的收益更有提高。
20年代,以费达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妇女,深入农村,开展合作运动,推广科学养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太湖地区的蚕业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得到广大蚕农的爱戴。至今老一辈的人还记忆犹新,赞美她们为“蚕花娘娘”。
年,费达生在北京《独立评论》杂志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的文章,归纳她们的经验是:农村运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从事此种运动的人能有服务的热忱和技术的训练。没有服务热忱,不以事业的成功为人生最大安慰者,很不容易到农村去身受种种生活上的困苦。没有技术训练,即使到农村中去,也不容易获得农民的信仰,也不会产生重大的效果。”
费达生与弟弟费孝通
此外,费达生还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她于年加入“九三学社”,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实现了她一生的夙愿。她有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意志,对认定的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她从女蚕校做学生开始,深入农村,改良蚕种,推广科学养蚕,改进缫丝技术,奋斗终身。这批女蚕校师生,当时被称为穿裙子的“城里小姐”,为了发展丝绸事业而执着追求,她们奔赴农村,挨家挨户地向农村妇女传授技术,为了推广改良丝车,她还和另一位女教师在巡回展览的船头用改良丝车作缫丝表演,进行宣传,从而取得群众的信任。
费达生晚年
费达生的最后岁月,是在紧邻浒关蚕种场的水车浜度过的,不知她最终把家安置在那里,是否因为对蚕桑的念念不忘与无限眷恋?
几十年来,她与吴江、浒关等地农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至今,乡亲们还尊敬地称她为“费老太”。她严以律己,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她像春蚕一样,
誓把最后一缕丝,
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
……
(本文由高新区工委统战部报送)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