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崖居“别墅”川主洞
探寻宝峰镇历史沿革
“前行高崖要倒马,后面宝峰好放牛。”宝峰镇位于永川西南,地处永川、荣昌、泸县3区县边陲,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镇*府所在地宝峰场建于清初,因场侧有古庙名宝峰寺,场以庙名。
清雍正七年即年属四川泸县里仁乡管辖,民国二十三年即年始名宝峰乡,解放后仍名宝峰乡。年建宝峰公社,属四川泸县玄滩区管辖,同年永川成立登东公社,属来苏区管辖。年,为解决泸县三溪口水库淹没土地问题,由泸县划归永川,加上从登东公社划入的庆阳、柏林两个大队,仍名宝峰公社。年复名宝峰乡。年,永川拆区并乡建镇,将登东、宝峰两乡合并为宝峰镇。
宝峰镇北靠阴山山脉,原煤储量大,蚕桑业、养殖业发达,水果业历史悠久,是永川与泸县接壤的边贸重镇。
调研手记
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宝峰镇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43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5月20日,永川区*协主席刘祥全、副主席马玉平和专题调研组一行,风尘仆仆地前往宝峰镇,观渡槽、访民居、探崖洞,了解亿年恐龙的发掘故事……开始了宝峰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之行。
登东渡槽大兴水利的记忆
年,登东从来苏划出单独建乡。其境内有一山,旧时为鄧、陳两家共有,遂以鄧字之左半“登”和陳字之右半“東”命名该山曰登东山,乡以山名即登东乡。渡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毛主席关于大兴水利号召而建造的一种水利引灌设施。登东渡槽位于宝峰镇龙凤桥村登东场口,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宝峰镇双河水库到登东山的输水要槽。调研组一行出登东场朝宝峰方向行进几分钟,就看见该渡槽长长的身躯横跨在龙凤桥村的龙溪和永峰公路上。
与区内其他渡槽相比,登东渡槽桥身长、拱数多、跨度大,桥身刻有文字,现整体保存完好,已成为上世纪引水灌溉设施建设的重要见证。
驻足观看并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该渡槽系仿赵州桥的“敞肩拱”样式修建,即在大拱两端各设小拱,这种修建方式既减轻了桥身重量、节约了原材料,又增大了泄洪能力,而且外观更加优美。整个渡槽由5个主拱、6个引拱和33个小拱组成,其中5个主拱均宽14米,6个引拱均宽4米,33个小拱均宽2米,加上两头的码头,全长米。拱面宽2.8米,过水面宽2米,深1.6米,呈倒梯形。
走近细看5个大拱底部,其石料的砌置方式略有不同。中间三拱均为实心,即用相同大小的条石呈弧形并排砌成;边上两拱虚实结合,即将条石呈井字形连接、砌置,单独看其中一块条石,感觉随时都会掉下来,而实际上石头与石头之间衔接严密,而且根据弧形的力学原理前后挤压受力,相当牢固。
从登东往宝峰方向看,渡槽左边刻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右边刻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宝峰往登东方向看,渡槽左边刻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右边刻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读着这些石刻文字,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能迅速勾起人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历史记忆。该渡槽对于研究永川地区近现代桥梁、水利设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旷氏民居与*协有缘
雄家冲旷氏民居位于宝峰镇龙凤桥村雄家冲村民小组,始建于清同治八年即年,是一座与*协有缘的古建筑。
调研组一行在现场看到,该民居成四合院布局,进院石门门额上方阴刻行书“瑞接湘云”四字,上款书“同治八年季夏榖旦”,下款为“瑞臣旷逢瑄建”。大门左右阴刻对联一幅:“念先公迹发南阳想见门容驰□,欲后笔□学西土知能业□三邑”。
院内建筑分为戏楼(下厅房)→中堂→厢房(上厅房)三大部分。为便于观戏,在中堂前建有两米多宽、可遮风挡雨的檐廊。
整栋建筑均为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墙体为木、土、石、砖所构建,左、右厢房分别筑有盔形和重檐式封火墙。
戏楼右边外檐下保留着灰塑彩绘下山狮一只,相传原为对称的两只,狮身用糯米、石灰等材料混合制成。
“据老一辈人讲,旷家在建宅之初就卖了八百挑谷子;修到中途钱不够,于是又卖了八百挑谷子才建好。”家住附近、现年69岁的李玉树老人回忆道。四川方言“一挑谷子”指稻田面积,大约为14平方丈、0.23亩,前后卖了挑谷子,相当于亩。
虽然这是一座当年花巨资建起来的豪宅,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久无人居住且去年又发生一次火灾,整栋建筑除主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外,大部分土墙已坍塌,门、窗等木质构件已开始腐朽,瓦片、椽子等散落在地上。
雄家冲旷氏一脉从何处迁来?为何门额上方会阴刻“瑞接湘云”四字?
经查阅《旷氏族谱》,调研组找到以下线索:
其一有祖姓*,郡望南阳。旷氏始祖原姓*,传至东汉光武帝时有祖名*宣,因治理白水河有功被封为河阳侯,留藉于南阳白水,故旷姓郡望为《南阳堂》。其二由*改旷,事出有因。唐中宗神龙年间,有祖名*贤,因助唐中宗复位有功,拜右相封郓国公。安史之乱期间领兵戍边,由于京中谣传*贤谋反,为避祸,遂令二子改姓,其次子丞改姓旷,于是旷丞就成了旷姓始祖。其三几经变迁,落户永川。据族谱记载,旷丞后裔先后居江西泰和、湖南衡山等地。明永乐十年即公元年先祖常公携夫人袁氏迁居东冲,成为湘乡旷氏始祖。常公生三子,长子一谅置业崇溪即今天的壶天镇崇溪村,次子一德择居上东冲即今天的合东村,三子一权定居下东冲即今天的直东村。从此三脉相衍,人丁兴旺,裔孙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等省并旅居海外。经查,在今天湖南湘乡市确有壶天镇崇溪村、合东村、直东村,且有旷氏族人分布,而合东村为旷氏祠堂所在地。
从上述记载推知,雄家冲旷氏一脉从湖南迁来无疑,“瑞接湘云”四字和对联中“南阳”等文字既表明了自身渊源,又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
调研组辗转联系上旷氏后裔、今年已90高龄、迁居重庆主城多年的旷正举老人。据老人介绍,旷氏一脉人才辈出,源远流长。早在大宋德佑二年即年,时任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的文天祥就为旷氏族谱作序赞曰:“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更巧的是,旷逢瑄之孙、旷正举老人父亲旷性初,身前系*协永川县委员会第一至五届委员!今人探寻故人居,故居门前思故人,调研组一行不禁感慨万千。
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该民居建筑体量较大,仅目前保留下来就达平方米左右,且主体结构保存完好,部分雕塑构件艺术价值较高。该民居为研究清代建筑形制以及宝峰旷氏家族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川主洞崖居中的“别墅”
川主洞始建于民国年间,位于宝峰镇五家坡村棬子树村民小组,是在一天然大洞内顺势修筑洞门的崖居建筑。
调研组一行在现场看到,该洞长约米,通道高8米左右,整个外墙墙体分为三层,其中外墙下半部分高约2.5米用条石垒砌,上半部分墙体由泥石砌筑,上开射击孔若干,墙体最顶端距离岩洞洞石约1.5米。墙体左侧保存较好,中间及右侧墙体已部分脱落,仅存下半部石质部分。外墙中间开有一条石卷拱大门,经现场测量,门高2.6米,宽1.4米,纵深2米。门额上开有上下两龛,上龛竖刻“川主洞”字样,下龛横刻“圣源门”字样。
门额背面一条石上刻有文字,调研组同志登梯细看,从右往左共刻有“殷鉴亭、殷五桂、殷利兴、殷著桢、殷绍先、殷竹轩”等6人的姓名,并有“民国纪□兆执□年*□月中□吉立”字样。调研组根据旧时人们对日期的称谓进行推断,年后7字应为“*钟月中澣吉立”。“*钟月”为十一月,“中澣”指每月的十一日至二十日。
目前洞内只有殷贤贵一家居住。据殷贤贵讲叙,其祖父殷大川早年出身袍哥,在江湖上经营多年并积累了一定财富。当年为躲避匪患,决定在川主洞附近的老鹰坪修建寨堡。但寨子在修改过程中被匪徒破坏,于是转而修建崖居。因自身名字中有一“川”字,遂将崖居取名为“川主洞”。
至于为何又在门额下龛横刻“圣源门”三字,殷贤贵分析可能与这里水源充足、常年飞瀑急湍有关。崖居建成之初搬进六户人家,这与门额背面石刻的6人姓名正好吻合;对于6人中没有出现“殷大川”的名字问题,殷贤贵说,由于古人不但有名,而且还有字、号,年代久远了,他也无法辨认石刻上的6人谁是先祖“殷大川”了。
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
川主,又称川祖,灌口神,是流行于巴蜀地区以及其它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间信仰,起源于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是一种以巴蜀治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信仰,求川主以保佑巴蜀免于水旱灾害。川主信仰的祭拜场所是川主庙,亦称为川主宫、川王宫、二郎庙、清源宫、万天宫、惠民宫等。明清以来,川主成为四川本土乡神,清朝川主庙遍布四川省内各州县,有方志记载的便超过处。
根据这一资料并结合崖居大门上下两龛两种称谓的特殊形式推知:崖居所在地可能原是川主的一处祭拜场所,殷贤贵的先祖把该祭拜场所改造为崖居,即先有川主洞后有圣源门,这样在一座大门上出现上下两龛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调研组早前在巴岳山三清寨调研也发现“上下两龛”现象:三清寨“安静门”的大门系两重檐结构,第一重正中从右到左横书“安静门”3字,第二重竖刻“三清寨”3字。“三清寨”指整个寨堡,正如“川主洞”代表的祭拜场所;“安静门”仅为四门之一,如同这道“圣源门”。
调研组一行跟随殷贤贵深入崖居内部参观。但见崖内相当干燥,与其他崖居因终年渗水而变得潮湿大不相同。过去洞内通过泥土筑墙和木板隔层的方式将其空间分成若干房间用于居住,由于几经变迁,洞内木板隔层已不复存,只在墙上剩下一排排木头穿过的孔洞。洞的内壁呈不规则的圆弧形,洞门至洞内进深最深处约40米。
当经过十多级台阶进入崖居左侧尽处,一口约两三平方米的清澈小池出现在大家面前。据殷贤贵介绍,整个崖居都很干燥,唯独这里有股泉水渗出,且终年不断。以前崖居内住户的生活用水全部取自这里,所以即使有土匪来侵,也无断水之忧。直到前几年在洞外另觅水源后,这个水池才弃之不用。但是人不用不等于不发挥不用。
调研组一行在现场看到,就在水池上方1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着一株*桷树,其根像长有眼睛似的,顺着崖壁悄悄地往下生长直至钻进池中,一池泉水成为这株*桷树的生命之源。
走出洞外,但见整个崖居处于山坳之中、悬崖之下,周围竹木繁茂,非常隐蔽。崖居两侧各有碉楼一座并与外墙连为一体,对崖居起着直接的保卫作用。在碉楼底部旁边各开有两个隐蔽的、只容一个人进出的门洞,据说是在紧急情况下供逃生之用。
在崖顶石壁上有人工开凿的一线水沟,从而使流经崖面的水自然分流,不至于顺壁流向崖居内部,进而保证了崖居的干燥。当问及为什么不愿意搬离崖居时,殷贤贵自豪地说:“与永川境内其他崖居相比,川主洞崖居选址好,而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了改造和加固,完全称得上是崖居中的别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我为什么要搬呢?”
恐龙化石沉睡1.5亿年
因几年前一具恐龙化石的发掘,让宝峰声名远播。据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永川地处川渝恐龙之乡,先后在这片沉积岩中,发现恐龙化石点20余处,纲目有晰臀兽脚之分,种类有素食肉食之别。如年修建红江厂时发现头长1.1米的“巨型永川龙”,年在上游水库发现的“上游永川龙”等。与其他几处相比,宝峰恐龙从发现到发掘、保护,都有其自身特点。
发现:排水沟里藏条“龙”
▲恐龙化石发现点(资料照片)
调研组一行来到当初恐龙的发掘地——宝峰镇杨大口村沈家湾村民小组吴先琼家屋后。据吴先琼回忆,年春,丈夫刘云书在屋背后的小山包挖排水沟时,突然从带着泥浆的黏土里挖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他曾在荣昌一家煤矿当过近30年矿工,凭借他的经验,当时就告诉我说,这些石头应该不是一般的石头。”吴先琼称,后来有亲戚得知此事后,怀疑这些“石头”可能是恐龙化石,于是他们迅速上报给文物部门。年4月,文物工作者来到刘云书屋后,开始对化石进行试发掘,当时专家就推断这是一具蜥脚类恐龙化石。
发掘:前后三次终见“龙颜”
▲恐龙化石(资料照片)
文物部门于年4月对化石进行试发掘,开挖土石方50余方,试掘面积约15平方米,出土恐龙肢骨余件。由于岩层太厚、开挖量太大等原因,试掘后暂停了发掘工作。此后,文物部门又于年和年进行发掘。特别是最后一次即年那次发掘,文物部门雇了6名村民从7月11日至10月16日连续奋战三个月,才把这具基本完整的恐龙化石发掘出来。
▲恐龙化石(资料照片)
调研组在现场看到,恐龙化石出土的坑呈长方形,长约7米,宽约4米,高约7米,也就是说当年是揭开这7米厚的土石盖,才将恐龙化石发掘出来。文管所负责人介绍,经专家鉴定,该化石是一具陆生蜥脚类草食性古脊椎爬行动物即素食恐龙的化石,体长约15米、高约3米,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
▲恐龙化石(资料照片)
这具素食恐龙化石的出现,对于查清永川地区恐龙动物群兴衰与环境演变关系,以及对恐龙生理及食物链演变关系提出科学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具恐龙化石现存于区文管所,目前区文管所正在对它进行修复、整理和归类,最后将按比例陈列出来以供观赏。
保护:普通夫妇守龙13年
▲吴先琼(女),前排右二
刘云书、吴先琼是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刘云书在煤矿采煤,吴先琼在家劳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从未想到自己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求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完这辈子。不过自从刘云书发现恐龙化石的消息传出去以后,他们家的生活节奏就变了。由于恐龙化石迟迟没有被完整发掘出来,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前来看“宝”。为了守护“宝藏”,刘云书和吴先琼夫妇从发现那天开始,就再也没有一起出过门,哪怕是谁家有红白喜事要去吃酒,也总是一个人去,一个在家看守。
▲恐龙化石发现点
年,刘云书因病住院,吴先琼坚持每天花70元请人照顾老伴,自己则守在家里看“宝”。刘云书去世后,吴先琼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对恐龙化石的看守更加用心了。这一守,就是13年。据吴先琼回忆,守护其间曾有人试图偷盗。有一次,3名带着工具的男子**祟祟来到她家屋后,不由分说就开始挖掘,3名男子称想拿恐龙化石去作药引子治病。吴先琼制止他们根本不听,她只好给宝峰派出所打电话,3名男子这才悻悻离开。还有一次,曾有人开着一辆面包车,停在吴先琼家附近的公路上,一直躲在车上不下来,直到天黑还没离开。听到吴先琼大声报警后,那伙人才迅速驾车离开。正因如此,吴先琼被提名为年度“感动永川”候选人。
据了解,截至年初,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已多次派专家到宝峰镇围绕恐龙化石进行实地考察。有专家推断:在宝峰镇境内埋藏的恐龙化石不止一具!如果发现5具以上,将按照文物保护管理的相关规定就地建馆保护……届时,永川作为川渝恐龙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向世人再次讲述龙的故事、揭秘龙的传奇!
文/张义骞图/王国梅(部分图片来源有关资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