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带娃怎么过情人节中年老母亲眼中的完美方案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情人节,不知道大家计划怎么庆祝?

二宝年纪小,又赶上疫情,我这个曾经带娃到处浪的中年老母亲,这两年来很少离开北京。说实话,除了上课开会等等必须事项之外,我都尽量呆在家里。

虽然甘心情愿呆在家里,但“一拖二”的日子过久了,真的会有压力。想出门,想一个人呆着。

川爸应该是完全看出我的心思了。

这个情人节,他没有送花,没有送礼物,送给我一天的自由时光。逛街、吃饭、SPA...我想干啥就干啥。

他一人单挑带俩娃。

哇塞,这真的是我最想要的情人节礼物了!

中年老母亲,真的没法和年轻小姑娘“相提并论”,人家期望甜蜜的两人世界,我们只盼着清净自由的个人时光。

不过,对老公(男朋友)来说也不难,多花一点心思,观察揣摩一下老婆(女朋友)最想要的是什么,就知道怎么投其所好啦~

对了,今天还是大年初三,民间称作“赤狗日”。按照老规矩,一般不出门拜年,据说是这一天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

虽然都是老黄历了,不需要固守,但过年嘛,顺着走图个心安也没啥不好的,所以今天就先不跟大家拜年了。

其实,因为疫情,整个春节假期大家出门都少了,团圆饭、走亲访友、拜年发红包都变成了“云模式”。

听好多大小朋友都在遗憾,今年的年味淡了很多。

没回老家、没法和亲朋好友相聚,没有庙会可以逛,能玩的都玩的差不多了,后面真的不知道安排孩子玩啥了。

是啊,带孩子玩点什么呢?

既能让孩子玩的开心,还能营造浓浓的过年氛围。

其实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儿时的年味,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一个个小小习俗里:红艳艳的春联窗花、震耳的炮仗、璀璨的烟花,庙会上又甜又酸的糖葫芦、砰砰响的爆米花……

不能出门,但是,我们可以在家带孩子复刻这些年味啊。

本来,我只是想着自己带孩子在家玩。跟川爸说了之后,他觉得,可以录成小视频,帮助更多爸妈带着孩子在春节假期一起玩。

而且,我们还能在年味之上锦上添花,加点科学知识,让玩更有意义一点。

我俩是一拍即合,却让板牙科学院的老师忙活了很久,赶在春节假期推出这个特别好玩的活动——《年味里的科学》。

整个活动共包括三个环节,分别为《糖葫芦大作战》《科学爆米花》《空气鞭炮爆爆爆》。

光听名字,是不是就觉得趣味满满呢?

活动中,板牙科学教育研究院的老师会通过在线视频,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糖葫芦、爆米花和“空气鞭炮”,还会揭秘背后的科学原理。

这样,孩子们在动手做实验、动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可谓一举三得。

糖葫芦大作战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正如这首经典老歌里所唱的,冰糖葫芦之所以与春节挂钩,是因为它既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又与红红火火、辞旧迎新的节日寓意不谋而合。

记得小时候,小商贩们会把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插在草靶子上,用自行车推着走街串巷、吆喝叫卖。

每次看到,我都会央求爸妈给我买一串,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从外层咬下去,糖衣的甜和果肉的酸瞬间就会占满整个口腔。

那么,糖葫芦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一书中提到,老年间,北平(北京旧称)卖的糖葫芦,主要有三种做法——

第一种是用荆条串起数十个红果、外边裹着麦芽糖稀的“大糖葫芦”,每串长达五六尺(1.5米-2米),经常被小孩扛在肩上招摇过市,所以也叫“扛串儿”。

这种糖葫芦虽然看着霸气侧漏,但味道并不怎么好吃。

第二种“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后白汪汪的一层霜,另有风味”,很像我们现在说的雪红果。

第三种最正宗,“薄薄一层糖,透明雪亮,半尺来长”,里边可以裹海棠、山药、山药豆、杏干、葡萄、桔子、荸荠、核桃,但最好用山里红,也就是山楂。

山楂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等功效,但孩子们可能更喜欢吃甜甜的水果糖葫芦

在东北,还有用猪蹄、辣条、蚕蛹做成的糖葫芦,这创造力……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而在咱们这个《糖葫芦大作战》环节,就是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第三种”糖葫芦。

动手制作前,需要准备妥当的食材和工具:平底锅一个、木锅铲一只、水果刀一把、砧板一个、白砂糖一包、竹签若干,山楂和自己喜欢的水果。

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老师的演示和讲解,处理食材、炒糖、裹糖、晾凉……直到完成糖葫芦的制作。(具体操作流程,我在这里就不给大家剧透了,到时会有“大师”教孩子们做哦~)

▽处理食材

▽炒糖

▽蘸糖

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家长可以在一旁辅助,或者直接帮忙用平底锅炒好糖稀。

当“大功告成”时,还可以一边吃着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一边听老师讲讲,在上面的制作过程中,都涉及到了哪些有趣的科学原理~

科学爆米花

说到爆米花,现在的小朋友可能不觉得有啥稀奇,但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那可是咱儿时最受欢迎的零食之一。

一来是因为当年资源匮乏,可供挑选的零食种类不多;二来,光是制作爆米花的过程,就足以激起孩子们的“消费欲望”了——

只见师傅将黑乎乎的老式爆米花机架在炉火上,一边拉动风箱一边旋转机身,等到爆米花快好时,会大声告诉周围的大人孩子捂住耳朵、躲得远一点。

然后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白烟升起,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炉了。

那时候,爆米花属于冬季限定款零食,只要卖爆米花的师傅出现,就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玉米做的爆米花,还有一款“大米花”也很受欢迎

大家可能不知道,爆米花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零食,它早在四千多年前,就被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发明了出来。

而中国历史上的“爆米花”,最早出现在宋代,根据加工方法、材料和地域的不同,也被叫作炒米、爆米香、玉米花、爆谷、孛娄等。

比如南宋时期的江浙一带,有一种名叫“熬稃”的食物,就是将蒸熟的糯米晾干后放入热锅翻炒,使其膨胀爆大,跟现代人吃的爆米花异曲同工。

但更多时候,爆米花是古人用来占卜算命的工具。

比如,很多农民会根据爆米花的爆裂声音和膨胀程度,来预测当年的庄稼收成;

再比如,很多青年男女用它来占卜姻缘、测算前程,还会把米花洒在头上,来求得更好的兆头。

直到清代以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爆米花的美味,并把它们加工成各种菜肴、点心,一直延续到今天。

米花糖

冻米糖

言归正传,别看爆米花说着挺复杂,但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动手制作前,需要准备妥当的食材和工具:平底锅一个、木锅铲一只、植物油一份,再加上玉米、糖和黄油就足够了。

接下来就可以观看视频,按照老师的演示和讲解来实践了:热锅热油、翻炒玉米粒、等待全部爆开、关火晾凉;

然后把平底锅清洗干净,炒热糖稀、融化黄油、翻炒爆米花,直到出锅冷却即可。(详细操作步骤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要仔细看视频哦)

怎么样,是不是既简单又很有趣呢?

最后不要忘了,听老师讲讲爆米花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什么样的玉米,才能爆出最好吃的爆米花哦~

空气鞭炮爆爆爆

过年放鞭炮这项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爆竹起源虽然跟神话传说有关,却并非源自迷信活动——

据《神异经》记载,古时候的人们赶路赶到一半,需要在深山野林里过夜时,会点燃篝火煮饭取暖、驱赶野兽。

但谁知,山中有一种名叫年兽的动物(也有说是山魈),并不怕火,还经常趁人不备搞偷袭。

山魈

于是大家想到用火烧竹子,来制造爆裂声吓跑年兽。

后来火药被发明出来,人们又将火药装进竹筒或纸筒,做成“爆竹”,也叫爆仗或炮仗。

到了现代,人们已经不怕什么山魈了。而放鞭炮这种做法,就逐渐演变成一种辞旧迎新、欢庆节日的民间习俗~

记得小时候,从大年三十开始,各种烟花爆竹就会此起彼伏,响彻整座城市的夜空——

比如,有种插在土里玩的“窜天猴”,点燃之后会冲到空中、发出鸣叫,燃放起来非常刺激;

还有种类似火柴的“擦炮”,没有引线、相对安全,在包装盒上划一下就能燃放。

以及比擦炮出现更早、操作更简单的“摔炮”,只要用力往地上一摔就能发出炸裂声,特别受孩子们欢迎。

但近些年来,考虑到安全和污染问题,很多城市都已经不提倡,甚至明文规定禁止燃放鞭炮。

所以,咱们的“空气鞭炮爆爆爆“环节,就是要带大家制作一种安全无污染,并且蕴含科学道理的“空气鞭炮”。

动手制作前,需要准备妥当的材料和工具:小苏打一袋,白醋一瓶,洗洁精一瓶,自封袋一个,可乐瓶一个,色素,抽纸若干,保鲜膜若干,棉线或皮筋一条,牙签一个。

在观看视频时,按照老师的演示和讲解,用自封袋、小苏打、白醋、洗洁精等物品制作“空气鞭炮”;

或用可乐瓶、小苏打、白醋、洗洁精、色素等物品,制作简易的“火山喷发”装置。

但要注意的是,整个实验过程节奏比较快,小朋友们一定睁大眼睛、注意观察,不要错过精彩瞬间。

最后更不要忘了,听老师讲讲“空气鞭炮”背后的科学原理哦~

那么,如何报名参加《年味里的科学》活动呢?对了,还有大家很关心的费用问题。

参加活动的方式很简单,扫描并识别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