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黔江区蚕桑生产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夏季洪灾爆发、持续几个月的雨季、晚秋提前降温、全国蚕茧市场行情骤降等不利因素,采取多项措施在逆境中突破发展。
基地规模实现新突破,新栽桑1.万亩,达到8.3万亩,桑园面积和产茧量持续11年全市第一。
茧丝绸全产业链实现再突破,桑枝菌、桑枝颗粒燃料、桑叶面、桑茶等蚕桑生物产品实验成功并面市;工业方面,双河丝绸新增绪自动缫丝生产线,花神丝绸完成最先进织绸设备的技改,海通丝绸完成丝绸厂主体建设完成,建成投产3条蚕茧烘炕生产线,70万张蚕种场项目正式签订协议。
品牌培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成功创建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桑蚕茧国家地理标志”四个国家级品牌。
改革创新有新突破,率先在全国开展蚕茧收益保险试点工作,稳定了蚕茧价格,价格高于全国平均价格;推广应用方格蔟、采茧机、电动枝剪、立体式升降养蚕饲育机等省力化、机械化设备效果良好;桑、蚕良种良法品比试验效果明显,“雄蚕”试养成功;成立市蚕科院黔江分院,与西南大学以及国市两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实现深度合作。
黔江蚕桑影响力再提升,得到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30余次的宣传报道,吸引了全国蚕桑领域知名专家教授来黔江考察。全市蚕桑相关的行政、科研单位把黔江作为全市蚕桑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平台,成为全市蚕桑主抓的重点内容。
作者:吕德清
来源:武陵都市报
总编:汪彬
主编:龚节佑
编辑:李万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