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僵蚕真伪优劣鉴别 [复制链接]

1#

▲家蚕Bombyxmori(L.)(王金凤绘)

1.僵蚕药材

僵蚕为临床常用动物类中药,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临床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风,破伤风,中风口?,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版《中国药典》记载僵蚕的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1]。

释名

明代《本草纲目》中则详细记载了僵蚕其名称来源,曰:“蚕病风死,其色自白,故曰白僵”[2]。现代研究发现僵蚕是蚕感染白僵菌死后体僵而直,“发酵”被有白粉,故名“白僵蚕”。

▲僵蚕生品(自然感染僵化)

僵蚕之名始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其载:“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厥夜啼,去三虫,灭黑蛗(fù),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神农本草经》已经失轶,其中内容可见于宋·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

僵蚕形成图解

僵蚕主产于云南的曲靖、楚雄;广西的梧州一带;四川的攀枝花地区;安徽的金寨地区。

四川僵蚕为自然染菌得之,故条形大小不一。云南多为人工接种白僵菌,条形肥壮,质硬、色白,品相最佳。广西因热量充足,养殖周期短,人工接种者条形瘦小,品相较差。

▲《本草品汇精要》中“棣州白僵蚕”图[4]

正常蚕体的生长周期为卵-幼虫-蛹-成虫。蚕体每蜕皮休眠一次,即增加一龄。

▲家蚕的生活史

了解家蚕的发育过程是认识僵蚕的基础,下面我们以实景图呈现僵蚕的形成过程。

1.家蚕蛾进行“交配”

2.成虫交配后产出“蚁卵”

3.“蚁卵”孵化成“蚁蚕”

4.“蚁蚕”很快长大变为“一龄期蚕”

5.家蚕生长为“二龄期蚕”

6.家蚕生长为“三龄期蚕”

7.家蚕生长为肥大的“四龄期蚕”

8.用纯化的白僵菌孢子粉接种家蚕

人工接种僵蚕是目前僵蚕生产的主要途径,当家蚕生长到4~5龄的时候,取纯化的白僵菌孢子粉喷洒至家蚕表面或喷洒至桑叶上喂食。

9.家蚕感染僵化初期

目前人工接种技术仍不完善,蚕房的温度应控制在24~28℃、相对湿度在90%左右,接种的成功率在80%~95%之间,除了温度和湿度影响接种的成功率以外,还有蚕种、孢子粉的品质等均会影响家蚕的感染成功率。

10.进一步“发酵”得到僵蚕成品

感染后的僵蚕经自然“发酵”产生白色孢子粉,再经晒干即成为僵蚕药材。

性状鉴别

我们以广西产僵蚕为例,分别展示正品僵蚕(人工接种)、未“发酵”充分僵蚕(黄条)、伪品僵蚕(硼砂制)的形态特征。

▲正品僵蚕

上图为广西产正品僵蚕,为人工接种白僵菌,因当地热量充足,可四季养蚕,蚕的生长周期短,所得僵蚕条形瘦小,不饱满,品相和质量都较差。

▲未“发酵”充分僵蚕(黄条)

上图为感染白僵菌后,未能充分“发酵”的僵蚕,体表孢子粉和菌丝极少或没有,表面呈黄棕色,较为光滑。商品称“黄条”,属劣质僵蚕。

▲硼砂浸泡的僵蚕

上图为4~5龄家蚕经水煮后,在硼砂中浸泡,蚕体僵化,蚕体似水晶状,又称“水晶蚕”。

▲硼砂浸泡后上“粉”的僵蚕

上图为经硼砂浸泡,再用白僵菌孢子粉拌匀而得到的“白僵蚕”,其形体与正品十分相似,若再加工成炒僵蚕,则与正品几乎一样,难以区分。

▲僵蚕正品、劣品(黄条)、伪品(硼砂制)的对比图

①为正品,表面被满菌丝和孢子粉,无石灰粉状物。②为“发酵”不充分的劣质僵蚕,称“黄条”,通常正品中会有少量。③为伪品,用硼砂加工后再用白僵菌孢子粉拌匀,表面无菌丝状物,白粉不均匀附着,有明显的腥臭味(似臭带鱼味),而正品腥臭味淡。

▲僵蚕正品、劣品(黄条)、伪品(硼砂制)的断面对比图

①为正品折断面,断面外圈有嵌入状的菌丝和孢子粉,②为劣品黄条折断面,断面无菌丝和孢子粉,③为伪品折断面,丝腺环参差不平整,明显且饱满,有些有空隙,无菌丝和孢子粉嵌入中间。三者从丝腺环上无法完全区分,重点从菌丝和孢子粉及气味去判断。

理化鉴别

1.家蚕水煮烫死

2.硼砂浸泡

3.浸泡后的僵化死蚕

4.晒干的伪品僵蚕

▲伪品僵蚕加工过程

笔者在产地与市场调研发现,硼砂浸泡的僵蚕伪品竟占到了整个僵蚕市场至少一半份额,此种伪品严重扰乱了僵蚕的市场正常流通秩序,给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种快速、低毒、稳定、定性定量检测僵蚕中硼砂的方法,用以鉴定僵蚕真伪[5]。现将具体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僵蚕真伪鉴定新方法

硼砂浸泡加工的伪品僵蚕经过炒制后掺入正品僵蚕极难辨别和区分,按照版《中国药典》进行浸出物检测也可以达标。

伪品所含的硼砂在胃酸作用下可转变为硼酸,一次摄入过多会导致急性中毒;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硼砂在人体内蓄积,引起人体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红斑、休克、昏迷等中毒症状。

思考与展望

僵蚕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动物类药材,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僵化而死的干燥虫体,其功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仅以浸出物来衡量,这也是僵蚕伪品长期大量存在的现实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强传统鉴定技术的传承与更迭,同时开展更深层次的内在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专属性质量检控方法的研究,制定僵蚕质量评价标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倪亮

医院药剂科主管中药师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中药资源与鉴定方向

指导

邹立思

协编

狂生、履雪人

策划

思辨本草

版权声明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擅用。

如确有需求,可留言索要原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明·李时珍撰,李经纬等编.本草纲目(校注)[M].沈阳:辽海出版社,:.

[3]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郑金生主编.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彩绘图卷2[M].成都:巴蜀书社,.01.

[5]倪亮,姚毅,王文渊,等.一种僵蚕伪品的定性定量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P].江苏:CN11537889.9,-12-23.(受理)

往期推荐

觉得好,请分享给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