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藝術
整理丨桔次兰
编辑丨废物志
监制丨張三
这是一时半刻第篇文章
上周四晚,第23期「半刻谈」在运河创意公社如期举办。
我们邀请了《三联生活周刊》美食专栏作者、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新媒体负责人梅姗姗,通过「饮食习惯了解城市文化」「媒体人如何报道饮食文化」「答观众问」三个环节,抛出17个问题,请她以资深媒体人的专业视角,解读美食与城市文化背后的联系。
Q:美食作为社交场合最容易打开话匣子的话题,你作为美食博主,如何理解饮食文化与城市间的关系?
梅:在「吃」这件事上,包括做吃播选题,其实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带大家看见这道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而非停留在浅层的打卡上。
你来北京想吃涮羊肉,我就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要吃涮羊肉,为什么北京会有涮羊肉这道美食。
一群人饮食习惯的变化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尝试从城市文化背景出发,把更有意思的美食讯息传达给大众。
梅姗姗(中)与主持人废物志(右)、李俊杰(左)/图
Q:我们到一个地方,如何去发现这个地方有哪些特色美食?如何确定它是不是地道的?
梅:前段时间,有个东莞的朋友带我去下坝坊边上的一家店吃鲫鱼粥。我们都知道,鲫鱼是一种刺很多的淡水鱼。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鲫鱼能「一鱼两食」,粥里没有刺,店主还会给你一根满是肉的骨架。
作为美食编辑,来吃前一定会做好背景调研,我发现,当地吃鲫鱼粥的习惯与东莞历史文化有关。
因为东江是淡水,淡水孕育出吃淡水鱼的文化。而在早期,鲫鱼作为从水里直接捞上来裹腹的食物之一,老百姓便尝试把它做成一道精致化美食丰富口味。
当我去品尝一道地方美食时,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不仅在吃这个地方的味道,我也在吃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一鱼两食的无骨鲫鱼粥/图源网络
Q:你的吃播视频选的都是比较市井的小吃,是否受你在稻来团队的影响?
梅:食物常常根据包装、价格被划分为市井、高级等不同阶级。我们在选题、处理食物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认为食物没有阶级性。
比如我们团队在拍《风味人间》第一季的时候,内蒙古羊肉是题材之一。
当时我们想通过这部纪录片,传达给观众三层含义:第一层是通过城市文化背景告诉你,内蒙古的羊吃当地的沙葱长大,因此肉质鲜嫩;第二层通过当地气候环境情况告诉大家,内蒙古还有把羊肉放进羊肚烹饪的方法,这个是处理食物的进阶;第三层则带有社科背景,比如当地人不仅吃羊肉,也吃马肉,这个层次已经跳跃了阶级性。这三层含义均以人文历史作为出发点。
回到问题,吃播是一个大众化的形式。我做吃播时,因为粉丝的文化背景不同,比起罕见的马肉,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当地文化、市井化的美食。
梅姗姗近期的吃播美食之一:烧鹅濑粉/图源微博
Q:风味的意思有「美好的口味」,而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纪录片里,甚至稻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