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家蚕养殖,蚕儿经过大眠以后,发育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吐丝结茧,这个阶段的蚕儿也被称为熟蚕,要把熟蚕捉到蔟上完成结茧,这个过程就叫上蔟。熟蚕吐丝是将体内多余的氨基酸排出来,属于自然的生理现象,吐丝结茧也是化蛹的一种本能。从家蚕养殖方面来讲,上蔟和采茧是养蚕的最后阶段,代表着付出的辛勤劳动即将收获,上簇期间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着蚕茧的质量与产量。因此,要做好上蔟的管理,以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上蔟的准备工作
农村有句俗话“麦熟一响,蚕熟一时”,指的就是家蚕养殖,上蔟是劳动力最集中的时候,工作非常繁忙。在上蔟之前就要根据饲养蚕种的数量,准备好劳力及蔟室、蔟具等工具,蔟室要提前做好消毒、开窗升温排湿的措施。准备和选择合适的蔟具,上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
蔟室的准备:蔟室就是熟蚕营茧的地方,熟蚕上蔟以后,在营茧的3~4天内,排出的粪尿和吐出带水分的茧丝会散发到空气当中,同时粪尿还会产生不良气体。因此,蔟室环境是影响蚕茧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蔟室应建造在地势较高,空气流动性好,朝向适宜的地方,便于开展保温保湿、通风换气的工作。上蔟的面积要比蚕座大1倍,提供充足的空间供熟蚕结茧。在室外上蔟时,要先搭好简易上蔟棚,达到能防止日晒雨淋和缩小昼夜温差的作用。
优质蔟具的条件:蔟具可以就地取材制作,也可以另外购置,优良的蔟具应具备以下条件:方便熟蚕营茧,营茧的位置比较多,蔟枝分布均匀,疏密适当,蚕儿结茧以后不易倒伏。蔟中的空气容易流通,产生的湿气很快能排干,给熟蚕提供干燥的环境结茧。蔟具体积要小,减小占用蔟室的使用面积,方便搬动和贮藏,能够多次使用。上蔟和采茧要容易,便于做消毒的工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目前使用的蔟具有很多种类型,选择合适的簇具能结出白色的横营茧,上茧的数量也要多。
蔟具的种类和特点如下,选择合适的蔟具很重要。
方格蔟:方格蔟是家蚕养殖最理想的蔟具,它是用3厘米宽的纸板条制作成十字交叉的长方孔,供熟蚕在孔内营茧的一种蔟具。一般纸板方格蔟,有孔个(12×13),孔的大小为3厘米×4.5厘米。利用方格蔟,产生的*斑茧、柴印茧、双宫茧较少,上茧率可达95%以上,且蚕茧洁白,没有污染,茧形匀整,厚薄一致,体内残存的丝量少,出丝率可提高2%左右。这种蔟具有利于通风排湿,利用率高,可连续使得4~5年,但投资费用有点大,1张蚕种需要方格蔟~片左右。
塑料折蔟:塑料折蔟是用塑料编结而成的波浪形,多层折叠式蚕蔟。蔟峰高度为9~10厘米,峰与峰之间的距离为6~7厘米,一般每个蔟18~20折,使用的时候将其展开,平时不用的时候就可以可折拢贮藏。折蔟的用量是每张蚕种50个左右,塑料折蔟具有耐用、上蔟率高、上蔟方便、便于消毒和贮藏等优点。但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上蔟时要做好通风的措施。
蜈蚣蔟:蜈蚣蔟是用麦秆或稻草作为原料,先把稻草搓成一条长绳,之后将草绳对折,把稻草或麦秆切成20~32厘米长的小段,放到对折的草绳中间,形成蔟枝,要注意排列均匀,疏密合适,再将草绳反转,就成了像一条蜈蚣样的蚕簇。蔟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3~4米为宜。每张种需准备蜈蚣蔟40条左右。蜈蚣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投资成本较低,上蔟的技术要求不高,熟蚕营茧位置多,产生的双宫茧少,但*斑茧、柴印茧等下茧较多,茧色偏*。蜈蚣蔟可以使用的次数少,体积大不容易搬动,贮放和消毒的时候都不方便。
熟蚕上蔟的技术和方法
熟蚕上蔟的过程中,下茧的产生,除了与蔟具有关外,还与上蔟处理不当有关。因此,要针对造成下茧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次茧产生的比例,不断提高上茧率,增加出丝率。
适熟上蔟:正常的五龄蚕儿,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食欲会慢慢减退,直到停止食桑,并大量排出绿色软粪,胸部呈现透明的状况,身体比之前要软一些,尾部残留2~3粒蚕粪,头部左右摇摆,到处寻找营茧场所,这时就已达到了上蔟的要求。如果蚕儿的全身透明,身体明显缩短,则为过熟蚕,产丝量要少一些,会产生双宫茧。如果上蔟过早,不结茧蚕多,会影响蚕茧的质量,因此,要做到适熟上蔟。五龄期的蚕发育到熟蚕,春蚕一般需7~9天,夏秋蚕则需要5~7天。
上蔟密度:熟蚕上蔟,要控制好密度,上蔟熟蚕的数量,对蚕茧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上蔟太密,结茧的位置少,湿度增加以后,产生次茧的机率要大得多,蚕茧质量下降,影响出丝率。反之,如上蔟过稀,则需要更大的蔟室面积和更多的蔟具,支出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合理的上蔟密度,用方格蔟时,每只蔟片上可以上熟蚕头左右,要求进孔率达到82%~85%,每盒蚕种约需~片。折蔟每平方米上熟蚕头左右,每张种约需宽84厘米,长18折的折蔟50个。蜈蚣蔟每米上熟蚕头左右,每张种约需长3.4米的蜈蚣蔟40条左右。
上蔟方法:上蔟方法一般是采取手拾上蔟,熟蚕达到了上蔟的条件随时都可以上。在蚕台或地面用条桑养蚕时,由于桑条堆积在蚕座上,会产生较大的间隙,熟蚕利用桑条的间隙,在里面结茧。因此,在上蔟前,可以在蚕座上适当撒一些稻草,并将桑条改成喂芽投喂。在蚕儿老熟齐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动上蔟。方法是:开始出现少量熟蚕时,挑出来单独上簇,当大批量老熟时,先撒一层干燥材料,最后要喂一些桑叶,供还没有青熟的蚕食用,然后将蔟具放在蚕座上,熟蚕就能自动上蔟结茧。当熟蚕爬上蔟具达到合适的数量,就可以把蔟具移开,挂在高处,最后再将还未上蔟的少量熟蚕另行上蔟。用自动上蔟法上蔟,当大批蚕儿老熟时,如果适当用一些促进剂,然后再给合给桑放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熟蚕上蔟期间的蔟中保护措施
从上蔟到采茧这一时期的保护,称为蔟中保护。在这段时间内,蚕除了吐丝以外,还要进行蚕蛹的转化,需要提供合适的条件。蚕的吐丝量和蚕茧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环境条件,因此,蔟中保护做好环境的调节是提高茧质和丝质的关键,蔟中管理主要包括温湿度、光线、空气等。
温度:上蔟后,温度会影响熟蚕的营茧速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温度越高吐丝越快,蔟中的温度过高过低时,会使蚕急于营茧,容易增多双宫茧、绵茧,又会使蚕丝产生丝胶,造成茧的解舒困难。温度过低,熟蚕吐丝缓慢,会引起畸形茧发生,茧的色泽不良。因此,蔟中温度低于20度时,就要采取升温措施,防止温度变化幅度过大,蔟中合理的温度范围是24~26度。
湿度:蔟中的湿度除了与空气中的湿度有关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熟蚕体内散发出来的水分。湿度对熟蚕的吐丝速度影响不大,但会影响蚕丝的质量。因为熟蚕在蔟具上吐出来的茧丝是湿润状态,在多湿的环境下,茧丝外面的丝胶不容易干,而蚕在吐丝营茧中,要经常移动,蚕体会压在茧丝上,压的次数越多,则茧丝间胶着面积增大,胶着力会越来越强,导致茧丝很容易断。蔟中多湿,还容易导致上茧率降低,结的茧含水率高,生丝量减少,茧层容易发霉变质。如果簇室过于干燥,胶着面积过小,甚至不胶着,则容易形成绵茧,影响蚕丝的洁净度。因此,蔟室要做好通风排湿的措施,蔟中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70%~75%为好,干湿差2.5~3度。
气流:蔟室中的气流对蚕茧的质量起到间接影响,气流的作用就是在室外空气干燥的情况下,可以将室内的湿气排除,还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所以,做好蔟中通风换气的工作,是减轻高湿环境对蚕茧影响的重要措施。一般在上蔟时,不能用强风直出,以免产生的气流过大,使熟蚕在一个位置密集。熟蚕上蔟一晚后,基本上已在蔟具上定好位置开始营茧,可以将蔟室的门打开通风换气,保持较小的风速使湿气排出,改善蔟室的环境。
光线:熟蚕有背光性的特点,如蔟室内光线明暗不均时,熟蚕就会在暗处的地方集中,有增加双宫茧的风险,普通茧也会造成茧层厚薄不匀的现象。如果光线亮度太强,熟蚕会在蔟底下结茧,则下茧增多,蚕茧含水量增高。因此,上蔟室要求光线要均匀,防止偏光和阳光直射,以自然分散光照射为宜。总之,为了提高蚕茧质量,在上蔟期间,熟蚕成熟度要均匀,簇室内保持均匀合适的光线。
熟蚕上蔟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熟蚕吐丝结茧是蚕的本能,但上蔟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造成熟蚕不吐丝,或吐出的丝量少,影响羽化。为了防止熟蚕不结茧的现象发生,上蔟时观察熟蚕的老熟程度,合理控制密度,防止簇具上的熟蚕过密找不到结茧的位置。操作的时候动作要轻,以免伤害到熟蚕的丝腺。簇中要做好通风换气、清洁除沙的工作,保持簇室、蔟具清洁干燥。上蔟后,要查看是否还有没上簇的熟蚕,如有的还没有营茧,要捉出另行上蔟。蔟中清理的工作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一般春蚕在上蔟后20~24小时,夏秋蚕在上蔟后16~20小时,可以根据熟蚕营茧状况和天气来灵活调整。如果夜间的温度过低,要做好加温的措施,防止熟蚕因温度过低而停止吐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