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料资源丰富健康需求旺盛后基因组时代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皮肤健康         http://pf.39.net/bdfyy/bdfal/191118/7619815.html
                    


  “我国虫草类新食品原料资源丰富,但菌种保藏还有待加强和规范开发,而深加工更需迎头赶上。未来,需要系统地将虫草领域上游的资源基础研究、中游的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下游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开拓有机结合起来。”世界虫草论坛日前在浙江平湖举办,来自美国、韩国、泰国、英国、尼泊尔以及国内的专家及企业相关人士共余人参会,交流探讨了国际微生物组学背景下虫草类真菌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虫草类真菌资源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会上,国内外专家分别围绕虫草分类、命名和鉴定,虫草菌种培育和保藏,虫草的基因组研究,虫草的开发应用等内容作了报告。此次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平湖市人民政府、中国虫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主办,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虫草博物馆承办。

中国虫生真菌分类学家李增智  

差距较大

虫生真菌保藏国内还需形成合力


  中国虫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增智长期从事虫草分类学、生态学及虫草工业化应用的研究。李增智强调,生物资源是每个国家极其宝贵的资源,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拥有未来。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虫生真菌保藏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今年5月,李增智前去考察的美国农业部虫生真菌保藏中心目前保藏的菌种达1.5万株之多。他认为,美国农业部虫生真菌保藏中心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虫生真菌保藏中心,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府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投入,并且设置专职岗位。相比之下,在我国,仅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建有几个零散的虫生真菌保藏中心,保藏虫生真菌数量和品种仅几千株。我国这些中心皆缺乏政府支持,无专项投入,仅靠自我维持,既困难也无序,无法做大做强,不利于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美国农业部虫生真菌保藏中心主任、国际知名虫生真菌系统和分类学家、菌种保藏专家理查德·韩伯尔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农业部虫生真菌保藏中心始建于年,经过几十年的收集,目前保藏有全球品种和数量最多的虫生真菌。美国政府主管并资助该中心。理查德·韩伯尔强调,该中心拥有的所有虫生真菌资源是开放式的,全社会共享。


  


  英籍虫生真菌分类学家奈杰尔·海沃尔-琼斯博士在调查亚洲虫草菌方面贡献突出,多年来,他找到和发表过的虫草新种35种,其团队发表的虫草新种有近百种。从年就来到泰国从事虫草真菌资源考察和基础研究的奈杰尔·海沃尔-琼斯告诉记者,与中国相比,泰国的虫草产业还远未形成,目前产业规模小,未开发虫生真菌产品且无大型生产企业。但泰国近年来对虫生真菌的资源搜集、基础研究及人才资源的培养十分重视。目前,奈杰尔·海沃尔-琼斯已在泰国组建BIOTEC虫生真菌菌种库。他透露,近期将在我国蝉花虫草生产企业浙江泛亚公司考察和学习虫生真菌的产业化经验。    

美国菌种保藏专家理查德·韩伯尔博士  

应用各异

各国虫草食品市场接受度均在提高


  各国虫草文化和公众消费观念的不同,让虫草产业的发展各异。理查德·韩伯尔介绍,虫草菌在美国的药用和食用少,远不如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目前,美国市场的虫草产品大多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直接进口,极少有本土企业专门生产。近年来,随着虫草菌越来越多的功能被人们发现,虫草产品在欧美的市场接受度正在逐渐提高。


  


  相比之下,韩国的虫草产业化应用则成熟得多。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前院长朴镐用博士介绍了雪花冬虫夏草在韩国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情况。朴镐用介绍,细脚拟青霉又称大孢虫花和日本虫花,由于其头部多由珊瑚状白色的分枝和大量分生孢子组成,很像白色的雪花堆积,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雪花冬虫夏草。韩国出版的《韩国食品公典》于年和年分别将其和蛹虫草列为可使用的食品原料。在韩国政府推动下,雪花冬虫夏草的产业化开发始于年,目前,已开发出系列食品和功能食品。此外,奈杰尔·海沃尔-琼斯介绍,欧洲正越来越意识到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对虫生真菌功能食品的
  


  有专家认为,韩国对雪花冬虫夏草的开发,是以蚕蛹为培养基进行栽培,这对于中国科研人员如何将高雄山虫草的开发成为保健食品具有借鉴意义。


  


  谈及我国虫草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董彩虹研究员在会上指出,作为大健康产业中的一部分,虫草产业在我国大有作为,发展空间巨大。  

英国虫生真菌分类学家奈杰尔·海沃尔-琼斯博士    

问题突出

虫草品种的名称亟待科学化规范化


  董彩虹同时以蛹虫草为例介绍了虫草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她谈到,一是产品形态和功能较为单一。目前,蛹虫草产业遍布全国大部分省份,但整体层次不高。比如,蛹虫草的栽培主体为农民散户和农村合作社,大型的企业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申请有41种保健食品,但功能均为增强免疫力,且剂型以胶囊为主,产品形态和功能均较为单一。二是蛹虫草菌种退化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三是缺乏质量监控,对市场上蛹虫草产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其子实体产品的有效成分普遍比最初检测的低很多,而且市场上单纯以品相作为质量标准而忽视其成分,这是不合理的。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菌种指纹图谱来控制生产菌株的质量,并通过对退化机制的研究,提供解决菌种退化问题的方法。四是蛹虫草加工产品方面,不注重品牌建设,缺乏对消费者的科普,高端品牌缺乏。另外,虚假宣传不绝于耳,这个也是保健食品行业的共性问题。未来需要开发一些更有创意的高端产品,加快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及精品意识。四是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规范行业行为。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郭顺星研究员强调,虫草类新食品原料开发符合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虫草类新食品原料资源丰富,生产周期比较短。如果生产质量可控,产业化优势明显,行业的潜力巨大。此外,我国对冬虫夏草或者其他虫草的原料、产品的开发非常重视。从年开始不断进行试点和申报工作,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和健全。郭顺星对以蛹虫草和蝙蝠蛾拟青霉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配方组成进行分析认为,虫草类的保健食品功能单一,配方简单,因此整体水平比较一般。他建议,今后虫草保健食品开发,一定要开发出特色,配方一定要经典,定位要明确。


  


  在虫草类保健食品研发的问题探讨中,郭顺星认为,应从市场保健需求调研入手,进而开展产品保健功能和特色设计,确定配方原料和剂型,设计工艺路线,确定小试工艺,筛选和优化主要参数,验证中试工艺等,虫草类保健食品的研发应依照这一系列流程进行。他还强调,虫草资源很丰富,但是目前用于食用原料却只有寥寥几种。冬虫夏草子实体不能添加到食品之中,冬虫夏草菌丝体却被称作蝙蝠蛾被毛孢,而冬虫夏草有蝙蝠蛾拟青霉的菌丝体并非冬虫夏草。虫草品种的名称亟待科学化和规范化,产品应体现食品原料的准确名称。


  


  虫草菌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是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的问题。浙江泛亚医药集团董事长孙长胜介绍,蝉花虫草产业对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范本意义。为缓解金蝉花的供求矛盾,人工培养金蝉花已经由陈祝安、李增智、樊美珍等专家试验成功。    

扎根基础

基于基因组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势在必行


  “在后基因组时代,基于基因组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势在必行。”理查德·韩伯尔指出,在基因组时代,虫生真菌生物多样性的描述和开发的研究活跃且多产,虫草菌的培养物已应用于真菌制药领域。


  


  理查德·韩伯尔认为,根据测序结果,利用基因位点信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有性型为何在野外较为稀少、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产生与有性繁殖的关系以及能否应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菌株改造。他提醒,目前,很多被测样本完全忽视模式标本的信息,一些实验室的测序操作也有问题,因此,也不要完全依赖基因测序结果进行物种的鉴定。


  


  上海中医院陈以平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了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的文章,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认同和应用。随着冬虫夏草价格的飞涨,能承受其高昂价格的病人很少,因而严重限制了冬虫夏草在临床上的使用。所以她开始寻找冬虫夏草的替代品,这才找到了蝉花。


  


  陈以平教授指出,从临床上对比蝉花和冬虫夏草,两者药理相似,但是药性也有不同。冬虫夏草性甘温,而蝉花性甘寒,所以冬虫夏草对有些湿热比较重的病人会有副反应,可能会咽喉痛、牙痛。而蝉花性凉,应用范围更广泛。陈以平表示,虫草菌是一个亮丽的宝库,蝉花全基因组图谱的公布,标志着食、药用虫草菌的研究已从传统形态生理层次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空间和开发前景。      

发展趋势

将上中下游资源技术推广有机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我国目前的虫草研究正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十三五”规划把大健康产业推向前沿,真正地把人类的保健养生和健康结合在一起,使得按照传统中医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学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新形势,中国的虫草研究需要以全新的科学态度,改变目前的不规范现象。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谭华指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安全保证、营养健康等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希望虫草产业能够借助这一大好时机,跟进国际微生物组学研究热点,凝练历届虫草论坛的学术成果,系统地将虫草领域上游的资源基础研究,中游的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下游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开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产业链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介绍,未来发展中,我国的虫草研究及产业发展应注重将国家战略和企业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把握住虫草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据了解,作为虫草研究的顶级学术会议,世界虫草论坛搭建起国内外虫草学科和行业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由于其专业性之强、规模之大,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从事虫草研究、研发、生产、商贸和金融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为我国乃至世界虫草学科的研究方向、虫草产业的发展趋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快评中国虫草产业发展应潜下心
  目前,对于虫草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赶上了非常好的时机。“十三五”规划将大健康产业推向了前沿,真正把人类的保健养生和健康结合在一起,使得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学正逢难得机遇。


  


  但是,需要业界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微生物学及基因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揭示虫生真菌对人类健康及预防疾病的作用。科研人员要潜心研究虫生真菌的作用机制,进而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保健食品和药品。


  


  此外,要改变虫生真菌保藏远落后于国外的现状,还须借鉴美国模式,政府重视、业内融合,形成一个可以互通互享的资源平台。

记者探访走进中国虫草博物馆
  借世界虫草论坛在浙江省平湖市举办之际,记者探访了坐落于这里的中国虫草博物馆。


  


  据了解,中国虫草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虫草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虫草类专业博物馆,以“展示全球虫草标本、还原虫草生长环境、传授虫草科普知识、播扬虫草养生文化”为主题。博物馆展示的包括冬虫夏草、蝉花虫草、蛹虫草、蜂头虫草、金龟子虫草等在内的余种虫草,打破了记者对“虫草只是冬虫夏草”的片面认知。博物馆里,记者感受到了虫草世界是五彩斑斓且生机盎然。


  


  博物馆分为虫草森林和虫草世界、透明工厂、虫草酒窖几大展示区。其中,虫草世界展示区包括虫草地球馆、虫草历史馆及冬虫夏草馆等10个主题展区。升级后的虫草博物馆最大的变化是新增了昆虫展示馆,填补了虫草博物馆对演示昆虫与虫生真菌关系的空白。


  


  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馆内新增的“生命树”。这棵由馆长李增智教授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根据生物分类和系统学的最新进展设计绘制的“生命树”,不仅完整地体现了各类生物的亲缘和进化关系,而且直观地揭示了虫草菌的真菌本质以及与昆虫和蜘蛛等动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具有独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中国虫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增智告诉记者,之所以花费许多精力用于博物馆的完善和建设,就在于要发展我国的虫草产业,科普的力量不容忽视。


  


  详见今日中国食品报第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