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烟火气,
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走,撸串
今年夏天爆的纪录片,应该就是《人生一串》了吧。这部六集纪录片在B站刚刚结束第一轮首播,播放量已超万,豆瓣评分高达9.0分。如同飞逝的弹幕里说的那样,《人生一串》在街头巷尾的烟熏火燎中拍出了中国的深夜食堂。
01
一入烧烤深似海
拍个撸串,能拍出六集来吗?答案当然是——能。
六集纪录片里,从肉类到蔬菜、从正常到暗黑、从粗犷豪迈的东北到缜密细致的广东、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应有尽有。看似简单的烧烤在大江南北、街头巷尾演绎出十八般武艺,任你在酒池肉林里翻江倒海多少回,也未必能在小小的烧烤摊前从容自若。
不信你看集《比夜更黑》。
辽源的蚕蛹烧烤。一炉炭火,蚕蛹被烤得焦黄发亮,酥脆爆浆。除了穿串火烤,摊主还有另外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那就是用锡纸烤。出炉以后可以放入更多的调料,为了心动的口味,根本不考虑蚕蛹的感受。
等到秋天,躲过一劫的蚕蛹成年了,变成了东北人常说的扑棱蛾子,但在烧烤面前,变身的蚕蛹仍然插翅难飞,烤蛾子比烤蚕蛹更惨烈,拔掉翅膀穿成一串,先大火让外皮酥脆,再文火煎熬内部。这个场景让爱吃者口水四溢,让胆怯者遍体生寒。
做蚕难,做东北的蚕更难
“什么能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闻风丧胆?答案就藏在烧烤摊前的笑容里。”这话果然没错!
与这些暗黑料理相映成趣的是食客们豪放的吃相。啃羊蹄儿“你放弃矜持,变成一个被饥饿冲昏头脑的纯粹的人,眼里只有一条连骨的大筋,在嘴里旋转、跳跃,逼着你一口撕扯下来,狠狠咀嚼,再灌下整杯冰啤,‘嗝……舒服’”。
凭良心说,这些吃相不好看:油腻、青春痘、胡子茬、没有整形美白过的牙……但和简单甚至有些“脏”的摊店、滋滋冒油挑逗舌尖的烧烤放在一起,却突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无论是片子里醉眼朦胧的食客,亦或是屏幕前饥肠辘辘的观众,都在烟熏火燎间迷失了自己。“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是与“唯美”相对的另一种美,环境乱中有序,色彩斑澜多样,食客来来往往。
关于人生
02
“一串”烧烤,能撑得起“人生”那么沉重的词吗?事实证明,烧烤摊都是有故事的。
宜昌的“茄子妹”和隔壁的“生蚝哥”相识相恋。结婚之后,小两口一起经营烤茄子的小摊。回忆起两人故事时,“生蚝哥”突然就红了眼圈,又不好意思地赶紧擦掉,笑着对摄影师说“这段剪掉别播”。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万籁俱寂的夜,小二哥终于有空跟自己的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心事。
扬州的“商老三烧烤”,最早是扬州中学附近的烧烤店。那时候一放学,学生就乌泱泱往那儿跑。有人推算,至今“商老三烧烤店”里吃出来的博士应该不下一百。“商老三”记性也特别好,现在还能一口说出十年没见的学生叫什么名字,外号是什么。
福州摆流动烧烤摊的夫妇,有点强迫症,各方面要求极高,直追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平。导演陈英杰不明白,“做得这么好为啥不盘个门面固定下来?”摊主的回答是“一直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店面”。
烧烤的烟火气重,江湖气也重。
阿龙哥面相看着有些凶煞,光头,一身黑衣,蹲坐着说:“我的烧烤店是自己打出来的。”
哈尔滨的烧烤老板也是“死过几次”的人了,如今,他喝着酒念叨着,“哎呀,终于一步步走过来了”。
烤虾球的武汉大姐,下岗后本来是卖水果的,生意一直不好。摊子旁边是个很火爆的温州人烧烤摊。温州人的小孩一直被本地孩子欺负,大姐很护着那孩子。那家人回老家的前一天,跟大姐说,要是能在一天里学会烧烤,就把手艺全教给她。从那天起,大姐干了20多年烧烤。
哈尔滨嘈杂的烧烤摊前,皮肤黝黑的军哥打趣着问:“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是冷笑话的一个自问自答,但对于真正体验过生活风雨的人,才懂得这句话背后藏有多少泪水和汗水。
就像有观众在评论中说的那样:“这就是中国的夜啊,苦辣酸甜,烟酒泪骂。”
这也是《人生一串》看、最有劲儿的地方。在黑暗之处,跳动着火光。这里有市井烟火气,还有油滋滋的生命力。
每一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着。
西南石油大学
青听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文编:一尾渡江
责编:胡楠
图片来源:网络
力争打造影响力的校园传播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