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瑛(四川都江堰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吟咏着古蜀国历史的悠远,但他的创作,是有没有依据的呢?让我们从故纸堆中找到西汉杨雄的《蜀本纪》,上面这样写道:“蜀先有蚕丛、柏灌、蒲卑、鱼凫、开明五代……从开明以上至蚕丛三万四千岁”。可见李白的诗句并非空穴来风。
关于古蜀是在何时开疆立国的,史学家们多年来都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即是古蜀族在完成了部落结盟之后,沿着岷江而下进入了川西平原之后,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那么古蜀族下山的第一站是在哪里?答案应当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灌县。
《蜀本纪》中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界定了蚕丛与灌县的地域关系。罗秘则在《路史》中肯定地告诉我们:“蚕丛在今彭州导江,有蚕岩”。(当时彭州辖导江县)宋人象之在《方舆胜览》中则更加准确地说:“蚕崖关在导江县西”。蚕丛以后,蜀族逐渐向成都平原东南方向发展,国家机构也逐渐摆脱落部方国的限制,发展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国家。
卢求是位知识面极广的大学问家,他在历经了多年的研究考察之后写下了一部《成都记》。卢求在《成都记》中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庄重地告诉我们:古鱼凫国,治导江县。这八个字给我们揭开了一个秘密,出山后的鱼凫曾经在灌县的土地上建立过政治文化中心。《华阳国志·蜀志》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个事实。它说:“有曰杜宇,教民务农,移治郫邑”。也就是说,古蜀国在灌县存在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杜宇时代,古蜀国才从灌县的土地上迁到了郫县。这就解开了存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古蜀望丛的最初的祭祀为什么要建立在灌县的土地上。而相传杜宇在将位禅让鳖灵之后,还是回到了西山归隐,最终化为了声声泣血的杜鹃鸟了。这是不是一种故土难移、落叶归根的情绪的自然表现。
在山地小空间中生活了多年的古蜀族,一旦走出峡谷,便拥有了土地的肥沃和蓝天的广阔。在悠久的古蜀文明史上,当大写灌县这两个字。因为,它曾经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梯,提升了古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