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花香/播撒清凉/化作月辉/映入心田
一根蚕丝伴随着中华文化、世界文明的一路延展,走到了现代的一带一路。镶嵌在丝绸带上的一个古老江南小镇——震泽镇,因蚕桑养殖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被誉为蚕丝之乡。“水乡缘”、“太湖龙”、“丝思相印”、“田原密雨”便是蚕乡里飞出的翩翩蚕蝶。
——泓目光
1新田园居
陶渊明的六首归田园居写出了一千多年前的一种理想的田园生活状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这种诗意的田园梦想被一位现代版的陶潜蝶变成了现实。
家不在大,有和则美。田不在多,有业则强。斯是农庄,晴耕雨读。科技是引领,文化为融合。谈笑有书生,往来话桑麻。可以论古今,摘蔬果。抚红尘之参扰,平世事之纷争。江南耕乐堂,震泽水乡缘。临别云:新田园居。
家和生态园(新田园居),西临烟波浩渺的太湖,地处吴头越尾的千年古镇震泽,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生态园占地三十五亩,四周农田环绕,集蚕桑种养殖、果园、生物农业新品研发、生产、蚕文化普及、休闲于一体,为蚕乡家庭农场典范。
2一根丝的故事
良好的地理环境让一种对环境要求特别高的生物在此与人相依相偎安家定居绵延千年,此小镇也因此而得名为丝绸小镇。此生物被当地人宠溺地称为蚕宝宝,人们以此为名,以视其为与自己孩子般同等珍贵地位。
蚕宝宝的故事与我们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一样悠久,远在远古就有“伏羲化蚕”“蚕神献丝”“嫘祖娘娘教人养蚕取丝”等神话故事传说。最早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桑”字,说明桑树在那个年代就有被种植。在吴兴钱山漾遗址、梅堰袁家埭遗址中出土的蚕丝,绢片,蚕形纹等文物经鉴定,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以前太湖流域就有养蚕制丝。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一根丝的故事伴随着历史铺展开来。
周代的“典丝”之官,“不蚕不帛”之法,春秋时期的“束丝”,秦汉时期的“手摇缫丝”,西汉的“丝绸之路”打开贯通了世界,唐朝“丝绸出口”的兴盛,明代“洪宣盛世”蚕桑种植的大规模发展。虽有“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心酸,但丝绸作为一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与粮食一样已不可分割,一根丝的故事继续激荡浩瀚前行。
早在春秋时期,苏州的蚕丝生产就比较发达,统治者对蚕桑发展也非常重视。《史记》记载,在周敬王元年(公元年)吴、楚两边邑女子因为中界之桑发生争执,竟引发了两国的“争桑之战”。到了唐朝愈繁,《新唐书》有载,当是全国上贡的丝织物中有半数为苏南江浙一带所出,而苏州这边吴江为盛,据《旧唐书》载,在唐代(公元年)以前吴郡这边已经能织出龙凤,麒麟等复杂花型织物。
乾隆《震泽县志》中有云,“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荻塘西去路,蚕事胜耕田”。在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吴江,93年蚕种养育达35万张,震泽镇当时可谓“无不桑之地,无不桑之家”。
3蝶变之路
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的过程,全程四十多天,期间经历四次休眠蜕皮,吐尽桑叶在体内内化的最后一根丝后达羽化成蝶。这个过程对应一位从小生长在太湖之畔,与白帆红菱为友,与桑麻蚕丝为兄的一位农民孩子的成长上恰如其分。62年出生,吴江震泽人,冠姓杨,父母给取了一个特别农业文明的名字——祖根。他本人后来的成长也如名字所赋予的意义一样很好地继承了这块古老土地的文明,丝绸伴随了他一生。
从79年最早开始的丝绸印染,到毛纺织,到绢丝织造,到缫丝外贸,到针织丝绸,一路走来丝丝始终相印。但可能有一点当时的父母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孩子在继承的基础上更是让传统文明创造性地长出了现代的翅膀。04年自己创业,创办了吴江市家和蚕丝制品厂;08年成立了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14年创立了吴江第一家家庭农场——吴江农耕家庭农场。
从“水乡缘”品牌的一条传统的蚕丝被的引领开始,到“太湖龙”的蚕蛹虫草、“丝思相印”的蚕丝面膜的创新,到生态农业园“田原密雨”生态园的提升。他应该还有一个名字——蝶变,从一个晋代的陶渊明蝶变成了现代版的陶潜,从一条幼蚕蝶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蚕蛾。
一条蚕到一根草。08年看到了一篇上海农科院的关于开发北冬虫夏草的论文,于是三次上门拜访用诚意赢得了合作机会,利用震泽丰富的蚕桑资源,成立吴江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科技研发。研发之路是寂寞的,也是充满风险的,特别是农产品的研发,错过一季就是一年,蚕桑的养殖和采收是有季节性的。第一次的开发因为没有掌控好环境的温湿度,导致蚕蛹的细菌感染,导致的结果是颗粒无收。蚕虫草的培养对温湿度和光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车间做到全面灭菌消毒,温湿度可控可试可调。现蚕蛹虫草历时13年合作潜心研究,技术产品已趋成熟,开发了出来的产品经检测,药用营养成分含量高,而且在国内率先提供了产品含喷司他丁(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功能,中科院王树成教授年论文发表)的检测数据。
一根丝到一张膜。蚕丝蛋白与人体蛋白很相似,由蚕丝制成的衣服、被子都特别具有亲肤性,被亲和地称为人的第二肌肤,人接触以后会离不开它,这也是为什么丝绸能在这么长久的历史长河中盛久不衰的原因。当时东方丝绸流入西方古罗马让那边的钱大量流入东方,凯撒大帝曾经颁布过法令,说严禁贵族穿丝绸,但后来的凯撒自己也穿上了丝绸,终抵挡不住来自东方的文化输出。蚕丝面膜是桑蚕与生物科技(上海市农科院,苏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合作)的又一次联合和和突破。面膜以水解蚕丝蛋白为主要原料,即蚕丝之间的连结物,内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能很好地对皮肤进行保湿和营养,而且因其与肌肤的亲和性,基本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从一条蚕到一根草,一根丝到一张膜,如蚕从蚕茧到蚕蛾转变过程,其时间占了整个蚕成长过程(四十多天)中最长的一段,约为14-18天。这是一段没有光亮没有食物的时光,在漆黑的茧子里,在狭小的空间里,蛹一点点羽化,经过十多天的努力,破开自己织的网,立起飞舞的两翼翅膀,蝶变飞翔。
4蝶飞梦想
一根丝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因围绕丝绸之路而展开。一根丝伴随中华文化灿烂了几千年,而承载更大梦想的一带一路也因一根丝而愈加深化。蚕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带动文明发展的一生。
在蚕乡,一般人到16岁就是成人了,就会享有一床丝绵被,丝绵被代价很大,因此要一直盖到结婚。在蚕乡,棉衣一般都翻丝绵,这也是养蚕的一点报酬。男女结婚时,女子嫁妆樟木箱中要放一匹丝绸,寓意长相厮守,丝绵被起码有三四床,终生享用不尽,可遗子孙享用。人出生时要用丝绵包裹,可以让皮肤丝滑,也寓意着将来可锦衣玉食。人逝去后,则用一个“丝绵斗”裹着逝者面部,至亲一般送“海被褥子”,盖在逝者遗体上(红绸面,内翻丝绵,以显逝者与生者的关系亲近),寓意可羽化成蝶。逝者出殡后,由逝者已出嫁的女儿提供一桌“蚕花酒”席,请抬棺木的人用,作为犒劳。在蚕乡,一个人的生活永远离不开蚕,蚕是蚕乡人生活的一大主题。
蚕的全身包括它食用的桑树都是宝。蚕丝是各种绫罗绸缎丝织物的最好原材料;蚕分泌的蚕沙可以提炼叶绿素,有燥湿祛风,活血定痛的功效;蚕沙也可用来制作蚕沙枕头,可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失眠等;蚕蛹炒韭菜在民间是一道养生的美味佳肴,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是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良药;现蚕蛹与高科技结合培育出的蚕蛹虫草更是让药用和营养成分成倍增加;雄蚕蛾、僵蚕表面的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被中医名家所推崇用来治疗有形的包块,如结节、咽喉痛、风疮瘾祯等。
蚕食用的桑叶,桑葚也都是宝。桑叶可做茶,在民间自古就有入霜时分采摘桑叶心,晒干泡茶清淤祛毒的习俗,现代人用来治疗高血压、清血脂。非典时期卫生部公布的两个防治处方都有桑叶,其功效可见一斑。桑葚又名桑果,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葚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它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具有生津止渴、祛脂降压、养肝壮阳、补血益气、明目养颜、扼住肿瘤、延晚衰老等功效。所以桑葚又被称为“人间圣果”,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是中国皇帝的御用补品。可鲜食、浸酒,每天饮用可调理很多慢性疾病。
如此深厚的蚕丝文化背景,又在此发达的蚕桑孕育的地方,结合自身十几年的坚守和大环境创导的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蝶变又生发出了新的梦想。是否可以建一座蚕桑养生文化博物馆?兼文化传播,养生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既可为震泽丝绸古镇增加丝文化内涵,又错位补缺了蚕文化中养生文化的不足,完善农场发展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块宝贵的文化财富。
5共生发展
自08年建立合作社起,家和的发展就离不开村合作农户的共同相互支撑,合作社每年以最高价再补体2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农户家中的蚕茧,以提高农民的种桑养蚕积极性,此行为一做就是13年。如当年费达生先生在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把全新的养蚕缫丝技术无偿奉献给此方水土的乡亲一样,家和蚕业的产业的任何一项新成果新技术可能带来效益都不忘与乡亲分享,引领,带动,共生发展是蝶变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年实现了吴江区第一家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块首批挂牌的企业(股票代码:)。农民富,田园美,产业旺,农业强一直是这位农场主的愿望。
新农村环境治理不一定要大坼大建,可以先从填平补缺开始,要从内部开始打造,教育卫生可以先从学校的垃圾先是否清理干净了开始,社会治理可以先从是集体的绿化不能被个人种菜占有了开始。镇医院设施落后,房子已是危房,乡村镇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老百姓对此确实有需要,该重建就需要重建,该重新建制就应该建制,老百姓的钱要实实在在地用在老百姓的实事上而不是搞形式主义,预算要建立在持续发展、盈余的基础上,收入不能大于支出,怎么做下一步的预算?农产品生产是一个利润薄、见效慢的行业,征税标准不能按工业的统一要求来。社会分工要做到同工同酬,考核机制要一致和完善,不然工作积极性哪里来?要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工作人员。
要有大格局大理念,由政府引领,行业推动,企业参与做大做强区域品牌,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终究抗御风险能力不强,学习对象如:安吉白茶,宜兴陶瓷等。吴江丝绸外贸曾经得江苏十三连冠,但至今没有一个响亮的大品牌。要有争做第一和唯一的创新意识,不恶意竞争,有错位发展,行业自律理念。年家和就在吴江率先发起了蚕丝被行业自律倡议,推动吴江蚕丝被产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进程。以上是这位新田园居的农场主也是一位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市、省劳模,扶贫先进对共生发展的最赤诚的建言。
“家和民富国强,农耕乡愁情怀”悬挂在堂也悬挂于心。不忘初心,不忘进取之心,不忘感恩之心,不忘学而思之心,不忘蝶飞还要常常回落于地面的修正之心。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对曹操《对酒》中的天真光整的理想世界,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喜欢,杨祖根先生如是说。
附家庭农场简介:苏州家和蚕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蚕桑种养殖、蚕蛹虫草、蚕丝被、生物农业新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企业长期立足于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致力于蚕桑资源的开发和蚕高端产业链的深耕;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依托上海市农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撑,走出了一条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兴农的特色之路。形成了蚕丝被、蚕蛹虫草、蚕丝面膜等一条完整的蚕桑产业链和传统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三个特色鲜明板块,实现了从一条蚕到一根“草”,一根丝到一片“膜”的跨越式发展。是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和江苏省蚕蛹虫草地方标准起草单位;企业已经成为一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企业的宗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文化融合、产业提升。合作联系:
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