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件小小玉蚕里留存的古工特征 [复制链接]

1#
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8/9199234.html

几近千里遇一的开门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遍地仿都是一眼的事,留下百分之一特征不显著的真古和几近逼真的高仿,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研究才能辨出庐山真面目的,还不一定全部看准。因为也有一些馆藏品如果不注明考古发掘来源都不敢认真,也有一些高端仿品引来纷纷“开门”声。

藏友这件小小玉蚕(图1)就是属于特征不显著的真古一枚。

图1-1图1-2图1-3

初赏其貌不扬、古征全无,难免不认其为低仿。

其实细赏之下,见天然风化橘皮、自然埋裂、阴阳面,皆符合老玉特征。特别是桯、管钻结合开孔,指向古老工艺特征(参见《古玉拾粹(6):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

真必见真章,其见真的看点就在钻孔特征上了。

目测约8.6厘米的小件玉蚕,直径约1.1厘米。如此小件的钻孔,却是并不多见的桯、馆结合钻完成——双面对钻小孔一侧用直径不足2毫米的桯钻、一侧改用直径仅仅1毫米左右的管钻,两面对钻完成。左侧桯钻留存的半球腔、右侧管钻留存的微喇叭口特征历历在目(图2),可见古工钻一孔之难。

图2-1图2-2

毕竟图鉴,这样的判断是否有太过武断之嫌?藏友补充的近距图进一步诠释了原始古工带解玉砂钻磨的旋磨纹痕迹特征(图3)。

图3-1图3-2

孔内的换钻苔痕(图4)和工后生裂(图5)也清晰可见。

图4-1图4-2图4-3图5

这样的钻孔特征与凌家滩玉人背面的细微钻孔(参见《古玉学步():古玉工艺牛鼻穿的钻孔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余工上裂蚀、隐约细微的错牙等工上自然态(图6),皆诠释了古玉应有的沧桑特征。

图6-1图6-2

这些特征几近“不可仿”。或者以为:这样的钻痕现代工就不能做出来吗?如果花功夫也许能做出(近似但不会完全像),但是如此花功夫高仿恐怕就要在高端艺术品拍卖上亮相了。

这样的古玉一般相貌平平很不起眼,往往被忽略而过,不经意间就会失之交臂。

玉蚕制于何时期?从开孔的古朴特征看,类似文化期;但反复考量,玉觽的雏形圆雕的影踪,应靠近后文化期不远的三代,更接近商,具体有待进一步求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