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5日,掌握大清命脉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老太太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临终前她郑重地将大清皇位和国家的统治权交给了年方三岁的奶娃娃溥仪和他的父亲载沣。而就在前一天,年仅38岁的原大清皇位持有人光绪帝离奇去世。
一前一后双双离世,慈禧和光绪这一对相互成就的姨甥、权利斗争十几年的母子,终于以这种方式彻底给三十多年的恩恩怨怨画上了句号。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没有权利拒绝皇位突降,三十八岁的光绪帝也没有能力阻止“暴毙”厄运的降临。
《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光绪帝遗体和随葬衣服上发现大量砷,可以断定死于砒霜中毒。
权利欲下的亲情淡薄
光绪帝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嫡子,母亲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
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所有皇位备选人里离慈禧最近的一位。而且他还有两个让慈禧特别放心的优势:父亲奕譞是慈禧的铁杆心腹,而他只是个四岁的小娃娃。
同治年间的垂帘听政,显然让慈禧尝到了掌握权利的甜头,她也深知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力排众议选定了载湉继承堂兄兼表哥的皇位。这样一来,慈禧又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垂帘听政,尤其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离世后,“太后独当国。”。
这时候的慈禧,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应该是很满意的,《光绪朝东华录》里有慈禧对那段时间母子亲情的讲述,“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完全是一个从各方面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
但光绪帝的聪慧和政治抱负打破了这种慈爱的局面,光绪十五年,十九岁的光绪帝大婚后举行了亲政典礼。慈禧表面上非常爽快地还政于皇帝,但实际上,她还牢牢掌握着朝廷大权,“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国家大事的决断权掌握在太后手中,晚清命运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滑坡,年轻的光绪帝只要心存一点国家责任,就不可避免要跟太后发生冲突。
于是,先是对日作战的态度,军费处理的问题上出现摩擦,然后是不平等条约的拒绝签字,母子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再然后,想要改变国家命运的光绪帝坚定地支持戊戌变法,与慈禧太后完全站在了对立面。看似母子之间的权利争夺,实则是年轻的维新派向手段老辣的守旧派发起了挑战,准备不足、实力不够、眼光不行,只一个回合慈禧就拿回了皇权,“以上有疾,命居瀛台养疴。”
更狠的还在后面,一个不听话的皇帝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她火速策划了换掉皇帝的计划,选定了又一个血统极近的接班人——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生母是慈禧的亲侄女。只是在维新派的运作,以及列强的阻挠下,最终没有能够实施。
放眼看世界的光绪——新旧思想的碰撞
清朝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皇帝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从康熙开始,大清皇家就不缺外国老师,但这种文化的交流仿佛并没有改变皇帝和接班人的想法,他们依然将闭关锁国的政策执行到底,直到列强一次次用炮火欺负到了眼前。
光绪帝成长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两次鸦片战争严重暴露了清朝落后于列强的事实,清政府也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洋务运动,兴办西学,他的所学所看自然也能与时俱进,他一方面接受了清政府落后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突破的方向。
慈禧却与他完全相反,她的骨子里还保留着守旧、盲目和不愿意接受现实的思维,却因为亲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变得谨小慎微,她甚至还是个集合了投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矛盾人物,主要表现就是甲午海战时主战却不出钱,对维新变法和义和团的态度前后突变等。
光绪帝想的是如何寻找一条改变现状的路,慈禧想做的却是尽量维持现状,一个是了解现实而求变的新思想,一个是盲目苟且还顽固的旧思想,而且慈禧并不具备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维,所能想到的就只能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对新兴崛起的求变思想进行束缚和扼杀。
这是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而光绪对变法的坚决支持,也让慈禧感受到了权利被觊觎的威胁,对于一个经历了两次权利争夺(咸丰之死和同治之死)的政治人物,这无异于虎口夺食,她势必会以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亲情也可以舍弃。
光绪帝的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权利斗争中失势的光绪帝,经过了近十年的囚禁和严加管束之后,最后死于砒霜之毒。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谁给光绪帝下了毒,但是通过了解这段历史,很多人都推测是慈禧下的毒。
假设真的是慈禧下的手,我们就来简单来分析一下慈禧一定要杀他的原因:
首先,光绪帝对她的权利发起了挑战,虽然失败了,但毕竟造成了母子间的隔阂。作为一个经历过艰难的权利抢夺登上高位的人,品尝过长期掌握权利、高高在上的人生后,是不会允许自己陷入失去权力的危机的,这也是她厌恶光绪到火速寻找接班人的原因。
其次,是失势的光绪依然能左右她的决定这件事,让她发现自己一手扶持的皇帝,在列强那边居然还有影响力。她被迫放弃换皇帝的计划,并不代表母子之间关系有缓和的余地,反而加深了她对光绪帝的恼怒和顾忌。
第三,她知道光绪帝是个有思想有能力的帝王,一旦脱离了她的掌控,完全可以继续实施被打断的变法。而一旦变法导致格局大变,自己的身后评价就好不了,哪怕是为了自己的身后事,也必须培养一个听话和感恩自己的接班人来继承皇位。
最后,面对被列强步步蚕食的大清,想到被列强干预的换皇帝计划,慈禧怎么可能会让光绪帝活着。
所以说,关于光绪的死亡,慈禧是第一嫌疑人。
然而慈禧千算万算,怎么也算不到,就在光绪死后不到24小时,她早晨还在处理光绪的后事,下午就穿上了寿衣。
对此我们也只能说:世事难料。
然而,在慈禧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也发现了自己祸国殃民的事实,不过也只来得及留下一封遗旨:“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是不是能代表她的自我否定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