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西人民智慧高这地方的共同富裕路子真让 [复制链接]

1#

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到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

会议特别提到了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正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承接“东桑西移”工程的契机,正在靠着养蚕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用科学促进因地制宜的致富路。

中国人对蚕的熟知和喜爱可以说是从启蒙教育时期就开始了,可我们真的了解蚕吗?

首先还是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东桑西移”工程吧。

长期以来,我国蚕桑业生产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蚕桑丝绸产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东部省份各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使传统的蚕桑业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

为此,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

“东桑西移”工程的实质是把我国桑蚕基地和初级茧丝绸加工的中心移向西部地区,比如人杰地灵的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江苏、浙江等蚕桑产业发达的东部各省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也非常适宜桑蚕养殖,再加上当地不少村民自古就有养蚕的传统,“东桑西移”在广西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轻车熟路。

广西也没让大家失望,广西的桑园面积在“东桑西移”战略实施中也很快跃居到了全国第一,广大桑农也切切实实实现了增收。

可这一切的背后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件看起来自然而然的事其实没有那么轻车熟路的顺利。

看过电视剧《大明王朝》的朋友应该不难理解,蚕桑业必需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桑,二是蚕。

面临财政危机的嘉靖王朝在江浙推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即把稻田改为桑田,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主粮”供养桑蚕。

把种植人类主粮的土地改为种植桑蚕“主粮”的用途,由此便可见大规模养蚕对桑叶的迫切需求有多大了。

桑蚕又叫家蚕,属于鳞翅目,蚕蛾科,是一种寡食性昆虫。桑叶是家蚕最适合的一种天然食料。

桑树是桑科双子叶植物,在我国南北各地种植非常广泛,桑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科研人员发现,桑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十七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另外,桑叶还含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粗蛋白和百分之十二的粗纤维,有这样丰富的营养成分,难怪家蚕要把桑叶当“主粮”。

古代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只能靠改稻田为桑田的粗暴方法去满足桑叶的需求。

可广西不能这么干!

以广西河池为例,那里自古就有养蚕的传统,但由于地处卡斯特地区,山岭绵亘地形复杂,土地资源紧缺,当地人养蚕只能是贴补家用,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想要在广西养好蚕,首先必需要解决桑叶问题。

在我们一般人眼里,桑树桑叶似乎都一样,可事实并非如此。

桑树也有很多品种,品种的不同不仅会影响到桑叶的产量,还会影响到质量,比如蛋白质含量,还有其它的有益成分,都有区别。

研究人员必须要给蚕找一种更适口的桑叶,蚕吃得好、睡得香、长得快,才能给蚕农带来更大的收益。

广西本地的品种(土种)不仅叶片小,而且产量低,几乎可以不用考虑。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研人员利用从各地收集的上千个桑树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一批可以快速生长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桑树又低又矮,但却是科研人员针对广西地区培育的抗旱新品种,而且长势迅速,被采伐后的桑枝只需要十天就可以重新长出二三十厘米,只有这样的长势,才可以满足大规模养蚕的需求。

在解决了蚕的“主粮”问题后,下一关键问题就是蚕了。

也许有人不明白,在“东桑西移”之前也有人提出过,江浙等桑蚕养殖业发达地区曾经培育了很多高产优质的家蚕品种,将那些好的品种直接拿到广西养殖,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重新培育家蚕新品种呢?

研究人员发现,从其他地区引进的优质家蚕,虽然个体肥大,产丝量高,但却不适应广西的气候环境,即使将蚕室温度降到二十八摄氏度上下,蚕到了吐丝阶段,也会出现问题。

一高温多湿,蚕便会排水排不出,就易长出新的病害。

如果照这样把蚕养到到五龄,桑叶也喂了,劳动力也花费了,结果上不了蔟,蚕都在那儿吐水,蚕农的损失就会非常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广西高温多湿的天气的时间很长,气候比较恶劣,蚕一般都是要抗性强的品种才能够养得成功,所以一般的品种不能直接应用。

科研人员对此可是下了一番大力气,他们眼中的优质品种不仅仅是适应得了广西的环境,还要长得快、少生病,尤其是吐出来的蚕丝更优质,这才是蚕农养蚕的终极目标。

蚕丝是熟蚕结茧时分泌的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通常一个茧所用的丝长八九百米,有的能达到千米以上。

优质蚕丝经过纺纱后,可以制成绫罗绸缎等各种真丝产品,等级较低的只能做蚕丝被,或者作为纤维原料用于工业医疗等其他领域。

为了培育出更优质的家蚕品种,在蚕业科学研究院的家蚕繁育中心收集了国内众多优质家蚕品种,通过繁育、筛选、杂交,挑选出适合在广西推广的家蚕品种。

有了适应广西气候环境的桑树和家蚕新品种,“东桑西移”在广西实施加快了步伐。

广西河池市便将种桑养蚕列入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政府和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等几方面合作,采用多种经营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使蚕桑产业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如此看来,在广西养蚕可谓万事俱备,可这依然不意味着广大的农户愿意养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传统的养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辛苦占劳力不说,还不太赚钱,而且养殖的技术门槛不低。

尽管新品种的出现可以大大提高养殖效率,但对于年轻人而言,还是出去打工更有吸引力。

为了让家蚕更好养更赚钱,科研人员们又立刻化身为“蚕保姆”,重点攻克推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诸如“小蚕难养”。

所谓“小蚕难养”指的是由于三龄前的小蚕抗病能力差,又是发育的关键阶段,养不好会给蚕农带来意外损失。

农业技术人员推行分段养殖法,解决了蚕农最担忧的小蚕难养问题。

所谓分段的养蚕法就是在“小三”阶段(一到三龄)实行小蚕共育,即把从孵化到三龄之间的小蚕交由专门受过技术培训的人员饲养。

小蚕共育,可以有效控制蚕室温湿度环境,统一给蚕座、蚕体消毒,预防蚕病,有利于实行科学养蚕,使蚕的生长发育整齐,为大蚕分户饲养打好基础。

这些家蚕最终还是要分配给一户一户的蚕农,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保证到手以后他们愿意养并且养得好呢?

事实上,广西养蚕的人确实很多,但老一辈的蚕农却并不知道蚕的生活习性,比如他们不知道蚕什么时候睡眠,什么时候醒,只知道喂,喂到吐丝为止,但这样的蚕吐丝很不规律,零零散散,很费人工。

因此除了“被动技能”之外,当地政府及科研人员还开发了基本的养蚕课程,课程当然要通俗易懂,要尽量减少蚕农的畏难情绪。

如今的广西蚕农对蚕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蚕的品种好不易生病,现在的桑叶又大又厚,更省人工的同时为扩大养殖量打下了基础。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蚕农的收入每年都有增加,不少农村原本种粮食的农田都种上了桑树,过去村里人养蚕只是为贴补家用,现在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养蚕给村民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尝到了甜头的农民积极性颇高,有的甚至自己主动发明了采茧机,这样的一台采茧机居然可以抵得上十个人工。

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从年起,广西的蚕茧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为我国“东桑西移”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一步。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发现了这种可以吐丝结茧的昆虫,并把它们驯化成家蚕,通过缫丝和纺织技术,中国人制作出了世界上最为华美的丝织品。

当这项民族瑰宝遇上现代科技,便成了因地制宜共同富裕的最佳诠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