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史温州历史年表一 [复制链接]

1#

温州

wenzhoulishi

温州

公元前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地属闽中郡。

公元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治永宁,建郡城于瓯江南岸。

公元年,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自此以后,历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1》古代--隋朝

(约前25世纪)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今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可证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

(约前21-前11世纪)夏、商时期


  今温州地区,在夏代名为瓯,商代名为沤,史称“瓯越”或“越沤”,其俗“剪发文身”。

(约前17世纪-前16世纪)商

在今泰顺县狮子岗、平阳县凤岭等地发现商晚期的陶器,陶器表面刻有似古文字的符号。

(前11世纪中期-前)西周时期


  在今瑞安马屿棋盘山、莘塍岱石山、塘下杨梅山及平阳钱仓龙头山,相继发现30多座西周时期的石棚墓,墓中有青铜短剑、戈、矛、镢、锛、小编钟、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等陪葬品。

周成王年间(约前-前),瓯人以海蛤、蝉蛇、文蜃及鱼皮之鞞、吴鲗之酱、鲛瞂利剑进贡周王室(《逸周书·王会解》)

(前-前)春秋时期


  在今永嘉、乐清等县,已出土一批春秋时期的铲、斧、锸、镢、锛、镞、耨等青铜农具以及铜盘、铜鼎等铜器,并有铜贝一枚。

(前)周元王三年


  越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霸。今温州纳入越国版图。境内人们使用铁制农具铲、耨和矛等,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日益发展。

(前)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


  是年或稍前,楚灭越,设郡江东,据越国北境地(今浙江钱塘江以北),原越王无彊子孙向东南沿海逃迁,小部分散居在今浙南一带,称王称君,服朝于楚。

(前)秦王政二十五年


  秦派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兼并东越(东瓯)。

(前-前)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


  秦置闽中郡,闽越、瓯越属之,郡治设东冶县(今福州市)。

(前)秦始皇三十七年


  当朝强徙“于越人”于今之浙西、皖南,抵制迁徙者中的部分人流入永嘉、乐清县境。(详见《越绝书》卷八)

(前)西汉高祖五年


  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建立西汉,是为汉高祖。高祖刘邦立勾践七世孙驺摇为海阳侯。东瓯人在驺摇率领下,跟从鄱阳令吴芮参加反秦,转战关中,继而佐汉,经历楚汉之争达五年。驺摇,生卒年不详,秦汉之际人。

(前)西汉惠帝三年


  五月,惠帝刘盈因驺摇佐汉灭楚有功,立其为东海王,以东瓯为都邑,俗称东瓯王,其地域相当于今温州、丽水、台州三地区的整个浙南。驺摇被人们认为是开发东瓯的始祖,世称他为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东瓯都城在永宁江(瓯江)北岸今永嘉县境内,南北朝时遗址尚存。一说则在瓯浦(今温州市西郊),近代又说在温岭县大溪镇唐岭脚。


  是年,驺摇卒,谥为“信”,今温州市西山西北瓯浦山东麓有其墓,清道光二十四年()曾重修,温州知府张球撰墓碑记,此碑现嵌在瓯浦重建之东瓯王墓右壁。子驺期嗣位,在位六年,谥“昭襄”。孙驺建继之。

(前)西汉景帝前元三年


  吴楚七国之乱。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反叛汉王朝,东瓯王举兵胁从。汉朝廷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领兵围于荥阳,吴王兵败丹徒。汉朝廷派密使以利害诱说东瓯王,东瓯王见大势已去,便反正归汉,计杀吴王,东瓯王因此得到宽赦而回到东瓯,吴王子刘驹逃往闽越(今福建)。

(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驺摇玄孙驺省卒,无嗣。

(前)西汉武帝建元三年


  七月,刘驹为报杀父之仇,多次请求闽越王出兵围攻东瓯。东瓯国向朝廷告急,汉武帝刘彻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郡兵浮海往救,汉兵尚未到达,闽越王已闻讯撤逃,东瓯国因此解围。东瓯王驺望(驺摇旁系子孙)恐闽越再来攻打,经请求汉武帝同意,率领“族属吏卒四万余人”北上,迁徙至江淮流域庐江郡(今安徽西南部舒城一带)居住(见《史记·东越列传》)。东瓯王遂被降为广武侯,后称彭泽王。东瓯国从建立到解体,总共55年。闽越人乘机迁入。

(前)西汉武帝建元六年


  闽越王郢击南越,汉发兵往救,郢据险御汉。其弟余善杀郢降汉,汉立余善为东越王,王东瓯故地。闽越分为越繇和东越两部,东瓯属东越。

(前)西汉武帝元封元年


  冬,越衍侯吴阳等杀余善,领其众降汉。武帝以“东越地方多狭谷险阻,难可管治;闽越强悍多变,反复无常”为由,下诏将东越、闽越两地军吏偕其民全部迁徙到江淮一带安置,从此东越国除,地遂虚。在短短27年里,温州遭到两次大迁徙,给温州生产文化带来重大损失,原来已露出文明曙光之东瓯地,从此又变成萧条冷落之穷乡僻壤。以后,闽人仍自海路或经陆路北上移居浙南。

(前85)西汉昭帝始元二年


  以东瓯故地置回浦县(治所章安),回浦属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据《汉书·地理志》)。回浦乃今奉化县回浦乡,而今温州仅为回浦县一个乡,即东瓯乡。

(87)东汉章帝章和元年


  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县治设章安(今台州椒江区章安镇),东瓯乡属之。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


  分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设吴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浙江以东为会稽郡,郡治在山阴(今绍兴市)。这是以钱塘为界划分政区的最早记载。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析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属扬州会稽郡,县治设贤宰乡(今永嘉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据《太平御览》引《吴地志》,当时境内地广千里,户不满万,是一个小县。建县时,设永宁长、丞、尉。长为一县之长,掌管县中各项事务。《续汉书·百官志五》载,县之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丞和尉是县令长主要佐官。丞,除佐令长外,还兼刑狱囚徒,独立管理仓、狱之事;尉,除佐令长外,其主要职掌是主盗贼,凡有贼法,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究,以起端绪。因职务所使,经常在县内巡行。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

瑞安蔡敬则(约-约,字文庄,会稽永宁人)举孝廉,授南阳令。后因率庄园武装援东平(今福建建瓯)防“山寇”有功,授会稽郡东部都尉,镇永宁,设署于邵公屿(今旧瑞安县城东部),筑城郭,浚河道,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省刑节用,年谷屡丰,闽越避地者尽归。三国初年,罢兵归农,退处闲散。当时邑有猛虎噬人为患,又率众除虎,里人立祠祭祀,后世敕赐显祐王和忠义王,并在其墓(在周泰)边建搏虎相。吴黄武(-)初,赐谥“忠义”,不久加封他为辅正王。后人尊其祠为忠义庙,今瑞安人民公认他为瑞安市区首批开发创建者之一。

(-)东汉末年


  中原长期战乱,江南相对安定,中原部分世家大族纷纷南迁避乱,部分进入浙南,浙南人口渐增。

(-)东汉献帝兴平年间

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是时,永宁县地约相当于今温州市范围。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


  孙策据江东,先后派韩晏、贺辅、贺齐为永宁长,讨伐东冶山越。

(前后)东汉中晚期

温州地区出现东瓯窰,晋杜毓《荈赋》有“器择陶栋,出自东瓯”之句。东瓯窑产品有青瓷和里瓷,器物有罐、钵、壶、盆等。东汉晚期,今永嘉县东岸、罗溪、芦田等地已烧制青瓷。

(-)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

东汉末年,越族在江南一带重又崛起,与孙吴对抗。后被镇压下去,越族人的一部分退避山区成为山越。他们失去先前在海边捕食鱼蛤的条件,从而设法在稻田中养鱼,以继续其“饭稻羹鱼”的传统。

()东汉献帝建安八年


  孙权派贺齐进兵建安(今福建建瓯),并发兵五千镇压山越人。

()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


  以孙琳为永宁侯,韩宴为永宁长。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


  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以南地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县治设集云山南麓鲁岙(今瑞安西岙村一带),始属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后属临海郡。是时,永宁仅有今永嘉、乐清两县地。


  东吴孙权在横屿山(今平阳县宋埠镇仙口村一带)置横屿船屯(今平阳县宋埠镇仙口村南),徙迁一批囚徒来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罪徒造船、操练水师,为东南沿海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古有“万船”之称,后淤积成陆,民间取谐音为“万全垟”。

()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


  二月,析会稽郡东南部地置临海郡,治在临海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后改始丰)、永宁、罗阳、松阳。永宁县改属临海郡。

()三国吴末帝宝鼎三年,西晋武帝泰始四年


  改罗阳县为安阳县,领属不变。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改安阳县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


  横阳周凯率众治理永宁、安固、横阳三江(今瓯江、飞云江、鳌江)及濒海地,疏凿河道,引水入海。

()西晋武帝太康四年


  析安固县境南以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县及泰顺县一部),旋改名横阳县(取横屿和横阳江之义。横阳江原称始阳江,今鳌江,即今平阳、苍南县全境及泰顺县境一部分)。仍隶属扬州临海郡。平阳单独设县始于此。

横阳县刚建制,即建有学宫。唐初,学宫在证真寺南,即今广福宫旧址,县学即设在学宫之中。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


  北方战乱,人口大批南移,迁入永嘉县境内居住较多。

永宁、安固、横阳海溢。温州地区灾异记载始此。

()西晋惠帝元康五年


  罗浮双塔在今瓯北镇罗浮小东村东南龟山、蛇山上建成。宋元丰七年()重建,现存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为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基座用块石铺砌,塔身呈锥形。

(一)西晋惠帝永康至永兴年间


  皇室八王之乱招致“五胡乱华”,北方处于大动乱局面。晋室南迁,百姓自拔南奔,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人大规模南迁。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

西晋亡。北方进入五胡(匈奴、翔卑、羯、氐、羌)十六国时期。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游牧部族入侵,纷纷避乱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家族、乡党南渡进入县境,被称作“侨人”,对南方开发起了很大作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在江南建康(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北方因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入驻中原,长期战乱,中原民众又陆续南迁。


  筑横阳县城。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置永嘉郡,属扬州,治所设永宁峤南即今温州,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永嘉二字意谓“水长而美”。所属各县的基层行政制度,承袭前朝乡里制,即乡居者称乡,邑居者称里。安固县县治自鲁岙迁至邵公屿。横阳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


  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南岸,时郭璞刚好游历温州,特请他为之卜城。郭璞(-),字景纯,山西闻喜人,官尚书郎,好经术,工诗赋,善卜筮,精通五行、天文,是晋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当时他登上温州西郭山察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犹如北斗星座,依山控海,形势险要,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廓四山像北斗“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像“斗杓”,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郭璞在设计郡城时,还在温州城内设计并开凿二十八口水井,以应天上星辰二十八宿,并解决城内人民用水和适应战时需要。温州人民为纪念郭璞卜城,把他登临相城的西廓山(又名西部山)改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是年,始建永嘉郡城,又名白鹿城和罗城。府城北傍瓯江,东西依山,南临会昌湖,周长18里,东西宽7里,南北长5里,城高3丈5尺,宽1丈2尺,长丈,城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墙体砖石,四面有城门,外环护城河。明万历间(-)增筑敌台,城门有七,即东镇海(东门),南瑞安(大南门)、永宁(小南门),西南来福(三角门),西北迎恩(西郭门)、永清(麻行门),北拱宸(望江门、朔门)。每个城门外增筑一道半月形城墙,称月城。北宋宣和,南宋建炎、嘉定,元至正,明洪武、嘉靖、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历经修缮。-5年,因城市交通发展,陆续拆除。现仅存华盖山东北角约50米长城基。


  是年,中界山(属今洞头县)始有移民。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置永嘉郡学于华盖山麓。温州立学自此始,亦是温州最早地方学校之一。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李整舍宅,在习礼坊建崇安寺(址在今鹿城区公园路江南大厦)。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至升平五年


  临海太守郗愔于木榴山(今玉环岛)上置田庄,建别墅。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大书法家王羲之游永嘉(一说年至年间,王羲之任永嘉郡守)。王羲之(-,一作-),字逸少,号澹斋,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高门士族,父旷,淮南太守。从伯王导为东晋元帝丞相。幼从表亲卫夫人学书,后博采前代诸书法家之长,独创圆转流利风格,兼擅隶、草、正、行各体,成为历史上最著名书法家。被奉为“书圣”,唐太宗称其书“尽善尽美”。初为秘书郎,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辞去会稽内史后,过着隐逸林下,穷诸名山的生活。据明万历《温州府志》、清光绪《永嘉县志》引祝穆《方舆胜览》等书记载,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太守。但《晋书·本传》及其他有关史籍无此记载。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昔王右军游永嘉,经于恶道,右军书南边大石,今犹见墨迹,而字不甚了了。”相传王羲之在任永嘉郡太守时,庭列五马,绣鞍金勒,每次出行时,五马齐驱,驰骋于道。故有“五马坊”以志纪念。唐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百里坊》一诗中专述此事:“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在其《五马坊》诗中说:“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蹰,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永嘉县城有“墨池坊”。清光绪《永嘉县志·古迹》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作书,洗砚于此。”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题过“墨池”两字在此。清代温州司马郭钟岳写有《咏墨池》词:“风流太守忆王郎,经换笼鹅字字香;昨日见郎书法好,移家合住墨池坊。”又王羲之在法帖中写有:“近得华严石砚颇佳。”这华严山就在永嘉江北岸。清光绪《永嘉县志·叙山》有具体记载。永嘉郭公山麓原有“富览亭”,亭额为王羲之在守永嘉时所书。又华盖山麓原一井栏上所铭“容成太玉洞天”,也出于其手笔,可惜这些真迹均已湮灭。清方子颖《温州竹枝词》“富馆亭空一怀古,右军真迹付云烟”,就是为此而感慨不已。


  是年,东晋乐清名士张廌舍宅为寺,在乐成镇金溪村建白鹤寺,唐天授三年()移郡城“白鹤寺”旧额赐予此寺。宋宣和间寺毁,绍兴十七年()复建,民国初复修,黎元洪赐“法苑犹龙”额。现存大雄宝殿五间,历代诗人,如唐沈佺期、宋王十朋、元李孝光、乔吉等都有题咏。张廌,后人写作张薦,字子雁,号文君,东晋乐成县民,隐居于丹霞山麓(今乐成镇金溪村境内),平素修道颐志,以炼丹为事。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至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时郡守王羲之慕名前往拜访,他避入家旁竹林中,不与相见,郡人号为高士。后骑鹿出游,不知所终。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王羲之荐孙绰为永嘉太守。孙绰(-),字兴公,原籍太原中都,后定居会稽,初为著作郎,晋永和间(-)王羲之荐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官至廷尉卿。著名文学家,是我国玄言诗的代表作家,在东晋文士中堪称宏富博学,其《天台山赋》文辞工丽,闻名于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东晋废帝太和二年


  相传道教主葛洪在永嘉乌牛下村东蒙山天然道观修炼,至今还保留他的炼丹台。天然道观又名乌牛纂,清末至今,经龙门派弟子几度重整,辟小方岩、餐霞洞、长生洞、丹台、青牛坞、紫云亭。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析永宁县东部地区一部分地置乐成县,属永嘉郡,是为乐清县之始,历南朝宋、齐、梁、陈而不变。是时,永宁县境约相当于今鹿城、龙湾、瓯海、永嘉县范围。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


  八月,永嘉人李耽率农民起义,揭开东晋末年浙东农民大起义序幕。后为太守刘怀之击败。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


  六月,大风雨,潮水倒灌,永宁、安固、横阳、乐成等近海4县溺死者甚众。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永嘉人张永率众响应“五斗米道”徒孙恩起义,杀郡守司马逸,一度占领郡城,杀官吏,烧衙门,影响很大。

()东晋安帝隆安五年


  五斗米道徒孙恩部将孙安入木榴屿,捣郗愔田庄,筑孙恩城于永嘉郡界中。(参见《瓯乘补》)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


  四月,永嘉大饥,人相易子而食。山海间民逃亡殊异,永嘉乃以五百户去,深可忧。

是年,孙恩攻临海,为太守辛景所败,投水自杀,余众推其妹夫卢循代领其众。

()东晋安帝元兴二年


  八月,卢循攻下永嘉郡城,后为晋将刘裕所败,浮海南走广州。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

二月,东阳太守殷仲文、永嘉太守骆球谋反,被刘裕所杀,家属受诛连。

(-)东晋年间

东瓯窑开始烧制“釉下褐彩青瓷”——温州成为“釉下彩”的起源地。7年瑞安出土的点彩鸡首壶(高22,口径9厘米)为其代表作。“釉下彩”的生产,是当时我国制瓷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

东晋权臣刘裕废东晋,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又相继经历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统称作“南朝”

(-)南朝刘宋时期


  郑缉之撰成《永嘉郡记》,乃温州地区最早一部地方志。《永嘉郡记》以记载风土物产为详,故又称《永嘉地志》或《永嘉志》。孙诒让称之为“吾乡图牒之权舆”。原书亡佚,仅存清孙诒让辑本1卷50余条。郑缉之,生平不详,约生于晋末南朝之间,曾官刘宋员外郎,著有《孝子传》、《东阳记》、《永嘉郡记》等。


  永嘉、乐清等地饲养“八辈蚕”,并掌握培育蚕种技术。《齐民要术》卷5引《永嘉记》云:“永嘉有八辈蚕: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秋,谢灵运被贬为永嘉郡守。七月十六日从建康动身,经始宁少住,转富春(今富阳)、桐庐、七里濑等地,同年八月十二日抵永嘉。


  谢灵运(-),南朝刘宋著名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因父焕早亡,故幼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谢客”之号缘此。自幼颖悟好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18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东晋安帝义熙元年(),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次年任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八年()四月转任卫军从事中郎。十一月任太尉参军。次年任秘书丞。十一年()任咨议参军。此后历任中书侍郎、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等职。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立宋(南朝),改元永初,降先朝封爵,灵运降为康乐县侯,任散骑常侍。因受司徒徐羡之与傅亮等权臣排挤,出为永嘉郡太守。


  谢灵运爱好永嘉山水奇丽,加之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足迹遍及永嘉郡境内诸县,在永嘉写下31首不朽诗篇。《晚出西射堂》、《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上作》、《初发南城》、《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诸作,似“初日芙蓉,自然可爱”。《过白岸亭》(今永嘉县境西南),《登绿嶂山》(绿嶂山今属永嘉县上塘镇)、《石室山》(石室山即今大若岩)等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所作山水诗名动京师,被后世称为山水诗派鼻祖。明人辑有《谢康乐集》。谢灵运在永嘉曾积极提倡植桑,兴修水利,命学士讲书,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教育事业。明嘉靖《温州府志》中有“王右军导以文教,谢康乐继之,人乃知方”句。在任一年,次年()秋托病辞官,在北亭与永嘉吏民告别。在永嘉留下“竹马坊”、“西堂”、“池上楼”、“谢公池”、“读书斋”、“南亭”、“西射堂”、“北亭”、“谢公楼”、“谢公亭”、“谢客岩”等古迹,因年长月久,部分湮灭,部分已重修。


  宋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整理秘阁书,又令撰《晋书》,粗立条目,书竟未成。后迁侍中,文帝朝夕接见,赏遇甚厚。诗书兼绝,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以时政,而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读赏而已。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后灵运上表陈疾,文帝赐假东归。文帝元嘉八年()求决回踵湖为田,不得,又求始宁岯崲湖为田,也不得。会稽太守孟觊因灵运横恣,上表言灵运有“异志”,灵运驰赴京师,上表自辩,文帝知其受诬,不加罪责,任为临川内史。到临川,“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司徒刘义康前往逮捕,灵运兴兵拒捕被擒,论罪当斩,文帝念其祖谢玄功大,降死一等,“徙放广州”。到广州后,又有人告发他迁徙途中曾约人在三江口劫夺逃跑,十年(),以“谋反罪”被杀于广州。其母忧虑而死,葬于永嘉郡城飞霞洞。今永嘉鹤垟、蓬溪、箬袅等村谢姓,即为其后裔。


  永嘉之青山秀水自得谢灵运诗后始为天下知,苏轼有诗赞曰:“但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永嘉人民为纪念这位对传扬永嘉山水有特殊贡献的伟大诗人,年特在瓯北镇楠溪江大桥桥头,塑立谢灵运像,作为永嘉县名山秀水的象征。


  是年,永嘉太守诗人谢灵运,来横阳游楼石山(在今苍南繁枝乡流石)。其《山水记》云:“楼石山多桅子”。


  是年,谢灵运游横阳南雁白石山,作《白石径为民行田》诗。


  是年,谢灵运曾登上永嘉城区北面瓯江之中的江心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当时为两个小岛,东西长,南北狭。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至四年


  永嘉太守谢灵运游览乐清寿星山(今玉环沙鳝乡谢家山头)。

()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永嘉太守谢灵运巡视乐成县,曾游雁荡筋竹涧口,写有《从筋竹洞越岭溪行》诗。因雁荡尚未开发,谢公履杖仅止于此。


  同年,谢灵运游白石山,写有《白石岩下径行田》诗,为白石山开一生面。唐天宝间(-)曾改名五色山。宝历间(-)温州刺史张又新亦慕名来寻谢守踪迹,实是观赏山水。白石山现有宋以来摩崖题记8处,碑刻7件,其中有宋代钱宏的题刻和周邠的题刻“开祖来游白石庚申三月”,明何白撰文、王瓒手书的《玉甑峰重修殿宇碑记》。


  同年,谢灵运还游盘屿山,留有《行田登海口磐屿山》诗。

是年,谢灵运曾游永嘉石室山,写下《石室山》一诗,有“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经千载,峥嵘非一朝”之句,描绘其景色风光。石室山位于小楠溪中游大若溪畔,以飞瀑、奇峰、异洞和宗教文化著称,开发较早,主要景点有陶公洞、石门台、十二峰、崖下库、百丈瀑、小若岩和藤溪瀑群。


  秋,谢灵运托病辞职回始宁东山(今上虞县三界镇),留其次孙超祖侍太夫人于永嘉,其后人遂为永嘉人,村因以名“谢村”。留居永嘉的谢氏族人中一支自宋崇宁间,自温州康乐坊迁至瑞安桐浦乡澄头村等地聚族而居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


  裴松之任永嘉太守,在任时“勤恤民隐,吏民便之”。裴松之(-),字世朝,河南闻喜人,著名史学家。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召为太子洗马,转中书侍郎,奉宋文帝命,注释陈寿《三国志》,补注缺遗,搜集传记,广增异闻,博采群书,注文多出正文三倍,保存下大量史料,开史书作注新例。后授国子博士,进太中大夫。(一说年前后。)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


  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以谋反罪在广州被处死。

(前后)南朝宋文帝元嘉中期


  颜延之受刘湛排挤,出任永嘉太守。颜延之(-),字延年,山东琅琊(今临沂)人,文章冠世,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晋少帝时为始安太守,后为步兵校尉,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因与刘湛忤,出为永嘉太守。在任期间曾在青澳山(今洞头大门)观海,后人为纪念他,建有“望海亭”。著作有《五君咏》等,今存明辑本《颜光禄集》。(一说在年前后。)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等五郡置东扬州,治设会稽。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

罢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永嘉属扬州。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永嘉郡属东扬州,辖永宁、安阳、横阳、松阳、乐成5县。


  永嘉等浙东诸郡连续两年大旱,米一升价数百钱,饿死者十有六七。

据《宋书·州郡志》载,是年永嘉(境今温、丽两市)五县共有户,口。

()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

省东扬州,并扬州。

(-)南朝萧齐时期


  著名学者檀道鸾出任永嘉太守。檀道鸾,字万安,山东高平金乡人,生卒年不详,他是继谢灵运、裴松之、颜延之、王味之之后出任永嘉太守的一位名士,任前曾为国子博士,撰有《续晋阳秋》20卷,今已佚。

()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


  范述曾任永嘉太守。范述曾(-),字子玄,一字颖彦,吴郡钱唐(今杭州)人。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称便,商旅流通,百姓安业,受到明帝褒扬,升调游击将军。离郡时,郡人送故钱二十余万,他分文不受,民无老小都出来送行,号哭之声闻于数十里(见万历《温州府志·治行》)。

(-)南朝齐明帝建武、永泰年间


  横阳吏治酷虐,租税瑶役繁重,贫民被迫啸聚山林,官兵无法讨捕。永嘉太守范述曾来横阳县“开恩示信”,流民相继出山,编户属籍有二百余家,从而“商旅流通,居人安集”,县境内始获安定。

()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


  东阳州併入扬州,仍统永嘉等郡。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

在瑞安场桥龙山南麓建龙翔寺,明宣德九年()、清康熙八年()重建,有楼3幢20余间。


  道教思想家、药物学家陶弘景于乐清木榴山(今属玉环)筑室炼丹,携弟子周子良游览大雷山。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士,南朝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四五岁时常用芦获代笔,在灰中学字。至10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钻研,始有“养生”之志,对人说:“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读书破万卷,工草隶,善琴棋,好道术,明阴阳、五行、地理、医药。父为妾所害,弘景终身不娶。齐高帝时,拜为宜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年稍长,感仕途险恶,南齐永明十年()辞官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每当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辄遣使咨询,时人称“陶公”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均有很深造诣,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著作家和药物学家。对我国最古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精心整理补正,写成《本草经集注》7卷,成为隋唐后本草学专家研究药学之蓝本。还著有《陶隐居本草》10卷、《药总诀》2卷、《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施用药方》5卷、《养生延命录》等。

(-)南朝梁武帝年间


  陶弘景自海道来永嘉郡,在今永嘉县永宁山、绿嶂山、大若岩,瑞安陶山(后以其姓名所居山)、福金山施医布道。十四年()还茅山。永嘉县去郡城西北40里有青嶂山(一名乌石山),陶弘景亦曾栖止于此。上有陶真君祠、炼丹井、石棋枰等古迹。后隐居永嘉大若岩石室,三国吴时辟为石室,是为浙南最大石室,为温州有记载的最早道观。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可容纳数千人,“千仞绝壁,一洞中开”,四周奇峰叠嶂,飞瀑流泉,前蜀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之为“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以此得名。据府、县志载,陶弘景在此编纂《真诰》一书,因而大若岩又名“真诰岩”。《真诰》是一部道教经书,全书内容庞杂,保存许多道教史料和科技资料,颇有学术价值。陶弘景还经常出外游览山川景色。有《题白云岭》诗:“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年八十而有壮容,南梁大同二年()卒,弥留时遗言薄葬,私谥“贞白”。平生著作惜多散佚。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


  文学家丘迟任永嘉郡太守。在任仅一年,即被监官纠劾。期间作《永嘉郡教》,赞美永嘉“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他在《寄柳文畅诗》中,赞颂温州吹台山的梧桐树最适宜制琴。在万历《温州府志》中,凡南朝梁55年中入志的郡守,仅有丘迟和虞权两人,足见他在温州人民心目中的存在价值。丘迟(-),字希逸、希范,浙江吴兴乌程人,八岁能属文,齐时任太学博士、殿中郎,官至司空从事中郎。其词采丽飘逸,今存有明人所编《丘司空集》。

()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

松阳县松阴溪水暴多患。司马詹、南二氏于松阴溪和瓯江(时称永宁江)汇合处(今丽水市碧湖平原)横截松阴溪筑拱形大坝(即通济堰)引水入渠,灌溉农田二十万亩。据说此乃浙南历史上最早水利工程。

()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

三月,分扬州、江州置东扬州,永嘉郡属东扬州。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


  置东阳州,统会稽、新安、临海、东阳、永嘉、建安、晋安等七郡。

()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雁荡山西外谷芙蓉峰下有僧人建昭明禅寺。据传唐初四川高僧诺讵罗尊者率弟子来山兴建寺院,传播佛教,并在大龙湫坐化,被尊为开山祖师,与永嘉太守谢灵运交往甚笃。

()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


  王筠任永嘉太守。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山东琅琊(今临沂)人,齐著名书法家王僧虔孙,是梁武帝亲自指定的十学士之一。昭明太子萧统及沈约、谢朓都非常器重他,官至太子詹事。曾参与《文选》编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有“晚来名家,无先筠者”之誉。原有著述卷,后多散佚,今存明人所辑《王詹事集》。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


  三月,侯景之乱,攻陷梁都建康(今南京市)。十一月,侯景派宋子仙取会稽。其时,晋安(今福州)陈宝应乘侯景之乱,自海道攻取永嘉。

()南朝梁简文帝大宝二年


  十月,南郡王中兵参军张彪自会稽起兵反侯景,次年十月攻永嘉郡,郡守秦远开城门降彪。郡复为梁有。

()南朝梁敬帝太平元年


  三月,罢东扬州,永嘉郡并入会稽郡,属扬州。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


  六月,置东扬州,复统会稽、东阳、新安、新宁、临海、永嘉、晋安、建安等八郡。

()南朝陈文帝天嘉四年


  十二月,帝命章昭达为都督,进军建安讨陈宝应。又命益州刺吏余孝顷率领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取道东线会攻。遂定闽中,俘陈宝应。

()隋文帝开皇元年


  周相国隋王杨坚废周静帝,自为皇帝,筑大兴城(今西安一带)为国都,国号隋,建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开皇三年


  毛喜出任永嘉内史,是继谢灵运、颜延之之后又一位谪守永嘉的名臣。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好学,工书法,善草隶。在任期间,政治廉明。《宋书·本传》称:“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静,民吏便之。”后调南安内史,郡民夹道欢送,并建生祠奉祀。

()隋文帝开皇五年


  丰州(今福州)刺史章太宝反叛,攻建安(今福建建瓯),占浙南门户分水岭。永嘉太守毛喜整修城池,加强防务,并遣所部松阳县令周璠领兵千余人,支援建安,平定叛乱。

()隋文帝开皇九年


  隋灭陈,分裂余年后,中国复归统一。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平陈后,实行废郡置州政策(按:南北朝时的地方政权分州、郡、县三级)。遂废永嘉、临海两郡,置处州,州治设括苍(今丽水),属吴州总管府辖,辖地相当于今温、丽、台。同时将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合并,称永嘉县,设永嘉令、丞、主簿、尉。永嘉作为县名始于此。永宁和永嘉均属吉祥语,用以表达永久太平和永远美好之意。永嘉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县城即郡城,历一千余年之久。

()隋文帝开皇十年


  十一月,永嘉沈孝澈与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乐安蔡道人、杭州杨宝应等群起反隋。汪文进、高智慧自称天子。沈孝澈、蔡道人、杨宝应等则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平定各地叛军。沈孝澈被破。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


  改处州为括州,省安固入永嘉县,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州治仍设于括苍(今丽水),属吴州总管府。此后,温州和毗邻的处州、台州时分时合,辖地时有变动。

()隋炀帝大业三年


  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设于括苍,属扬州,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

(-)隋炀帝大业三至十四年


  叶公圭中进士,为瑞安进士及第第一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


  据《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有户,口约五万余。郡统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相当于今温、台、丽三市),平均每县户。因豪族地主为逃赋税,隐漏人口,实际人口远不止于此。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苗海潮率江淮起义军攻据永嘉郡域,达七年之久。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