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苏省年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技术指导 [复制链接]

1#
彭洋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s://m-mip.39.net/zl/mipso_9192503.html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感染家蚕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蚕业生产的传染性蚕病,可通过蚕种继代进行胚种传染。做好生产过程中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及管理工作,是控制微粒子病发生、保证蚕种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6月11日,江苏省发布《关于做好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的技术指导意见》,对母蛾微粒子检验进行技术指导,要求有关蚕种生产单位结合生产实际,细化落实检验工作,确保蚕种质量安全。本文整理后发布,仅供参考。

一、各级蚕种繁育过程中,应系统的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和母蛾微粒子病检查。即浸种可在杀蛾5天后检验。

二、母蛾样本的质量是保证微粒子病检验结果准确的首要因素。各级原种母蛾,应全部对号袋蛾;一代杂交种母蛾,须逐日袋蛾,首末至少各装满一盒,中段以产卵日制种数量,按集团检验母蛾抽样表袋蛾(见NY/T),每盒装满30只。

母蛾检验是以母蛾随机抽样为基础,若抽样不随机,样本将失去代表性,检验结果就不准确。蛾盒要与蚕种对应,蛾盒样本量与蚕种数量对应,蛾盒上应标明品种名、批次、蛾盒号。切勿人为挑选好蛾,头、末蛾不袋;只袋某一日的母蛾作为整个制种批的样本;毛种数与实际不符。

三、蛾盒保管应有专人负责。袋好的蛾盒应妥善保存,防止发热、霉烂、虫鼠为害。干燥处理温度以50℃左右为宜,不得高于71℃,干燥程度以蛾头胸干燥、胸腹部稍软、手捻蛾体无水分为度。四、拆盒投蛾前,清点蛾盒内的母蛾数,如有散落或混乱的蛾盒、空盒、装蛾不规范的蛾盒应剔除,并从第二样本中抽补。投蛾时必须将蛾盒内的母蛾及残物全部对号装入磨蛾杯内,避免漏蛾、遗失蛾。撕下蛾盒号随磨蛾液传递,避免错乱。将母蛾充分磨烂,才能使微粒子孢子从母蛾组织内分离出来,这一步骤对能否检出微孢子至关重要。因此,磨蛾中如发现不够细烂时,应再次研磨直至母蛾全部碎烂为止。要防止母蛾飞溅散落,如发生逸出母蛾应及时拾回重新研磨。研磨后的蛾液经过滤、离心沉淀使孢子集中于离心管底部。离心时注意控制好离心速度和时间,通常转/分钟离心3分钟,以离心管有沉淀物为准。如转速小、时间短,微粒子孢子有可能未集中到离心管内底部,会影响检出率。镜检时,每个集团由两人对检,每块载玻片点两个样本,每个样本观察不少于5个视野,4个样本应20个视野以上,两人初检结果不一致时,应复检确认。镜检时要防止长时间用眼疲劳,以免出现漏检、误判。五、检出微孢子的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及点样棒应使用消毒液浸消30分钟。检验场所每天应清洗消毒,保持干净卫生。六、根据NY/T判定检验结果,对检验不合格其对应的蚕种应予淘汰,源头上杜绝微粒子病检验不合格的蚕种流入市场。七、检验人员上岗前应加强岗位技术培训,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确保能够正常安全运转。检验各环节应做好记录,岗位负责人及时签字,禁止涂改,确保检验数据和记录的完整性和可溯源性。

群体磨蛾机型号

联系方式:黄经理

显微镜型号:奥林巴斯CX21\31\41\23

联系方式:钱经理

手机后置摄像头对焦其中一个目镜拍摄到的画面

参考阅读

蚕种质量检验标准与技术

江苏省年春季蚕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如何做好蚕种生产环境的过程控制?

家蚕微粒子防病饲育技术及管理如何建立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体系

来源:江苏蚕桑,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请以原文为准。

本文编辑:江苏养蚕人

转发请注明出处,感谢您的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