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贵峻蚕趣 [复制链接]

1#

题记:蚕的生命很短暂,需要的也仅仅只是几片树叶,但它浑身上下都对人类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说的就是蚕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做春蚕,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

正文:

相传,远古时候,轩辕黄帝之妻嫘祖就教我们的祖先养蚕缫丝,纺织绸缎。养蚕是我国人民最早发明的,这是世界公认的。丝绸文化是中国的绚丽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文交流交往增多,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纺绸技术,才逐渐传入西欧和东洋。古“丝绸之路”的称谓,源远流长,名扬世界。反映了中国丝绸运往世界各地交易的繁荣景象,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蚕是昆虫类动物,有家蚕、野蚕之分。家蚕吃桑叶,野蚕吃柞树叶、蓖麻叶。蚕在我国各地都有饲养,尤其以浙江、江苏、福建、湖南诸省为最多。在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以桑蚕养殖为起点的丝绸产业。

蚕的生命只有一年。一年一轮回。春天,气候暖和了,蚕就从卵中孵化出来,开始生长、吐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养蚕的人很多。渐渐地,我也产生了养蚕的兴趣,向同学要来一些蚕卵,保存到春天,把蚕卵纸张展开,放在桌上。暖风一吹,卵就孵化出蚕来了。初生的幼蚕很小,用软毛笔把小蚕刷到小木盘里的桑叶上,小蚕就吃起来了。喂养几天,就要清除干叶和粪便,保持木盘干净和桑叶新鲜。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蚕就猛长一节。那时,我们庄上有桑树,但是很少。有时,在村里找不到桑叶,我就会跑到郭滩、蒋滩去找桑树摘叶子。每每找来一些桑叶,我都十分珍惜,视作宝贝。为了多喂几天,并保持桑叶的水分,我就在地里挖一个小地窖,把桑叶存放在地窖中,这样可以多喂几天蚕。蚕最喜欢吃桑叶,桑叶喂蚕,蚕体健、生长快。有时碰到桑叶接济不上,我会用榆树叶代替桑叶喂蚕。蚕吃了榆树叶,身体就变成了灰褐色,吐出的丝,颜色不好,且很粗糙。

蚕从三、四月份孵化出壳,喂养到六、七月份,经几次蜕皮长大,成熟时体长约二寸多,全身透亮,很是可爱。有时我会把蚕抓起,放在脸上,感到十分凉快,并不觉得虫子在脸上蠕动有什么不舒服。当蚕成熟时,就不再进食,翘起头,准备吐丝。蚕吐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结茧,一种是吐丝张。

结茧时,蚕就爬上树,在树的枝杈处,将丝粘在树枝上,开始由外向里吐丝,用丝包裹住自己,在茧壳内吐丝,茧壳椭圆形,直到将丝吐完。“作茧自缚”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当蚕茧结成后,要掌握在蚕蛹还未变成蛾前,进行缫丝。缫丝时,将蚕茧收集起来,放在开水锅中煮一会,将蚕茧取出,在茧壳外找出丝头,将丝缠绕在杠车上,打成丝杠,再纺成丝线,作为纺绸原料。

吐丝张,是在蚕吐丝前,先准备好一个平面,木板或桌面都行,然后将蚕捉放在平面上,让它吐丝。蚕就在平面上来回吐丝。跑来跑去,将丝吐在平面上,平面多大,吐出的丝张就多大。吐到一定程度,将丝揭下来,就是一片丝张。丝张,大的用处是做寿衣、寿袜时用作填充物;小的用处是装墨盒、做荷包。我念书时,墨盒就是用蚕丝装的。

蚕的粪便叫蚕沙,可入药治眼疾;蚕尿,晶莹剔透,可点眼睛。蚕吐的丝多为银白色,少数也吐金黄色的丝。为了保存蚕种,在缫丝时,要留一些蚕茧,因为缫丝时,就把蚕煮死了。

为了留存蚕种,也可以专门让蚕吐一些丝张,因为吐丝张的蚕不煮,可以直接变蛾产卵。

留下来做蚕种的蚕茧,几天之后,蚕蛹在茧内变成蛾,自己咬开茧出来。雌雄交配后,就会产卵,蚕卵就是来年养蚕的种子。蚕卵产在纸张上,将它折起来,保管在阴暗、干燥处,切忌遇风,因为蚕卵遇风就会孵化。蚕蛾是蚕的成虫,吐丝的蚕则是成熟的蚕幼虫。雄蚕在与雌蚕交配后,就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历史使命,自然死亡了。雌蚕直到产卵后,才会死亡。说蚕吐完丝就死了,不完全正确,因为蚕吐完丝后,还有一段生命的历程。

蚕的生命很短暂,需要的也仅仅只是几片树叶,但它浑身上下都对人类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说的就是蚕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做春蚕,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因为教师和蚕有相似之处,要求的少,付出的多。作为教师,只要学生能够不断进步、超越,他们就愿意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倾注给学生。

观察蚕的生命过程,我也悟出了一条普遍的规律。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动物和植物),都会通过传承一茬一茬生长,一代一代繁殖,从而保持生物种群绵延不断。每个具体生命,都会经历从生到老至死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法则。

各种生命的轮回生长,繁衍生息,是天赋,是天命使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职责。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奉献,也算是生物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