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为书画家最亲密的朋友,你是否认真了解过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药膏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310/4784989.html

丹青雅器方寸写心

——文房四宝行业现状系列调查之纸

美术报

专业顾问//陈振濂汪永江朱友舟范瓦夏

专题策划//全媒体新闻部

文本统筹//叶芳芳

采访//叶芳芳江凌

实习生王静姝杨靥婷

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幅美丽画卷令人记忆犹新,这个表演展现了铺纸、研磨、绘画等多个中国书画艺术环节,同时加入了手工造纸的镜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在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当纸介入生活越来越少,它所传递的信息显得愈加珍贵。一张纸饱含多少智慧,一张纸承载多少传统,一张纸的产出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近期本报记者带着这个疑虑,采访安徽宣纸、四川夹江纸、河北迁安纸、新疆桑皮纸、温州皮纸、富阳竹纸等传承人,以了解当下纸文化的现状。

加工后正在晾晒的宣纸江凌/摄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纸之源流

本报记者叶芳芳

描金云龙笺北宋赵佶草书千字文(局部)31.5×cm

没有纸张之前

在原始社会,人们交换思想、交流经验,通过口耳相传,多半靠记忆行事。后来发展到“结绳纪事”,以帮助人类记忆。而绳结过于简单,不足以表达复杂的事物,于是有了文字画,可以画在树皮、石头或陶器上。后来文字画又逐渐演变成文字。19世纪末以来,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出不少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而早在商代就已将文字刻铸在青铜器上,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常常把一些历史事件刻铸在青铜器上。春秋末期,郑国、晋国还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即所谓“刑鼎”。这种“钟鼎文”像甲骨上的卜辞一样,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例如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其铭文都很重要。

除了甲骨、青铜器以外,古人还将文字刻写在玉、石之上。但甲骨不易多得,而金石笨重费工,都不便于普及和大量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又改用简牍作为专门的书写纪事材料。经过整治的长方形竹片叫“简”,木片叫“牍”。简牍用漆或墨写成文字后,再用韦(皮条)或丝编起,叫作“策(或册)”。简牍可卷起,便于存放,又价廉易得,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主要的书写纪事材料。

随着桑蚕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至迟从春秋以来,已有用供贵族作衣服的缣帛来作书写材料了。《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可见在战国初年帛书已与简册并行于世。

秦、汉以来,科学文化的发展,许多长篇著作相继出现,帛、简随之暴露出了它们的局限性。在简牍被彻底淘汰后,书画用缣帛仍能存在下去。但轻软平滑的缣帛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太昂贵,只能供少数上层人物享用。

到了汉代人们深切地感到“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因此社会上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廉价易得的替代品,而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五色笺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29.5×.7cm

中国最早的纸

我们一般认为是东汉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纸字从“丝”旁,在字源上与丝有关联。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其的解释: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后汉书》中记载,“纸”之所以是“丝”旁,就是因为最早称之为纸的是纺织品,就是缣、帛之类,但“缣贵而简重”,所以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渔网等纤维造纸,在元兴元年(年)上报皇帝,说明造纸成功,“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但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年陕西西安东郊灞桥出土了时间更早的西汉纸,经潘吉星先生的检测分析,灞桥纸的主要原料含大量大麻和少量苧麻,而不是丝质原料,这表明灞桥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当然也有人认为,灞桥纸的纤维肌理还不够“纸”的比例成分,某种程度上像埃及的纸莎草一样,只是纤维的堆砌粘合,还达不到纸的标准。

如果灞桥纸还只是孤证的话,那么“金关纸”(-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北额济纳河沿岸汉居延遗址的肩水金关故地,发现两片西汉麻纸)的发掘,就给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以致命的打击。经化验其为麻纸,年代上虽比灞桥纸稍晚,但均在西汉。

到了东汉末年,造纸术更有提高,还出现了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在二、三世纪时,“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书法家们喜用。

东汉至三国时期广泛使用的破布、树皮、破渔网等渐渐满足不了需要,在大量使用麻和树皮的基础上,又新开发了藤皮等纤维原料,浙江剡溪的藤皮纸此时已名扬天下。

魏晋南北朝:

纸逐渐取代了简、帛

如果说,纸在汉代还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未完全取代简、帛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从地下出土物可见,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以后,便几乎全是用纸了。东晋时期的纸张产量与质量已全面提高,但一些人仍维持旧习惯,重要文件多用竹简抄写而不用纸。于是东晋末桓玄发布了一项“以纸代简”的令称:“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所以后世的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东晋以后的竹简。

魏晋南北朝时,除用纸抄录经史子集、书写日常公私文件外,由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佛教、道教兴起,还有不少人抄写宗教经典,这也使得社会上纸的耗费量大大增加。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与推广,我国南北方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北方以洛阳、长安以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

某种程度上说,晋代能出现像陆机、王羲之、王献之这样优秀的书法家,也得益于这一时期纸张的发展与进步。

从晋朝开始,在今浙江省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剡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造纸,一直延续到唐、宋,后来被竹纸所淘汰。我们现在对晋朝藤纸只闻其名,不见其物。

晋代还新增了若干纸的品种,如“侧理纸”(或“苔纸”)、桑根纸、蚕茧纸、藤角纸等,为书法绘画之雅事平添了几分色彩。相传王羲之用“蚕茧纸”,又叫“凝霜纸”,形容纸像白霜一样,又白又细腻。

竹纸北宋米芾珊瑚帖(局部)26×47.1cm

隋唐五代:

造纸原料品种大增

隋唐五代时期,诗词、书画的繁荣,连带造纸、加工纸技术的飞跃。

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品种,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增,包括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等,竹纸也在此时崭露头角。除此,还出现了用混合原料造的纸。藤纸因其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从唐以后开始走下坡路。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很久,但唐以前的实物则较少遇到。敦煌石室中的隋开皇二十年写本《波罗蜜经》是楮皮纸,隋末的《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传世的唐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也是皮纸。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记载,唐代四川造的“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随着造纸原料的逐步扩大和造纸技术在各地的推广,隋唐五代时的产纸区域遍及全国各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山西、河南等省,均有纸贡于朝廷。其中,安徽是唐代造纸中心之一。歙州、池州、信州、宣州等地,均以产纸著名。现在全世界闻名的“宣纸”,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宣州贡纸。其实,产纸地方远不止这些,我们所知的还有山东、陕西、新疆、云南等。

隋唐时期,纸的用途已从书写扩大到了绘画、摹榻、拓印、裱背与印刷等。还出现了最早的报纸“开元邸报”。而民间普遍流行投名帖,尤其是到富贵人家,一定要递交名帖才允许拜见。诗人们自己也常造纸或加工纸,在纸上题词,做出名笺。许多日用品也都采用纸制品,出现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唐韩滉《五牛图》(桑皮纸),表明了唐代绘画与造纸技艺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加工纸的普遍使用是唐朝用纸的一大特色。唐代不同用途的文化用纸,其加工方法也不同,如:朝廷文书及佛寺写经,多用经过黄檗染黄处理的纸;临摹古人字帖及绘画则用半透明的硬黄纸;最流行与最常用的是染成红色的笺纸,当时文人必备的最普通的诗笺即为红笺,以后发展成彩笺、花笺、鱼子笺、云形花纹笺、水纹笺等。而不同场合对于纸张质量也有所要求,如纸面洒金粉的金花笺多为皇家选用,而涂满金银粉屑的,多为佛经选用,这种涂满金银屑的纸面已不适用于墨写,必须用金银粉调胶书写,形成银纸金书、金纸银书。

桑皮纸唐韩滉五牛图(局部)20.8×.8cm

宋元:

造纸技术的历史全盛期

北宋继承了隋唐五代造纸技术的成就,在造纸品种与用途、产量与质量、原料与技术、产地分布等方面均处于历史全盛时期。

宋代帝王多热心文艺,笃好书画,承袭后蜀、南唐的做法,设翰林图画院。在汴京大相国寺庙有书画市场,潘楼酒店又有书画夜市,此时朝野收藏鉴赏书画与碑拓之风大盛。

书画与印刷用纸成为这一时期促进造纸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宋以前,用竹子无法制造出上乘的文化用纸,直到宋代发明了一种多级蒸煮、多级漂白的制造技艺,才使得竹纸在宋代流行。这主要是由于竹子是半纤维素,它的纤维素含量没有麻高,稳定性也没有麻好,故而微生物滋长条件比较多,容易被虫蛀。如果将竹子捶打成竹丝,在浸竹丝的过程当中加石灰,将石灰、草木灰拌在一起,进行多次蒸煮后,加上天然的日光漂,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改变了宋以前以皮纸、麻纸为主要原料的造纸状况。

宋代时,由于纸的品种与产量的增加,各类纸与纸制品开始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用于祭祀的冥纸、用于保温挡风采光的窗纸、用于社交礼仪的纸名帖等已在全国各阶层普遍使用。纸帐与纸被在南方民间用于避蚊御寒,以取代价贵的丝制品;用油纸制造的纸伞、灯笼、纸瓦显示出防湿与透光的优良性能;纸灯与纸炮为节日庆典与喜丧事增加了气氛;蚕纸则为发展民间养蚕生产提供了优良价廉的材料;纸钞开始取代笨重的铜钱,给后代在世界范围扩大商业贸易与方便货币流通开了先河。

明清:造纸技术的集大成时期

这一阶段的造纸术可以说是集大成时期。像其他生产部门一样,造纸生产领域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业造纸从单纯作为农村副业,到将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工场手工业造纸,无疑是一大进步。

明清时的造纸槽坊,大多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南方各省。南方盛产竹材,麻、皮料和稻草等原料丰富。当时竹纸产量占首位,闽浙一带的竹纸种类更多达四五十种。用福建“熟料法”制浆技术生产的连史纸,洁白无瑕,是古代竹纸生产技术的一大突破。

皮纸多用于制造书画纸或印刷纸,产量居第二位。皖南特产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主要为青檀皮。宣纸在明清间作为内府及官府公文用纸和上等书画用纸。此外,还用作发榜用纸,至今仍有实物遗存。

入清以来,造纸业曾一度下降,但从康熙、乾隆时起,造纸业又开始回升。清朝康乾一百多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纸张的消费量剧增,刺激了当时造纸业的不断扩大和迅速发展。清初遭到摧残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时又有兴起,因而纸的产量、品种和质量,都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名牌手工纸又恢复了生产。

晒制纸料

传统纸:质好价高难销

机制纸:质庸价廉适销

本报记者叶芳芳

近几年,时常听到书画家们谈论,现在的纸张不如从前,于是他们开始寻求以前的老纸,民国产的甚至更早的。去了燥性的老纸用起来更温润,而另一方面也正反映了书画家们对当下书画用纸的消极态度。

实际上,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好纸。从市场占有量来看,南有安徽宣纸、四川夹江纸、浙江富阳纸等,北有河北迁安纸、新疆桑皮纸等。

一张好纸是如何产生的

不可否认,当代使用最广的书画用纸,就是安徽宣纸。首站,记者来到了全国唯一一家国营宣纸厂——“中国宣纸集团”的所在地,安徽泾县的榔桥镇乌溪村。“中国宣纸集团”从年开始,创建了中国宣纸文化园,作为宣纸古法技艺的展示窗台。

园区依山傍水,靠山的一面,晾晒着制作宣纸的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中国宣纸集团总工程师、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宣纸是檀皮的长纤维与稻草的短纤维的组合,长纤维是骨架,短纤维则为填充。”

要做出一张好纸,对原料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檀皮要在江南的生长环境,酸性的沙质土壤里,才能长得高,长得肥,其纤维长,韧性才好,其中的纤维素高而木质素低。木质素是植物成分中最难溶解的,其含量直接影响纸张的手感、发墨性和保存性,所以做纸工艺里要把木质素去掉。”

“檀皮元一百斤,还要蒸、煮、漂,一套工序下来,成本要达到元一百斤。稻草收来是元一百斤,再加上人工、水电费等。一般一百斤只能出十几斤浆,要是六斤重的纸,只能做两刀多一点。”安徽金溪宣纸厂负责人李松林说。所以好纸的价格自然就高。

檀皮经过人工的分组、清洗、去壳等多道工艺之后,在自然环境下日光晾晒两年,才能成为燎皮;沙田稻草则需晾晒半年,成为燎草。燎皮加燎草这样的原料配方,才能制造出一张真正的宣纸。

“2年时间,所有的糟粕都去除了,留下的就是纤维和精华,纸张寿命就比较长。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用的是龙须草的草浆板直接做的,为了让纸张能体现水墨意韵,甚至有掺木浆、石灰的,所以这些纸张的寿命短。”为上博做古书画修复纸的过安堂的负责人老谢(谢巍巍)告诉记者。

此外,做纸对水的品质亦有较高的要求,“酸性造纸,碱性制浆”,微酸微碱两种水综合以后,正好能达到做纸所要的效果。“过去原料下水一般都是挑下霜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水里面没有微生物,而微生物会对纸造成危害。”邢春荣说,不冷不热的天气做纸最好,温度高了,纸的质量会下降。冬天做出来的纸很好,但纤维会收缩,密度比较大,吸水性相对就会慢一点,因此需要在制作过程中调整工艺。

三桠皮构皮檀皮碱蒸檀皮漂白过的碱蒸檀皮燎皮燎草

市场上

书画纸、机制纸

都叫“宣纸”

行内有句话叫“一等皮、二等草、三等树根、四等杂毛”。宣纸中含皮量越多的,纸张拉力度越好,所画作品的墨色层次越丰富。但书画家们从市场上购买的多数为书画纸。一个数据说明了一切,“宣纸的年产量在吨左右,其中中国宣纸集团在-吨,而书画纸的年产量要达到十万吨。”邢春荣说。

“宣城大小作坊加起来一共四五百个,几乎95%生产的都是书画纸,只有几个厂做宣纸。当然你在市场上看到的,全部都叫‘宣纸’,这也是个公开的秘密了。”中国宣纸工艺美术师、宣纸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光华表示。

“我可以比较负责任地讲,在原材料方面,安徽只有两三家大厂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老谢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的特种净皮纸与市面上普通“宣纸”的区别,“檀皮含量高的好宣纸,一般会有细密蓬松的云朵花”。他从新做的特种净皮纸上撕下一条,撕口没有飘出像普通“宣纸”那样的粉末状灰尘,使劲将其揉捏后展开,纸张变得像布一样柔软,记者试了一下,一般的力拉不断。

原材料的更换,导致了纸张质量的下降。不仅宣纸如此,其他纸种的境遇也一样。在四川夹江,目前生产手工纸的厂只有三四家,基本上为十人左右的作坊。“机制纸,几个人一天就能生产几百上千刀,大的机器能到一两千刀,而手工纸每天只能生产几刀、几十刀。”做了30年纸的四川夹江大千纸坊负责人、夹江纸传承人石利平告诉记者,“一万张夹江纸里只有一张甚至半张的手工纸。”因为纯手工的夹江纸,一刀一般在元,最高的多元,而机制纸才几十元一刀。

各种成本的上涨,也导致了手工纸附加值的增加。“在上世纪90年代末,砍斤竹子,比外面打一天工赚得多;而现在要砍一千多斤,才跟外面做工一天的工资一样。”石利平说,去年气候潮湿,材料腐烂了很多,浪费了五六千元,基本只能算是维持生计。

竹子生产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所造纸张的特性差异。用富春江南岸上游水做的浙江富阳竹纸,历史上有21款纸种,而流传至今,唯有其中的元书纸有据可依。如今的富阳竹纸基本都是传承人自产自销,也有传承人自身没有品牌,给其他厂代加工,相当于贴牌。

“按照传统古法在做的没几家了。”浙江山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钟予碧告诉记者,“要想原料发酵得快,只有加入现代的化学添加物,它可以促成你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但纸张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富阳元书纸的原料采集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对于传承人来说,每天砍的竹子、削的青皮,越多越好,因为时间一过竹子不行。“先不讲砍竹砍得好不好,青皮削得好不好,首先它是个非常重的体力活。体力不好的话,就会导致原材料不够。”

据钟予碧所说,当年捞的元书纸当年不卖。“因为新纸不好用,一定要跟空气发生接触,表面形成一层结晶,所以元书纸防潮防蛀是自然形成的。如果拿到的纸不防潮防蛀,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市场上,大量书画纸、机制纸充当好纸在销售,而真正的好纸,却因价高而造成屯积,手工纸的坚守者也因此举步维艰。

工人们捞纸中

还有多少人能做这件事

好纸的关键在于人力。

传统手工业的技艺都在人的身上,比如捞纸,每个人的手感不同,思维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捞出来的纸也不同。

老谢的师傅曾经收过三个徒弟。“第一个徒弟学了两年不到,就跑到广州家具厂给人家刷大漆了,因为师傅家对刷大漆也很有研究;第二个徒弟学了两年多一点,见到了各种纸张,也认识了很多老板,后来跑出去卖纸,一开始也想做点好纸,最后还是同流合污了;第三个徒弟待了一个礼拜,因为大气过敏,浑身痒,结果也放弃了;最后就到了我,学了一点皮毛。这么多年没有收入,只是投入。”不过老谢相信,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自然会有出路。

据石利平说,目前从事造纸行业的手艺人基本在50岁以上,其中有近85%的人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再做了,而能坚持做到60岁的仅有15%左右。

在中国宣纸厂,工人的工资分成三段,即一线、二线、三线。最苦的划成一线,做原料、捞纸、晒纸、捡纸等;二线是制浆,稍微带一点机械化操作;三线是机关、后勤、管理部门。“我们一般把重头戏放在一线,因为他们最辛苦。”邢春荣说,一线工人最高峰的时候,能拿到五六千元。“这两年厂里效益要差一点。不鼓励多生产,甚至要限制你,捞多了要考虑积存成本的增加,所以不同的行情下有不同的管理指标。”

“技术人员不好找,导致过不了几年就可能失传。在外面做其他行业的都有五险一金,而这边就没有保障,且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所以家长也不愿意让子女来做。”石利平建议,相关部门对长期从事手工纸制造的手艺人,有一定的补助资金,包括养老保险等,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年轻人的传承接续不上,也让曹光华感到担忧,“做宣纸的,很少有子女现在在从事这一行,我自己的小孩也不愿意干。五年、十年之后,也没有现在宣纸的品质了。可能以后能流传下来的只有配方和一些流程的模拟。”

目前只剩四、五家在做的河北迁安纸,都是小作坊规模。河北迁安市汇远书画有限公司经理宋玉如说,“每年产量10吨,年利润在20-40万元,而花在工人的工资上就要20多万。”

“如果有人愿意做,工资这块不是问题,我们这一天可以给到多元。”钟予碧说。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做,也没有人会做。

纸还能开发成什么

纸行业的未来,需要年轻人的传承,更需要开拓和发展。

新疆桑皮纸在新疆和田地区有20多户家庭作坊,每户四五人,采摘自家种植的桑树皮进行加工。每5公斤桑树枝可以剥出1公斤桑树皮,可做成20张桑皮纸。不错的年份里,一个普通家庭作坊可收入三四万元,最好的有十几、二十几万元。

一张标准的四尺新疆桑皮纸在当地批发价为50-80元,而根据纸张特性加工成衍生品后,价格可以翻很多倍。“新疆大量出土桑皮纸书法残片,我们就顺势推出残片纪念品,有国画、壁画、岩画残片等。”据新疆桑皮纸传承推广人魏宝山介绍,他们还组合了桑皮纸制作体验包,让更多大众可以模拟体验简易流程。

石利平希望夹江纸能够做成产业,好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十年以后还能看到夹江纸的话,只能以旅游产品,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现在最好的夹江纸,四尺的6元一张,最便宜的3元多点,但如果从纪念品角度开发一下,就可以销售到10元、20元一张。”

专做加工纸的泾县艺轩阁宣纸工艺品厂负责人佘贤兵,从16岁开始做纸,近年来一直在变着花样开拓,其业务量与日俱增。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正巧遇上他的厂房搬新,要扩大厂地。他指着一叠加工纸向记者介绍,“这种画宋元山水的纸,北京有一大批人在用。”“这是新品‘二十四节气’,还没开始卖。”“这边加工定制的比较多,许多文创产品在做,如政府开会用的会议笔记本、写生册、收藏证书、请帖等。”

佘贤兵说,现在在泾县,计有两千多家电商在卖纸,但不是每个电商背后都有作坊或厂,也是从别处进货。

曾经辉煌的温州皮纸,到现在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温州皮纸传承人蔡永敏在年恢复了该纸的生产,目前他正在筹建温州皮纸博物馆,以更好地研发、开拓。

钟予碧也告诉记者,韩国的竹纸目前已经用到医学、工业上了,而做富阳元书纸的很多师傅还在卖原纸,根本没有人在思考这纸还能开发成什么,而长期将它定位为书法练习纸。

它是否仅仅只是一款书画用纸?纸业的衍生开拓值得从业者去思考。在唐代,就已有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纸甲等制品,而人工智能的科技时代下,其发展应当有更多的可能性。

1.晒摊

2.翻晒燎皮

3.摊燎草

4.制浆

5.捞纸

6.晒纸

7.剪纸

隋唐时期的名纸

捶纸——宋·米芾在《评纸帖》中多处提及捶纸,他认为始创于唐代。古代造纸有的打浆度较低,成纸紧密度较松,纸表面较粗糙,“捶打”是将纸涂以少许胶粘剂,摞成叠再用重石压后捶打,再分别晾干,可以成批加工,比砑光法效率高,纸紧密平滑并有一定抗水性。

硬黄纸——有厚、薄两种,都是原纸经过染黄、涂蜡、烫平等加工而成的加工纸。厚纸是将抄成、经榨水后的湿纸页双层揭起;薄纸是用单层原纸加工而成,成半透明状。

唐代制造硬黄纸的用途是摹临古字帖或佛经,可以防虫、耐磨、长久保藏。后人记载的蜡黄藏经笺、硬黄茧纸与转轮藏纸等应属于硬黄纸类。

写在硬黄纸上的字有些发亮,也不氤,且字黑如漆,这多半是因为经过染黄、涂蜡,硬黄纸面有了光泽,而蜡渗在纸里头,即便空气潮湿也不容易吸收水分。这种工艺的纸,墨渗不进去,不扩散,浮于表面,干了之后发亮得像漆。半透明的纸易于用来临摹,下面的字可以摹得很真实。

薛涛笺——薛涛是唐代的女诗人、书法家,擅加工制造精美笺纸,献酬贤杰。《天工开物》中称:“四川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制,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对于薛涛笺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薛涛只是把浣花溪原产的大幅原纸裁成小幅并染红色,以供写诗用;另一种认为薛涛是从制浆开始改进原纸制造。

彩笺、色笺——唐代其他各种彩笺、花笺与云笺等的制造方法有浸染法、拖染法、刷色法、撒压花瓣法、洒粘金箔粉与云母粉法等;还有一种在水面形成表面张力后洒以颜色,用生纸蒙水面吸色产生云状彩色纹,则每张花色图案各不相同。刷染,就是用染色刷在纸面刷过,过春节时的大红纸,一面红一面白的,就是用刷染技术做的。

斑石纹纸——台湾造纸与纸史学者陈大川认为:“杂色流沙纸与斑石纹纸,与后世墨流纸之制法相似;用笔将墨汁布于水面,图案随心所欲,用纸在水面拖过,墨纹透纸干后即成,如以诸色代墨,色中加胶,俾不易扩散,或益以云母粉,则得流沙,斑石纹纸矣。今日土耳其产斑石纹纸甚有名,乃中国唐时法也。”

云蓝纸——先将少量纸浆染成蓝色,在抄制白色纸时向刚离纸槽的帘床内的湿纸上倾入蓝色纸浆,并以手工轻荡使浆流动,从而形成波浪流云状的厚度均匀的纸页。

鱼子笺——在唐宋时期是文人偏爱的笺纸之一。北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记载:“以细布先以面浆胶令劲挺,隐出其文者,谓之鱼子笺,又谓之罗笺。”

金银花笺——金花笺之名已见于唐代,是在五色笺纸面上再涂、印或洒上金银花纹。金花一般是在云母粉着黄后使用,而只有贵重的笺纸才会洒以真金银屑末,这类笺纸包括金凤纸、销金笺、洒金笺、金镂笺等。

宋元时期的名纸

澄心堂纸——是五代南唐开始制造的优质书画纸,以南唐皇帝宴居的宫室命名的纸。由李后主派人监造,精制而不计成本。它精制的质量有二:一是“捣得细”,即打浆度高;二是“无筯”,即粗渣杂质筛除干净;另外,梅尧臣诗中称澄心堂纸以“腊月敲冰”、“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而制成,说明关键有三:在冬天夜间,用冰融化的水打浆,在低温下纸药能更好发挥“滑而不粘”的匀浆、阻滤、防粘等作用,抄出薄而韧的纸。

南宋在浙江嵊县和四川也有仿制澄心堂纸。清乾隆仿制澄心堂蜡笺纸并作有描金山水画。古代书画用澄心堂纸者甚多,如五代徐熙画花果飞鸟,多用该纸。

金粟山藏经纸——纸张两面加蜡磨光,由于纸质坚挺平滑,抄写文字“墨光黝泽如髹漆可鉴”,因而纸名扬四方,屡有仿制。据史料记载,金粟山藏经纸流传至清代,其质量仍属上乘,上至皇帝,下至书画家均赞不绝口。

瓷青纸、碧纸、鸦青纸——瓷青纸,又称碧纸,因色泽新鲜时与青瓷相似而得名;而鸦青纸色蓝黑如鸦羽,有光泽,其制作工艺与瓷青纸大同小异。

温州蠲纸——宋代时温州地区造的桑皮纸,纸张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至和(4-5年)以来,方入贡。权贵求索者寖广,而纸产力已不能胜矣。

明仁殿纸、端本堂纸——内府用的艺术加工纸。两种纸上有泥金隶书“明仁殿”三字印。

罗纹纸——纸面呈现有细密的纵横交错的纹理。

连史纸——原为“连四”,后称为“连史”,产于南方,常用竹料。

明清时期的名纸

宣德宫笺——宣德帝在位时,重视造纸业的生产,大力支持官纸局从各地征调来许多能工巧匠,精心制造各种名贵宫笺,统称“宣德宫笺”。其中的“宣德细密洒金笺”、“宣德羊脑笺”、“宣德素馨笺”等尽属名贵佳品;此时加工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羊脑笺——以宣德瓷青纸为之,以羊脑和顶烟墨窨藏,久之取以涂之,砑光成笺。黑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年间,制以写经,经久不坏,虫不能蚀。

清代梅花玉版笺——创于康熙年间,纸为斗方状,原料为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加方形朱印“梅花玉版笺”。

清代洒金银五色蜡笺——在彩色粉蜡笺上,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用胶粘在纸面上,多为宫廷殿堂写宜春帖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

砑花纸——纸料多是上等的坚韧皮纸,或为本色纸,或为色纸,有厚有薄,一般较印刷用纸厚些。图案有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等,有的是人物故事甚至还有文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