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廉干炼的李有棻 [复制链接]

1#

一、*归鄱湖

光绪三十三年(年)八月二十三日夜,江西官轮局“西清”号轮船破开宽阔的鄱阳湖水面,朝着九江方向驶去。二十四日晨四时许,突然风雨大作,船行到距离南康府(今星子县)城十里的火焰山附近时,被道生公司一艘既未按上水航线行驶、又未点信号灯的“敦仁”号轮船拦腰横撞,“西清”轮终因得不到救护而沉没。乘坐该船前往九江南浔铁路工地督工的江西铁路大臣李有棻遇难。

李有棻,字报春,一字芗垣。江西省萍乡市周江边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年),终年六十六岁。

咸丰十一年(年)辛酉科试,李有棻取入县学附生,同治二年(年)癸亥科式,取超等第三名,补授廪膳生。丁卯科次取优生第五名。同治十二年(年)癸酉科试考取拔贡。次年通过朝考,授内阁中书,充玉牒馆誊录。积四年之劳,以知府分发湖南候补。先后管理过督审局、厘金局、试署沅州府。后调湖北襄阳府,改安陆府,升武昌府,广东高廉钦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江西全省团练大臣,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江西全省铁路大臣,头品顶戴赠太子少保衔。

二、初入政坛

李有棻在湘六年。初到督审局,局中积压的案卷很多。他到任后即一一审阅。对其中的大案要案核查实情,分辨真伪,惩豪强关说者,作出决断。每判一案,有经验的官吏都表佩服。不久,案卷审完,牢狱也几乎清空。

他厘金局不久,发现了问题,厘金局是征收商业税的机构,本应有很大盈利,但这里却连年亏欠很大。经过调查,他搞清了症结所在,是局内绅权过重,民权过轻,积弊由此而生。于是,他划清委员和士绅责权范围,士绅专管款项的收发,委员则专管监督和考察士绅,两者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再厘订章程。实行之后,上下称便。盈利很大,四年内共上缴白银近百万两。

之后,他受命署理沅州府,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黔阳、芷江、怀化,会同、靖县、通道、新晃及贵州天柱等地。地理位置偏僻,风气闭塞,民风强悍,积弊难除。李有棻到任后,即了解到最严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打械斗,二是私铸铜钱,即用小钱。每千文重不及斤,禁则无可,使辄罢市,前任知府因未解决此事而去职。他向当地调查私销私铸铜钱的地方在何处,民间受小钱之害状况如何,有何土产品可运到外地卖钱等等。最后作出了严禁私铸钱和聚众械斗的决定。同时他又公布了发展生产、开发当地土产到外地贸易及提倡教育的办法,命所属各县严格执行。

一年之后,沅州府秩序井然。朝廷命他去湖北襄阳府正式做知府。行至途中,又檄调他去安陆府。其时,安陆正修筑河堤,长达数百里,关系到涢水两岸各州县的利害甚大。以前官吏侵渔,彼此之间及与百姓之间常发生激烈冲突。前任知府由于处理不当已去官。李有棻乘二人抬的小轿,不带随员,沿途微服访问。从而了解到那些劣绅恶吏狼狈为奸,按亩派捐,勒逼农民出卖子女去缴纳规费,而乘机中饱私囊的种种奸状。他一上任,即严惩一批历年盘踞堤局,肆意作歹的首恶分子。同时又遴选正派士绅分段管理,责以三汛防守,冬夏加高培厚堤茬,以襄河船厘为每年修水利的经费,又免除钟祥、天门、京山等县的亩捐。多年的积弊,在几个月内便得到解决。

三、武昌八年

接着,朝廷又命李有棻去武昌做知府,兼管船关。武昌是湖北省会,四方要冲,是长江中下游的枢纽,过往商船极多,一向没有船关征收税金。除明确规定者外,还由总督及知府两衙门额外征收,其数量一年下来不下十万两白银。这些钱本应解归官库,知府衙门按规定每年要解库白银二万两。可是,两衙门的官吏却分用了多余的税金,以致每年都亏欠很多。李有棻到任后,不计私利,毅然裁减了知府衙门的附加税金,而规定解库的税金二万两不但不予裁撤,而且还有超出。因此,商民大悦,上官高兴。当年,江夏一带土地贫瘠未得到开发,百姓生活贫苦。他大力提倡植桑养蚕,派人到江浙去购买树种和蚕种分给各地。又提倡百姓种麻,雇请绩麻的人传授推广绩麻技术,后又推广纺织粗细葛布的技术。

武昌和他处一样,存在溺女婴、拐卖妇女和重利盘剥等伤风败俗之事。他对此疾之如仇,曾多次令州、县兴办救助孤婴的社会福利事业。并发布禁止重利盘剥的告示。光绪十二年(年),他在武昌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他认为:“举办保甲,……暴则为尔百姓除之,良则为尔百姓安之。官民联为一体,庶使休戚相关,上下无壅蔽之患。”办保甲要花钱,他实行“门牌州簿纸张,由官捐廉,不取民间分文……各里保正奔走各处,往来城局,口食由官捐廉,按里发给,如有向民间索取分文,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从重究治……”。为了贯彻力挽颓风的主张,门牌上除记户主姓名、年龄、人口等项之外,还刊上十项禁条,如忤逆不孝、溺毙女婴、窝藏盗窃、囤拐妇女等等及违禁处理办法。

光绪十三年(年)湖北大水,继又大旱,二十余州县受灾。督抚命李有棻总管救灾事宜。他认为要办好此事,必须使州、县有得力人选。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对有德者加派一有才的人做助手,对有才者加派一有德的人做助手,对极少数无德无才者,则呈请上报另派贤能。他规定各州、县根据积压自情况处理赈济事务,或设厂施粥,或以工代赈,或按户口册籍分极贫、次贫诸等级发赈灾款。他只派员或亲往检查。结果灾民普遍反映得到了实惠。其时,蕲县何姓同另一族人因一起诉讼而发生械斗,参加的人起聚越多,相互烧杀,不可遏止。恰值武昌城内大设粥厂,聚集了十余万名灾民。于是双方都派人前去拉人,一时人心汹汹。官府该如何处理这事?有的官员主张撤去粥厂,有的主张派兵驱散人群。李有棻却持相反意见:他认为若撤去粥厂,则所有灾民必会参加一方,事态必将进一步恶化;若派兵去弹压,定会更加激起民怨。上策是派一大员前去公平断案,清除事件起因,从而平息变乱。督、抚同意他的意见,并派他全权处理。他一到蕲县就公开宣告,双方各推举代表,申述争执情由,凭他决断。对于已发生的械斗,准免予追究,但若日后再度发生械斗,则定严惩不贷。于是,这起变乱,旬日之内便妥善解决了。

武昌任职期间,李有棻不畏权贵,始终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为民办事。那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因办铁路急需钢铁,初选江夏的沥湖为厂址,填湖建厂炼铁。沥湖宽百余里,只有一个出口叫鲇鱼套,上有一座石桥为四省交通要道。夏季水涨成湖,百姓在湖中捕鱼。八月水落入江,可以种麦,一年有两收之利。如果建厂,则两利都失。但大小官员不敢反映,只有李有棻挺身而出。带着手禀,详陈利弊。但张之洞还是不答应。到张派兵拆桥时,惹起群众愤怒,兵民相争于桥上,各不相让。后来人越聚越多,群情激愤,眼见要出大变乱。李有棻得报,急奔总督衙门,剖析利弊,据理力争。张最终答应撤兵。在汉阳龟山另选取厂址。但此事为日后李有棻一度丢官留下了祸根。

李有棻为官清介,以民为本。光绪十三年(年),委派廉员江夏县丞黄新锷为委员,对武昌咸宁、大冶、通城等州县进行保甲抽查,为不累百姓,他特写一前导告示,此告示不张贴在衙门和通衢大道,而是悬于马前,人称“马前告示”,士民风此奔走相告,传为一时盛事。告示曰:

抽查保甲,慎选贤员。

不食民饭,不费民钱。

左右随从,严束无权。

轻骑驰往,悬示马前。

清操自励,谕尔乡贤。

一名封建时代官员,能如此体民爱民,实属难得。李有棻还在武昌府门外设置一小木箱子,士民凡遇不法之事,可以投书禀告,箱子由他亲自开启。每逢三、八告期,衙门重门洞开,他亲自坐堂接受讼状。原、被告双方都到的,当场审理。凡不应争讼的,即将呈状退还。他在大堂前悬一大锣,百姓有急切事,不能待期而诉的,允许持状鸣锣。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每遇府试,他都极为认真对待。书院月考,他也亲临巡视。对成绩列于前茅者,新自台试,给予奖励,士人竞相鼓舞,成才者益甚。他治理武昌八年,所属官吏变得更廉洁了,士子变得更好学了,百姓得到了养育保护,商旅讴歌其能体恤艰难,众口一词吁之为“李青天”。光绪十七年(年)他离任时,江夏绅民为之立守武昌德政碑。

四、练兵南疆

武昌任满,李有棻调升广东高廉钦道。高州,清时辖境相当鉴江流域及廉江县地;廉州,辖境相当于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县地,高廉两州包括了整个雷州半岛,在北部湾的东面。钦州,辖今钦州、东兴两县地,在北部湾的北面,西与越南接壤。当年这里为盗匪出没地,白昼行动,屡禁无效,谓之“打单”。被劫者不敢向官府控告,告亦无用。李有棻到任后,实行保甲团练之法,并由各县设重金奖励捕获盗贼者,收效很好。这里海岸线长达千余里,但兵力单薄。时值中日“甲午(年)之战”,朝廷要求南北所有海岸一体设防。李有棻命海口及沿海各城要冲之地各练民团一营,共练民团三十营,每营五百人,留营官哨什长五十人。规定朔望会操,集练后分散回家,战时统一作战。实行此法,所需*响不多,且民力可供,国防却有了保障。

五、擢升臬藩

光绪二十一年(年)正月,李有棻由高廉钦道擢升陕西按察使(臬台)后任布政使(藩司)、护理巡抚,前后共五年。这期间,有关吏治、民生之事,如并厘卡、裁小票、修水利、垦荒地等,他无不尽力。他整顿课吏馆,以培训官吏。设秦中书局,创办《秦中书局汇报》,汇录古今中外政治、学术资料,着眼启发民智。李有棻兄弟之间关系和睦,他在陕期间,其三弟有椝曾去信向他建议:要特别注意稳定西北大局。当时中外相互贸易,东南各商埠允许外人通商,忧无制御策略,恐被外人蹂躏。若外人横激成内讧,即内乱作,祸患相因,国家不安。望兄开发三秦时,竭力诚心联络山西、甘肃、新疆各省,注意开荒、筹响、练兵,以巩固西北数万里疆土,作为东南后盾。以这些意见,他都认真听取,并付诸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巡抚魏公向朝廷保奏可委以重任,后诏他护理巡抚。

光绪二十五年(年)九月,李有棻母亲去世,回籍丁忧。次年八国联*陷京都,震慑清廷及东南各省,江西巡抚奏请督办团练。朝廷命李有棻为江西全省团练大臣。他决定江西每县都各练一营,大县每营五百人,中县每营三百人,省城练数营,全省共计一万八千人。江西政局和秩序得到了保护。

六、护理江督

光绪二十八年(年)六月,李有棻任江宁布政使。九月两江总督刘坤一病逝,朝廷着他护理两江总督。这段时间里,他对于国计、民生、吏治、邦交等无不尽力。他创设了官钱局、工艺局,以通商惠工;了解到商捐房捐过重,百姓视为大害,即决定酌量裁减,另行设法筹集款项;提出各省、郡、县练民团,以期举国皆兵,内乱时彼此赴援,外侮则更番应敌;此外,向朝廷献策,在科举考试中设专科培养外交使才,以利与外国交涉。

光绪二十七年(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省改书院为学堂。李有棻眼光长远,立即参予创办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这段时间内他对创办学堂中许多重要事情作了具体筹划,办理情况上奏朝廷。张之洞接任两江总督伊始,在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中说:“窃照江宁省城改设高等学堂及府县中小学堂各一所,业经前督臣刘坤一、护督臣李有棻将筹办情形先后奏陈在案……”随后,他与张之洞等详加筹度,制定并实施了具体计划:在南京北极阁前明代国子监旧址上,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后改两江师范优级学堂)。总共招收学生名,其中江宁省名,安微省名,江西省名。他作为江宁布政使,承担了购地、建造和办学所需的经费。

在江宁布政使任,李有棻在江防浅水炮舰问题上主张国造与继任总督张之洞发生分歧,张后来向日本川崎造船购买兵轮八艘,议定价格为白银二百万两,分八年付清。但签约后,日方无理要求一次付清货款,张竟答应了。李有棻则据理力争,最后拒绝付款。国家的体面和利益保住了,但是李有棻却因此去官,时在光绪二十九年(年)五月。

七、督办铁路

李有棻去官一年多之后,江西准备大修铁路。光绪三十年(年)九月,江西京官李盛铎等人联名上书朝廷,推举李有棻为总办,创建江西铁路公司。十月十二日,同部“奉旨著照所请,朝廷命李有棻为督办江西铁路大臣,创立以他为总办的铁路公司。此后,他与副手陈三立等一道恪尽职守,认真作规划、订章程,拟订招股筹款办法。当日所作的江西铁路“一干三支”的规划曾刊载在光绪三十一年(年)正月的南洋官报上。江西铁路干线北起九江,纵贯江西,南至赣南,走向大致相当今天京九线江西境内部分。计划干线的修建分为三段,从九江至南昌为第一段,由南昌至吉安为第二段,由吉安至赣南接广东铁路为第三段。三条支线分别是:一、由南昌经广信(今上饶)入浙江;二、由南昌经抚州入福建;三、由南昌经萍乡入湖南。早在百年之前,李有棻能作出这样的规划,足见他的远见卓识。年出版的《江西省志·铁路志》对他晚年为江西铁路建设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作了详尽的记述,该志将他的传略列在人物传的首篇,称他是“江西早期铁路建设有识之士和先驱。”在修建江西干线第一段南浔铁路时,李有棻对于勘定轨线,筹措股款,购买土地,巨细躬亲,不辞劳怨。六月间冒暑入京,与同乡京官磋商,筹备就绪,乘船前往九江督工时,在鄱阳湖中遇难。

八、名垂后世

李有棻遇难后,《江西乡绅士公呈》称他“到差以来,苦心孤诣,联合群情,竭力筹度”,“操行清介,才猷卓越,素究心经世之务,服官所至,茂著勋绩,惠政频闻,士民讴恩”。江西巡抚瑞澄称他“督办江西铁路,频年经营,不辞劳瘁,每当接晤,知其实心任事,经理规划精详,佩慰交深”,“据情会同两江总督具奏,恳恩优恤。”两江总督端方称他“素以廉干著称,近来输江西铁路,筹划经营,殚竭心力。此次移局赴浔,所坐‘西清’轮被撞沉溺,洵属以死勤事。”朝廷谕旨称他“由中书外擢监司,护江督陕抚,官绩所至,克著循声”,“督办江西铁路事宜,自任事以来,措置裕如,乃躬赴工次,遽遭沉没,电闻之余,悼惜曷已。前已有旨,著明一品大员殁于王事,从优议恤,今特加恩,著追赠太子少保衔。”

在三十多年官宦生涯中,李有棻历任京城及湘、鄂、粤、陕、宁、赣诸省。各处任上,他都能尽忠职守,被称为“品端望重处事精详”、“湛深经术,富有才略。以清廉勤慎居官,以精明干练处事”,“备历艰辛,任重事繁,恒以苦心毅力持之”,“杜苞苴,绝贿赂”,“持躬廉介,不染一尘”。他“自奉俭约,逾于寒素,游宦三十年无一私积,今所遗者,仅图书数万卷而已。”

李有棻“器宇英毅,自少通训诂,习宋儒者书。好治掌故,犹以能文名一时,同治癸酉受知学政李公文选为拔贡生,入都任内阁中书,益览交才俊胜流,博求古今中外之故,与政得失辩论,丰采倾都。”当年从沅州卸任去襄阳,舟过辰州青浪滩,滩极险,上有伏波庙,他在此敬献一联,联曰:

沅水证心盟,一官清白凭神鉴。

汉祠应顶礼,双桨安闲破浪来。

光绪二十九年,他从江宁去职,金陵士绅勒石记功,歌诗赠别,自仪门至郊外,父老攀辕组饯,道拥不得行,有感于此,他作《去江宁藩司任留别士绅四章》,中有句云:

敢去忧乐关天下,

只有心肝答圣明。

以上联句,充分表明了他为官数十年忠君爱民的心迹。

李有棻治鄂时,有《保甲事宜摘要》五卷、《桑麻水利族学》四卷,在治陕时有《湖南厘务汇纂》、《续通商条约成案汇编》等著作留世。另有《奏议·批牍》十卷、《卧云草堂文存》若干卷、《养闲轩诗钞》若干卷(待梓)及有关团练著作。其侄孙李百芳(李苏菲)上世纪30年代曾作有《李芗垣先生年谱》,颇为详尽地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政绩和诗文(包括说论、奏疏、书序、赠言、寿文、书牍、诗钞等)并保存了他在陕西西安与翰林姚某、侯某同登慈恩寺大雁塔所作长诗“一柱插天天为开,嵯峨直上何雄哉。贯日入云不可寻丈计,凭高独立闻风雷……”手稿(该诗在西安有刻石)及奏折等。以上文稿,在文革中大多散失。年出版的《萍乡市志》人物篇中对李有棻的生平事迹作了简介。

●原文二00五年十二月刊登于《萍乡日报》,原文有勘校修改。

参考文献

◆《德政碑文》见李氏三修族谱。

◆清礼部侍郎唐景崇《桢生观察姻兄大人六旬寿序》

◆《江西省志·铁路志》,季丹《文物小记》五十二

◆李有鋆《芗垣宫保传》

◆《江西同乡绅士及路局员司公呈》

◆李颐《先府君宫保事略》

◆陈三立《清赠太子少保李公芗垣墓志铭》。

◆季丹《文物小记》(四十四、七十三)

文/李世弢编辑/字晟

週江边李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