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问middot事务江阴又新增一处国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重磅消息!

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确定的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及50处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今日予以公布

江阴蚕种场

作为“其他”类文物保护单位

名列其中

江阴蚕种场

即长泾大福蚕种场,

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泾水北街东端工业遗产。

原有南北两场,

中间有木桥横跨长泾河。

年,由长泾镇民族资本家

宋楚英、宋楚材两兄弟创办

年公私合营,

最后定名为

“国营江阴蚕种场”

现为长泾老街的一大旅游景点。

江阴蚕种场是

国内唯一保存最好、

技术最先进的蚕种场,

代表着中国的蚕桑文化,

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和建筑科技价值。

一起来看看它的历史吧!

江阴蚕种场

“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历史。清末,江阴东乡地区的民间养蚕已经初具规模,宣统二年(年)长泾镇上就已开设了茧行,至民国五年(年)已形成规模,在苏南地区颇具影响力。

长泾老街临河而建,应市而兴。明代万历年间,以当地夏、马、刘、袁、缪、顾、朱七大富豪为主的商户、贤德乡绅、大商号和民众将长泾推向巅峰,商贾云集,街市繁荣,东西蜿蜒两里,“俨成江邑东南一大市镇矣”。或许是几百年来浓厚的商业氛围熏陶,长泾百姓多有经商买卖的天赋。

年,长泾镇民族资本家宋楚英、宋楚材两兄弟同友人吴瑞甫、华孟英等人集资法币,以每千元为股,共计38.5股,在长泾河南街东首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以“帆船”牌注册商标。

▲曾经的养蚕场

大福蚕种种繁殖场共建有蚕室两栋,簇室3栋,冷库1座及制种辅助用房等共间,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宋氏兄弟聘请了苏州浒墅关著名的蚕桑专科学校教授姜白名为总技师,初期职工余人,并于年扩建了原种生产部。

▲蚕花娘娘收蚕老照片

那时的大福蚕种场,已是江浙一带蚕种制种业的“龙头”企业。年,宋楚材在河北东街增办了“大福二场”,有木桥与河南茧场相通。河北建造了两栋标准化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其他辅助设施用房两栋,共间,建筑总面积达平方米。

▲模型展示:老街河岸边的蚕茧收购

蚕种场所有建筑都以连廊沟通,蜿蜒曲折,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既体现了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又科学合理实现了蚕种培育的特色工艺流程。

▲兴福桥下,北向进入长泾老街东出入口(老街的建筑)

大福蚕种场的生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所产蚕丝遍销苏、浙、沪、皖、赣,甚至远销滇、黔、新疆,规模与当时吴江的费氏企业(奠基人是费孝通之姊费达生)并称全国之最。

抗战时期,在日机的轰炸下,大福蚕种场内被毁房屋一百余间;二场曾一度被日伪*所占据。蚕业生产处于萧条期,大福蚕种场几濒倒闭。解放后,大福蚕种场走上了恢复生产的道路。在修复被毁房屋的同时,又先后建起了蚕室、簇室、地下储桑室、机冰冷库和一百余间辅助房屋,并增添了加温设备,具备了催青孵化的育种能力。

▲展厅展出的干湿计、散卵盒、削茧刀

年,公私合营开始,云亭双利蚕种场并入大福,更名为“公私合营大福蚕种繁殖场”,后又更名为“国营江阴市蚕种场”,这时蚕种场建筑面积已达平方米。

至上世纪80年代,蚕种场平均每年产出蚕种五万七千多张;年时,最高年产蚕种大一十六万八千多张,为我国丝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福蚕种场作为江苏近现代桑蚕业的活化石,今天终于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阴养蚕场纪录片

大福蚕种场传奇(上)大福蚕种场传奇(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