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没有用雷海为却做到了十年外卖无人问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

现在很多孩子对读书有抵抗情绪,再加上,各种满天飞的小视频,让孩子们看到网红就等于赚钱,他们开始相信读书无用论。

曾经看到过一个五年级的留守小孩,对别人说:“我成绩很差,读书有什么用?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不管我学习,却让我好好学习,我不想为他们读书。”

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归根结底是没有想明白读书的道理,总觉得读书是为父母而读,自己就是在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

最近看了一本书——《涵解:无畏真实》,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深有感触:“从10个粉丝到今天,我因读书和传播知识结识了众多朋友,阅读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赵涵,是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她用亲身经历写了这本书,初看时会觉得很鸡汤。

但是,我在参加了这本书的共读营后,在跟着老师和小伙伴们一起做学习笔记的过程中,发现这真是一本宝藏书,作者的很多观点和解决方案令人叹服。

全书以作者名字中的“涵”为题,分为涵悦、涵煦、涵润、涵畅、涵养几条线,以她的自身经历,讲述了关于自己、伴侣、学习、工作、成长各方面的心路历程。

穿插其中的自然离不开读书的重要性,赵涵在书中说:“读书不仅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我对人生的诸多经历有了新的感悟,它们和书中的知识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那么《涵解:无畏真实》这本书中,都提到了哪些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呢?

一、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能让我们先拥有一张入场券

我们上学时,都学过《伤仲永》这篇课文,讲的是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他家世代为农,可是,他5岁时,却突然哭着要笔墨。

父亲不理解孩子怎么了,但还是借来笔墨,只见仲永直接在纸上写下一首诗,还署上自己的名字。

父亲把这首诗拿给村里的秀才过目,大家都对仲永的文采称赞,再指定其他事物来试仲永作诗,他都能完成。

人们都觉得好神奇,经常请他们父子赴宴,甚至还有人要花大价钱买仲永的诗,父亲一看有利可图,便整日拉着他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十几年后,别人再问起仲永,都直摇头,王安石总结方仲永的人生:再天资聪明的人,如果后天不努力读书,也会和普通人没有区别。

周国平老师说:“每个人其实都是这个世界的井底之蛙,只是读书可以让井口扩得更宽一些。”

《涵解:无畏真实》一书中对周老师这句话进行解析:“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但能让我们先拥有一张入场券。”

听过一段很火的话:“你走过的这段最狭窄的路,那些你吃过的苦,不熬过的夜,做过的题,背过的单词,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用这段话用来形容雷海为的人生,一点不为过,他是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总冠军。

在成为这个冠军之前,雷海为去的地方挺多,打的工种类很多,但是他唯一一直坚持的事情,就是读书和背诗。

雷海为对诗词的喜爱,来源于父亲,在他7岁时,有一次从墙上摔下来,疼得他哇哇大哭,父亲赶紧检查伤势,顺便问了原因,才知道他是为救蚕宝宝去爬墙,才掉下来。

父亲知道后,并没打骂他,而是把他抱到腿上,问道:“你喜欢蚕宝宝?”雷海为眼中含泪,委屈地点点头,父亲就给他念了一首关于蚕的诗。

这首诗,仿佛帮雷海为打开了一扇门,让他喜欢上了诗词的韵律感,从这时开始,他就一直坚持读书、背诗。

中专毕业后,为了生计,雷海为开始四处打工,为了看上海的繁华,他在这里当过礼品销售员,做过挖电缆的小工。

为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诗中的美景,他又改道去杭州发展,打了几份不如意的短工后,成了专职外卖小哥。

别人等接单时,不是刷手机,就是聊天,而他,永远都是手捧一本书,抓紧时间多读几页书,多背一首诗。

别人休息日,都会出去潇洒,而他则去逛书店,不舍得买书,就在书店里背书上的诗,回家后再默写下来,如果哪次没记住,就再去书店重新背。

雷海为所有的时间,除了送外卖之余,都留给读书和背诗,直到诗词大会上夺冠,让他成了“十年外卖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名人。

雷海为已经和那些诗词融为一体,他并不是简简单单记住了诗词,而是让古人的意境“浩然于胸”。

正如《涵解:无畏真实》里写的:“读书这个过程很痛苦,但经历过,你才会发现,人生很多时候都会辜负自己,你的很多境遇都是辜负你自己的,但唯一没有辜负你的就是读书这件事。”

二、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读懂自己、接纳自己并更好地生活

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过的那些书会塑造我们的三观,更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同的思考,历史的车轮虽然滚滚向前,但不变的人性,却早在那些经典书籍中写得明明白白。

正所谓“看古知今当思进退,读书养志可识春秋”,看经典书,就可以从中了解历史的发展,遇事时便知如何取舍,多读书,不仅可以培养志向,更能懂得事物的规律和变化。

这样便可从书中汲取到别人的经验,让自己少一些试错的成本,也少一些撞破南墙才能得到的经验教训。

古人讲“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说的自然是见多识广,就不会被迷惑。

《涵解:无畏真实》的作者赵涵,在经历了校园霸凌依然向上生长、再到出国留学时,自己找回少给的雅思分数、以及战胜车祸后的疾病,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以及书本赋予她的力量。

赵涵在生病后,只能把东西调整到和眼睛一个高度才能看到,为此,曾羡慕一条狗都能低头去闻花香,而自己却不能低头。

一个深夜,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她再次被疼痛袭击,无法起床,还不到30岁的她,需要整晚用尿不湿,失去优雅和尊严让她痛苦不已。

她一度抱怨自己是个废人,是那个全世界最不幸福的人,这样痛苦的日子经历了几年,在这期间,是书籍让她从阴霾中走出来。

她领悟到:“人一定要活得像一个牛油果,如果你有坚实的内核,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才不会被一场疾病或一次意外打倒。”

赵涵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多读关于生命、关于哲学的书,因为这些书籍里的知识,会成为带在身上的避难所。

这些书中,关于生命的意义,更会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护你周全,在经历创伤后,可以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才能更好地认可自我。

很多人不能认可自我,就像我们写稿一样,总在写之前心里预演自己写的稿子能行吗,会遇到什么情况,是爆款还是扑街,于是,就会产生拖延,迟迟不下笔。

当一天的时间被消耗得所剩无几时,又开始深深自责,接下来的一天,还是在一样的恶性循环中结束。

周而复始,就会发现,时间都被内耗了,根本没有好好利用,如果把这些浪费的时间用来写一篇哪怕是狗屎一样的初稿,也能改成鲜花。

而这样的做法,在杨绛先生看来,就是“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我们了解社会、读懂自己、接纳自己并更好地生活。

三、读书是面对多元世界、多元认知的自我修炼过程

周国平说:“读书是打碎自己重建的一个过程,你会毫不留情地推翻过去的自己,开始寻找一个新的自己,但之后又会再推翻,再将自己打倒在地。”

对这段话,赵涵更是深有感触:“我可以用书中的信息抑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在一次次崩溃后重新建造自己的世界。”

每一个在世上生活的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来自于父母的教育,也来自于社会大课堂,更多地应该是从书本中而来。

三观就如同每个人的一个小世界,有时候,我们总会遇到震碎三观的事情,内核强大的人,会坦然接受,内核脆弱的人,也许坍塌地不仅是三观,更是人生。

一个人想要有强大的内核,多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来看一个故事,看看会得到什么感悟。

在一座山里,住着爷爷和孙子,爷爷每天早上起来都会读书,孙子问:“爷爷,我也想像您一样读书,可是我看不懂,而且,书一合上,就都忘记了。读书有什么用呢?”

爷爷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对他说:“你去把那个装煤的篮子,带到河边,提点水回来。”

孙子做了,可是等他回来时,篮子里的水早就漏光了,爷爷还让他去,并且说:“这次你快点跑。”

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的,水漏光了,孙子很郁闷:“爷爷,篮子装不了水,这样做根本就没有用。”

爷爷笑着说:“你看看这个篮子现在什么样?”孙子低头一看,原来被煤蹭得黑黑的篮子,现在变得非常干净。

我们读书就像是这个篮子装的水,虽然最终没有在篮子里面,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让篮子变得干净。

虽然读的书有很多都会记不住,但是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却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变得丰富,提高了认知,同时也让自己修炼得到提升。

如同三国时的吕蒙,本是一介武夫,后来经过孙权的劝学,成功晋升成一位有学识、会计谋的名将,用自身的实力,成为孙权手下不可缺失的一员。

读书学习,让吕蒙不断提升认知,达到了精进自我,才获得让身边人刮目相看的本事,“士别三日,非复吴下阿蒙”,正是鲁肃对吕蒙的夸奖。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涵解:无畏真实》说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终会让我们在书籍和现实世界找到契合点,提升自我。

赵涵说:“世界上的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她可以,我们一样也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