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懂三国诸葛亮为什么不支持魏延的子午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本段话摘于百度百科。

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少有的年富力强,拿得出手,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看到兵出祁山,劳征途远时,能够敏锐地提出奇兵偷袭对方长安重镇,其战术眼光确实值得肯定,但这个计策被诸葛亮给否定了,也没有给与解释,这也成为魏延事后一直碎碎念的一点,也成为后世争议的一点,不少历史学家和军迷也纷纷论证其可行性,后世的三国蜀粉扼腕叹息于蜀国失去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成为不少人认为诸葛亮战术不行,作战过于谨慎的例证。以我们常人都能够看出的战机,这么大的以聪明著称的蜀大丞相诸葛亮却错失,谁能不惋惜呢?恨不能重生三国,施此绝计,成就不世功业。

在三国志里面,这个子午谷奇谋也是正式有过记载的,虽然没说那么详细。在三国演义里,这也成了魏延后来经常显摆的一点,每每“丞相若听我计,长安早取多时矣~~”。在书里这个也成为他后期自我膨胀的一个代表性言行。

那么,这个子午谷奇谋有没有可行性呢?诸葛亮到底看没看出它的战术价值?他又为什么不支持这一奇谋呢?

应该全面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北伐之举才能明白诸葛亮对待这一计谋的态度。

诸葛亮全面执掌蜀国大权是在关羽之败和刘备猇亭之败后,当时整个蜀国精兵强将几乎损失殆尽,只是依靠地利天险勉强为守。从诸葛亮全面掌权到其逝世共11年,诸葛亮首先在外交上重新与东吴修好,重续联盟,去除了被夹击的风险,重新形成抱团抵御曹魏的局面,一增一减,生死立判。然后平定了孟获之乱,安定了大后方。在其余生的最后6年,全部倾力于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可以把最后这6年的北伐看作是诸葛亮在用自己的余生通过北伐的方式来为蜀国构筑一个稳固的国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新组建一只精锐的国防军。蜀国原有的精锐损失殆尽后重新组织起来的的战力远不足以担负起国防重担,诸葛亮还必须考虑到自己百年后,蜀国在没有自己的威名护佑下以自己的军事实力来立足,这些都是重新组建的蜀国所无法承担的。

任何都可以简单划分为几个等级:民兵、初级兵、熟练兵、精兵、百战悍兵。蜀国在北伐时的等级充其量可以达到熟练兵,也许大多数也只是初级兵甚或民兵而已。将领的水平除了赵云、魏延外,大多数水平都了了,这样的水平谁也不会相信能够灭得了实力强大而且统治早已稳固的曹魏国。

实际很多人也是认为诸葛亮的北伐也就是以攻为守而已。但更实际点来说应该是通过边境争夺战来锻炼自己的士卒和将领。一口吞下曹魏国——这个对于那么聪明的诸葛亮怎么会发昏到那个地步?

所以北伐的就是逐步蚕食对方的边境,在其中以最小的损失锻炼自己的。更好的期望是东吴看到自己的示范后也兴兵北伐进而再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机会。的是北伐几年后自己的队伍锻炼成熟,东吴方向又吸引了曹魏的主力过去,然后自己再寻求更进一步的突破。这些都是基于自身实力作出的展望了。在一开始北伐就指望全面击败曹魏取得全面战果那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取死之道。

把魏延的子午谷之谋放到这个大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这样的战术有没有其可行性?当然有,而其这个不需要论证,后面的邓艾从正儿八经的天险都能过去。而且明末时闯高迎祥还真这么干过——当然结局是最不理想的迎面碰到了严阵以待的明军。

如果具备可行性为什么诸葛亮不认可这一计谋呢?要知道既然魏延提出这一计谋肯定是在当时的军事情报的基础上,即长安空虚守将无能。

要回答这一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从子午谷出兵取得长安之后呢?棋看三招,七招以上才能算高手。出子午谷奇取长安以后,诸葛亮带领的主力部队必须尽快粉碎敌方对战的边境重兵集团,赶赴长安与魏延会合,再进占潼关封住曹魏派援军的来路,这样这一计谋才算完全达到成效。

但是就字面一看就知道后两步哪儿那么容易呀。诸葛亮带领着一帮初级兵与对方对战已经是仗着自己的威名赫赫让对方自取守势而已,换成其他大将带领估计对方早就放手开打了。突破乃至粉碎对方的稳守谈何容易。如果魏延放弃长安,从背后协攻对方前线主力只会让对方收缩的更紧固而已,而魏延军无法保证稳妥补给与修整被消耗乃至围歼的可能性很大。

再进一步想,即使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粉碎了敌方边防军集团突到了长安与魏延会合了。然后是否能取得了潼关又是完全一个未知数。长安都丢了,边防军都被团灭了,潼关守将能不得知?能不加强守御?曹魏能不大举派援军来战吗?这样带领一只初级兵军团困守孤城,下场可想而知。这一只军团再被灭了,蜀国想不亡那真是没天理了。

这么推演一下就很清楚这一计谋是典型的一步棋了,属于战术调动战略的无脑招术,属于只有战术思路,没有大局观念的一锤子买卖的机会主义。

所以魏延在诸葛亮通过北伐锻炼培养将领乃至选定军事接班人的这一阶段一直碎碎念于自己的奇计不被选用,不仅会让诸葛亮认识到这位的大局观欠缺不适合做军事统帅,而且缺乏反思性难以培养,缺乏服从性和自我约束性难以独当一面。恐怕这也是诸葛亮最终未选定魏延为军事接班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因为所谓的“反骨”。提出自己的军事计谋为好事,可以让领导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才能。但之后的不知反思暴露出自己的大局观欠缺,再后的埋怨碎碎念显露出自己的性格缺陷,再之后的自我膨胀陷自己于身败名裂。惜乎!

假想一下假如蜀国未经关羽之败和猇亭之败,关张赵马黄俱在,精兵强将满满,这时候让诸葛亮带兵来北伐,恐怕不用魏延献计,的可能性是诸葛亮升帐之后,主动派魏延挑选精锐,直取长安吧。毕竟诸葛亮那可是中华几千年数得着的聪明人,三国里智近于妖的军事家和战术天才,走一步最少看九步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只有他偷别人的机没有别人偷他的机的份儿的,要是在他面前漏出破绽,会偷机偷机再偷机,大偷特偷,偷个不亦乐乎吧。

反想一下诸葛亮在听到魏延的献计以及看到他之后的表现时,应该也会怅想到如果老一波兄弟们要还在的话该多好啊。这样一想不由得人有一种伤感的代入感了。

彤弓赫赫原创,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