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典范书评蚕丝之恋一桑一丝一缎情 [复制链接]

1#

读书

典范

读城

书评:一桑一丝一缎情

俞都(《蚕丝之恋》责任编辑)

琅琅读书声,沙沙进食声,隆隆机器声,这原本三个彼此不和谐的声音,却在苏州的浒墅关大运河畔组成了一曲悦耳华丽的乐章,而担任这华丽乐章的指挥家就是那惹人喜爱的蚕,手中的指挥棒则是从蚕嘴里吐出的那一根根纤细的丝。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和饲养蚕的国家。如今见诸于各大媒体上的“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小小的一片桑叶、细细的一根蚕丝、薄薄的一匹绸,连接的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汇聚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希望与祝福。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蚕桑生产的主要基地。蚕桑文化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在现代工业大潮下,诸如郑辟疆、邵申培、周元勋等一大批蚕桑志士来到浒墅关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蚕桑业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集蚕桑学校、蚕种培育、丝厂经营于一体的唯一地区。犹如一辆三驾马车,在历史的进程中快速奔驰。

一、书声琅琅育人才

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利辟蚕桑。

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

阳山之阳,我校恢张,济济兮乐育一堂。

英才蔚起,成绩昭彰,振振兮名播四方。

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功业创西陵。

意法日本,继起竞争,挽回利权谁之任?

勤则能进,诚则能成,勉兮哉校训服膺。

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

上面这首歌是当时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校歌,由时任校长郑辟疆先生特请费迈枢作词,季镜西谱曲。当这嘹亮的歌声响彻浒墅关上空时,接下来就伴随着阵阵琅琅读书声。蚕校自年成立,到年并入苏州大学,虽几经变革,校名也多次更改,但是大家都习惯亲切地称呼她为“女蚕校”。

李明南在本书的序中是这么描述当时的学校生活的:

大多数同学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学校不仅学费全免,伙食费也有甲、乙、丙三等补贴,吃饭是8人一桌,饭菜可口,大家都很快乐。学校教学基础课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课有蚕桑、养蚕、制丝、检验等。专业课没有现成的课本,都是老师自编、刻印的讲义,因此老师也很辛苦。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在校学习的三年中,我养过蚕,当过工人,在实验丝厂各个部门都实习过,各部门的管理和生产实践都体验过。因此我们毕业时,不仅在理论上深知如何提高蚕丝的质量,也能上手操作。这样的教育方针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女蚕校的教学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不光光只是教导理论知识,更多是让学生们到实际生产环节中去,去学习,去实践,去体会。这一教学思想是十分先进的,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为今后培养蚕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女蚕校的教材大都是由校长郑辟疆亲自编写的,他先后编写了《蚕体解剖教科书》《桑树栽培教科书》《蚕体生理》《养蚕法教科书》《蚕体病理》《蚕种制造》《蚕丝概论》《制丝教科书》等专业教材,后经商务印书馆出版,供学校施教。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教育界是为数不多的。

原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大门

郑辟疆编著的教科书

二、你有我有大家有

养蚕最为关键的是蚕种,蚕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存活率、生长与吐丝。改良蚕种更是改进缫丝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条件,是提高企业效益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20世纪初,邵申培、周元勋等先贤开拓创业,在浒墅关地区办起了赫赫有名的大有、三元蚕种场,并在民间大力推广、普及科学养蚕知识,实施“蚕业革命”。大有蚕种场始建于年,是我国建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组织最健全、拥有专家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对蚕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型私营蚕种制造场。其中大有蚕种场的“虎牌”蚕种更是驰誉中外。

邵申培认为要管理好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蚕种场(共有十一个分场),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经研究决定,在总场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四部二室。四部为试验部、原种部、推广部、总务部,二室为稽核室、技师室。让我们来看看具体各部室的主要职责:

试验部负责试验、研究蚕的品种、桑树品种、蓖麻蚕与同蓖新品种的培育。

原种部负责培育各种原蚕品种原原母种和原原种。除自用外,还接受政府的委托,代理其他各场培育原蚕种事务,并代理其他各场催青、冷藏、浸酸等事务。

推广部负责蚕农预定蚕种及销售蚕种,到农村设立指导所,指导蚕农养好蚕、植好桑。

总务部负责采购各分场所需的材料物件,以及会计、文书、庶务等工作。

稽核室负责统计、核算各分场制种成本,按期至各分场核对收支账目、核对单据凭证、查核财务流弊。

技师室负责各分场的技术研究与提高,研究国内外蚕丝业的新发展,改进养蚕制种技术,编写讲习班的教材与编辑蚕丝杂志等资料。

综合看来,当时的大有蚕种场已经具有现代企业的一系列特征,从研发到生产,从宣传到推广,从销售到售后服务,从人才培养到梯队建设,这些都是超前的。而邵申培也就是CEO,一位十分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原浒墅关大有蚕种场总场办公大楼

三、隆隆机声产美丝

浒墅关蚕业的辉煌,直接促进和带动了浒墅关丝业的发展。

民国期间,苏州有4家缫丝工厂——苏经丝厂、苏州第一丝厂、浒墅关江南丝厂(三元丝厂)、浒墅关实验代缫丝厂(其前身为江苏女蚕校制丝实习工厂)。

这4家缫丝工厂中,有2家在浒墅关,即浒墅关江南丝厂和浒墅关实验代缫丝厂,并且全部是民族企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浒墅关江南丝厂。江南丝厂不仅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新式环球立缫车台(意大利制造),还有这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当时中国缫丝工业界的翘楚。

江南丝厂之所以能傲立于缫丝工业界,这与它的创办人——周元勋,是密不可分的。周元勋是江苏宜兴宋渎人,是邵申培的妻弟。周元勋幼年家境贫寒,他通过自身努力,发奋读书,考入当时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中学毕业后,更是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河海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大学毕业后,周元勋先后在无锡、重庆、上海等地做生意,并于年在浒墅关地区创办了三元蚕种场。

年下半年,周元勋在浒墅关义桥头,购下了近30亩土地,建造厂房多间,购买了当时最新式的立缫车台。年5月,安装完成的台立缫车正式开工生产。书中是这样描写当时建厂时的情景的:江南丝厂建厂初期,全厂职工余人,年发展到多人,是当时苏州、无锡地区规模较大的丝厂之一。丝厂设备先进,设施正规。厂区有医务室3间,面积平方米;食堂9间,面积平方米;职工宿舍47间,面积共计平方米,全部装有纱窗、纱门,上有坭墁平顶。厂区环境优美,种有雪松、龙柏、木樨、蜡梅、紫荆、紫薇等观赏树木,宿舍区种有法国梧桐,车间前面有行道树五角枫和黄杨绿篱,厂门内有一棵数米高的雪松。

原江南丝厂厂长办公楼

原江南丝厂丝织车间

可以这么说,郑辟疆是春风化雨,默默无声地培育蚕桑人才;邵申培是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地进行蚕种培育;周元勋是实业救国,为民族工商业注入新的动力。他们这三位蚕桑志士,为了振兴中国的蚕桑事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拼搏,在浒墅关地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蚕桑革命,他们那一代为蚕桑事业所付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所景仰的。

购买链接

*原创作品内容引用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策划/编辑:俞都,HY

制作:HY

校对:小吕

欢迎在底部留言区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