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研究收获曹泽乙民国时期陶吴镇的蚕业 [复制链接]

1#

陶吴镇置镇于宋景德元年(年),初名金陵镇,后因陶、吴二姓人家世居于此而改名。赖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陶吴镇自古就是江宁县西南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和交通的中心要地,元、明、清三代均为江宁县的三大集镇之一。直至民国时期,仍为县西南重镇。作为传统农业、手工业之大宗,养蚕缫丝在江宁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而拥有诸多优势的陶吴镇就更是如此。本文就陶吴镇的蚕业发展历史略作考究,以飨读者。[1]

一、源远流长的养蚕传统

陶吴镇养蚕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有史可稽的蚕作活动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元代南京东、西织染局和明代神帛堂所使用的蚕丝,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便是出产自陶吴镇。此后以陶吴为首的江宁地区,蚕业持续发展,驰名全国。清光绪三年(年)五月,官府立碑,永免丝捐,并设“桑棉局”,大力鼓励发展养桑业,一时间“桑树满野,蔚然成林,农家妇女多以采桑育蚕为业”。[2]民国初年,陶吴镇一带(杭村、甘西、上穆、钟村、甘村、红星)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缫丝,并开办有小型缫丝坊和丝织坊。[3]其时桑、丝、茧三种是陶吴镇的岁入大宗,蚕业就是他们的正业。即使与江浙地区相比,这里的蚕桑丝织业也算十分发达。除了浙江海宁的产丝,陶吴镇在江苏染织界可谓久负盛名,所产茧丝大多出口供销,享誉国内外。

综上可见,陶吴镇蚕业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不论在南京本地,抑或是放眼国内外,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当时较为核心的经济生产活动,蚕业对于陶吴镇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年代的陶吴镇地图

二、民国时期陶吴镇蚕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国内外局势波云诡谲,作为国都的南京,其各行各业都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民国初年,由于南京织缎业的繁荣,加上自身深厚的历史传统,以陶吴镇为首的江宁县自然而然发展成为蚕桑重要产区,为著名的南京宁缎主要原料供给地。有数据显示,年以前,江宁县每年生丝产量高达万两,占国内外生丝市场份额的相当大一部分。[4]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以陶吴镇为首的江宁蚕业与当地生丝出产的市场地位,政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蚕业改良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实绩如下:

1、鼓励饲育秋蚕。尽管我国蚕作丝业传统悠久,但素来没有秋蚕养殖一说,仅在春夏两季进行饲养。春蚕尚可,而夏蚕并不尽如人意——“病害较多,茧身细小,茧层单薄,品质不佳”。年,由苏农厅牵头,开始着手推广饲育秋蚕,并派专人赴陶吴镇进行指导,所获成绩确实可圈可点——“现已五龄,蚕身健全,食欲旺盛,发育良好,眠起齐一,毫无病毒,将来结果定属圆满”。[5]

2、相关组织推动的蚕业改良活动成效显著。民国时期,为大力改良中国的本土蚕业,诞生了一些半官方性质的蚕业机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就是其中之一。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它在江浙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蚕业改良活动,主要有兴办制种场、改良蚕种,引进日本蚕种,与地方加强合作,改良种业,创设蚕业指导所,设立蚕业学校,培养蚕业人才,整顿私人制种场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6]

《申报》年7月14日江宁自治实验县政府关于招商收茧的广告

3、大力推动蚕种改良。年春,江宁自治实验县政府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在陶吴、元山合办蚕桑指导所,以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指导所共发出改良蚕种余张,结果每石茧价可高出土茧10多元,倍受农民欢迎。至当年秋,发出的改良蚕种猛增至多张,饲育又获成功,蚕种改良工作取得良好开端;年2月,江宁县自治实验县成立蚕桑改良委员会,于陶吴镇设立第三蚕桑指导所[7],专门研究蚕种改良问题,以图从源头上改良丝织业。当年春季共发蚕种张,每张平均收茧25斤,鲜茧共计担,每担价格为27元8角,共计银元;而土种死亡率达到三分之二,茧价也仅有20元,两者相较,江宁县蚕农收入增加达9万余元。[8]

尽管政府做出了以上努力,但此时的国内外局势并不容乐观,陶吴镇蚕业繁荣的“好景”并未能长久延续下去。首当其冲的便是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空前的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对外倾销的策略。一贯作为中国出口大宗的丝织业遭到了最直接的冲击,外销受滞,南京的缎业和生丝同样一蹶不振。由于世界丝价低落,市场紧缩,陶吴镇等各地“育蚕之利不厚,饲育数量锐减”。

陶吴镇公赠之匾额(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很快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序幕就此拉开。历来为蚕丝织品(南京平缎)重要销售市场的东三省为日寇所暴力垄断,陶吴镇等地生丝瞬间滞销,丝价陡降,蚕桑生产一落千丈。明明是蚕茧丰收的年,反而出现丝厂倒闭,蚕农破产的惨况。截至年6月,全国92个华商纺织厂,有24个停产,12个在减产中垂死挣扎。不仅如此,江宁、溧水等县普遍毁桑种田,致使桑田数量锐减五成以上,蚕农顿时陷入绝境,“啼饥号寒,惨状毕见”。仅余的桑园也“懒锄怠耕,任其荒芜”,甚至“掘毁桑干,作薪售卖”。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育蚕者仅及昔日的四分之一,而每年的生丝产量也仅不过数十万两。

在此期间,国民政府一度试图通过改良的传统手段使陶吴镇等地蚕业重焕生机,但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当时推行的诸多旨在“蚕丝改良”的具体手段,在实际操作和管理中逐渐扭曲、变味,反而起到了一连串适得其反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在江宁县尤以为甚。如年在江浙设立的蚕丝联合统制委员会,曾大力推动以改良蚕丝为目的的“蚕丝统制”,即“从配发蚕种起,以迄于缫丝销售止,均由政府运用政治力量,实施有效之统制管理”,并禁绝土种。这一政策很快就走向了利于资本垄断、危害蚕农的反面,严重扭曲了蚕丝改良的积极意义,成为名副其实的坑农恶政。[9]

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日寇加强了对南京周边地区的控制。至年底,日*再次增加江宁重要集镇派驻的兵力,在南京近郊及江宁一带形成梅花桩式的布局,封锁铁路、公路和通航河道,不断压缩新四*及地方抗日武装的活动空间,以陶吴为首的蚕农更是苦不堪言,他们连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和市场交易均无法得到保障,留给当地蚕户的只有无尽的动乱和高筑的债台。

三、陶吴镇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内地货品输出以茶丝为大宗,丝产莫盛于江浙”。[10]以陶吴为首的江宁地区是生丝出产的重地,就是这样一个占有大量国内生丝出产市场份额的地区,在保留传统养殖、缫丝技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1、土种盛行,蚕种日益劣化

在19世纪之前,江宁地区蚕户所用的蚕种,除了少部分自产自留自用,大多是从专门的“制种专业户”处购买而来。[11]这些所谓“价廉物美”的土制蚕种,正是陶吴镇蚕作丝业的主要弊病所在。谢醒农在赴陶吴镇指导蚕作工作时发现当地的蚕种,大概分为三种:改良种、平制种、本地种。其中改良种是19世纪末地方政府出于扶持本土蚕业等目的研制出的改良蚕种。尽管改良种所出蚕茧较之本地土种有着“形大丝多,色泽光白”的优点,但由于改良种产量有限,蚕性娇弱,以及售卖土种的商贩诸多抵制等阻碍,改良种并未在陶吴镇蚕户中流行。反倒是质量并不怎么好的平制种和本地种在陶吴镇大受欢迎。平制种和本地种,即为土种,相较于改良种,品系混杂,且普遍带有病毒,所出蚕茧亦是“茧形尖长,丝量很少,绉缩浮松,色不纯净,乏光泽,性脆弱”。但此两者相对抵抗力强,不易死亡,容易饲养,故在陶吴镇蚕户中很是流行。有统计数据显示,陶吴镇蚕户所养蚕种来源平制种约占68%,本地种约占30%,改良种仅占2%。虽然土种易于饲养,不易死亡,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如此质量的蚕种,其所获所得可想而知。

2、养殖技术落后,蚕病蔓延

尽管陶吴镇蚕作缫丝历史悠久,但各蚕户长期一成不变的养殖工序和手段,会留下大量陋习,如:没有设置专门的蚕室,饲育地点随意粗放;饲养方式大多凭经验,毫无科学可言;对蚕种的状况一无所知,给桑、除沙、分箔毫无章法,甚至对喂养的蚕所需的桑叶量等这些要紧问题“一问三不知”。如此粗放的饲育方式,难免导致病害的滋生和蔓延,如微粒子病、水僵病、不眠蚕等。[12]在当时的陶吴镇,一般蚕户面对这些蚕病往往是束手无策,甚至有的蚕户所养蚕苗,平均每条蚕就有95条患微粒子病。[13]蚕病的爆发如此严重,自然会严重影响最终收茧的成绩。据统计,一般情况一两蚕种能得茧约七八十斤,若幸得茧百斤以上便堪称大丰收,但亦常有荒年仅得茧二三十斤。尽管如此,所获蚕茧中,上等茧不过40%,中等茧约25%,下等茧约15%,同宫茧和屑茧等次品茧约20%。[14]

清代制丝流程图:摘桑(清人绘)

清代制丝流程图:喂蚕(清人绘)

清代制丝流程图:上簇(清人绘)

清代制丝流程图:缫丝(清人绘)

3、丝质恶劣,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前文提到,以陶吴镇为代表的江浙一带蚕户所用的蚕种大多是品质较差的土种,加上当地蚕农饲养方式落后,如此所缫制的蚕丝更是难堪其用。年、年,里昂丝商协会在致上海商会的信函中对华丝品质就颇有微词。[]不仅如此,国际市场对生丝的匀度要求至少在80度以上,但是土种所出蚕茧大多茧皮轻薄,根本无法缫制优等织品所必需的高级生丝。除此之外,在茧丝的长度方面,相较于同是丝品出口大国的日本,日本蚕茧丝长可达到米,而中国土种蚕丝长度仅有至米,故“其丝价甚低,且为国内外丝织厂所不愿用”。[16]

4、市场不规范,蚕农利益无保障

民国时期蚕业普遍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相关职能部门在其中所起到的引导、监管作用并不是很明显,这就不免造成法度松弛、相互倾轧等现象的出现。陶吴镇蚕户在蚕种上山结茧后,若不是自行缫丝,便会挑往茧市贩卖给当地或附近专门的茧行。而当地无良茧行多肆意操控市价,开秤价和市场价涨跌不定,难以预测,前后两年茧价差别更是能达十余元之多。不仅如此,茧行还在收茧价格上对蚕农大打折扣,在交付款项时则进行抹零处理。面对这样的压榨行为,当地蚕农无可奈何。如此不规范的市场所滋养出的无良茧行,对蚕农利益的肆意侵犯,无形中更是严重伤害了陶吴蚕户的生产积极性。本就相对落后、不甚发达的生产方式更加无力改进,如此恶性循环,只能每况愈下了。

四、结语

民国时期陶吴镇的蚕业,颓靡过,中兴过,尝试过,最终败给现实。战火不断,经济崩溃,丝价骤跌,市场紧缩,陶吴蚕户苦不堪言,求索无门。尽管此前蚕桑改良会、指导所,针对陶吴镇蚕户从蚕种到饲育方式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良活动,但终因成本过高,药不对症,本就焦头烂额的蚕户,渐渐也不愿意“按章做事”,改良一法终以失败收场。而土种蚕茧无论是国内抑或国外市场,都是不受欢迎,毫无竞争力的。如此进退两难的局面,使得陶吴镇蚕户渐渐减少,本地蚕桑事业再也无力回天,曾经的辉煌已成故事。至解放前夕,陶吴镇桑园基本毁光,早已不复往日盛景。[17]

原文刊于《江宁春秋》第18辑,南京出版社,年。

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1]本文重点参考了谢醒农在《农声旬刊》年第82期与第83期发表的《江苏陶吴镇的蚕业》。以下引用此该文资料不另注。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王志高总纂):《江宁历史文化大观》,第页,南京出版社,8年,。

[3]《陶吴镇志》编纂领导小组:《陶吴镇志》,第页,南京出版社,年。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王志高总纂):《江宁历史文化大观》,第页。

[5]《苏农厅指导饲育秋蚕:江宁陶吴镇饲育经过良佳》,《中央日报》年9月29日第1版。

[6]胡茂胜、曹幸穗:《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在江浙地区的蚕业改良(-)》,《中国农史》年第2期。

[7]《陶吴镇志》编纂领导小组:《陶吴镇志》,第页。

[8]王科:《政府主导模式下的经济复兴——以江宁实验县的农林蚕桑业改良为中心》,《科教导刊》年第35期。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王志高总纂):《江宁历史文化大观》,第页。

[10]陈郁:《江浙蚕业概况序》,《农矿公报》年第26期。

[11]胡茂胜、曹幸穗:《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在江浙地区的蚕业改良(-)》,《中国农史》年第2期。

[12]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第59-60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年。

[13]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嫘祖传人——镇江蚕桑丝绸史料专辑》,第93页,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年。

[14]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第页,南开大学出版社,5年。

[15]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第页,安徽教育出版社,年。

[16]浙江省建设厅管理改良蚕桑事业委员会:《浙江省建设厅二十二年改良蚕桑事业汇报》,第83-84页,年。

[17]《陶吴镇志》编纂领导小组:《陶吴镇志》,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