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91886.html七月流火,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慷慨的阳光,一个不落,热情均沾。大家热的膨胀,热得自然。到这个时刻,才懂得“哪凉快哪待着去”不是一句骂人的话,这才是疼你的人给你最真挚、最深沉的爱。
空调是现代人避暑不二的选择。许多人感恩地说:我的命是空调给的。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先人那时候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避暑的呢?不能都摇着大蒲扇,把整个三伏天摇过去吧。原来先人们避暑的着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在是令人佩服。
我们一起来看看先人们的几个避暑妙招。
冰块降温。冰火两重天,用冰降温是先人们的方式之一。《诗经》有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是在冬季里凿冰时发出的“冲冲”响声,把凿好的冰块搬到背阴处的冰窖里贮藏,到了盛夏酷热时好拿出来抵御暑气。此后的历朝历代有条件的大多采用此法避暑,特别是皇宫中皇亲嫔妃都用此法,宫殿中充满凉意,有“竟似凉秋”的感觉。皇宫有专门负责采购和放置冰块的部门,以保证帝及妃子享受一个凉爽的夏天。《周礼》称之为凌人。唐朝出现了“冰商”,他们冬日采冰,夏日售卖。富贵之家将冰块放在木桶里,置放于屋内各处,或者直接放在床底下,降温效果十分明显。
饮品降温。《周礼》中记载:凡之馈……饮用六清。郑玄注:六清为水、浆、醴、凉、医、酏。其中的“凉”意为避暑饮品。春秋末期,诸侯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唐朝杜甫、宋朝苏轼、清朝钱谦益诗句中都有“冷淘”的句子。冷淘就是凉面。用米、面做成稀的粥汤,再加入作为香料的槐、菊叶,用清凉井水降温而成。饮用可以降暑功效。南宋时市井上还有卖冰制品的,杨万里《荔枝歌》有句:“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凉屋消暑。先人们会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房屋消暑,流水环绕的假山营造习习微风;树能遮挡炎日,挂在屋檐上垂下的竹帘隔绝炙热的暑气。先秦把这种房屋称为“窟室”,汉朝叫“凉房”“清凉殿”等。西汉未央宫就建有清凉殿。宋代皇帝的翠寒堂周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寒瀑飞空而下”,是凉屋的典型写照。三伏天,一位大臣走了进去,竟然“三伏中体粟战慄,不可久立”。让现代人感觉这位进了冷藏库。
挖井散气。先人还会在室里挖一口深井,井里的冷气自然飘浮在室内,可以让室内保持凉爽的宜人温度。室内这样的井在冬天还会起到保暖作用。明代一位大臣就在自己的大堂内挖了七口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衣着轻便。《乐府杂录》记载古代有一种用冰蚕丝织成冰丝裀,有消暑奇效。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冰蚕冰凉制冷。东坡诗中有“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之句。冰蝉十分贵重,可不是寻常百姓家能有的。“唐老子本长安富家子,生计荡尽,遇老妪持旧裀,以半千获之。有波斯人见之,乃曰: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即酬千万。”
淋水降温。唐朝的匠人发明了一种木制器具把水引到高处,凉水自上而下地向房屋四周喷淋达到降温目的。史料记载,唐玄宗建“凉殿”避暑,该殿“四隅积水成帘飞洒”,殿内十分凉爽。民间能工巧匠凭聪明才智发明了水力推动的风扇,也起到了降温的效果。宋代刘子翚《夏日吟》:“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扇车”说的就是一种机械风扇。
还有高贵奢华的象牙席,浪漫迷人的“竹夫人”,低调适用的“湘竹床”,大众拥有的芭蕉扇,大众水果是寻常百姓家常见的避暑食品。
说实在的,比起现代人的空调,还是先人们这些降温避暑的方法自然、环保、低碳。
中国古代史(套装上下册)京东好评率96%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8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