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虽少亦精的安顺——茶史话
提起屯堡人,自然会想到安顺。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年,即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征南。朱元璋认识到西南稳定的重要性,命大批*士驻扎在滇黔要道沿线,并就地屯田,供给*粮。《安顺府志》载:“令屯*为民、散落各处、垦田为生、家人随之至黔。”之后,朱元璋又将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大批迁入,划定授土垦殖,即为民屯(俗称“调北填南”)。
漫长岁月中,不论*屯、还是民屯,他们的后裔都叫“屯堡人”,也形成黔中独有的“屯堡文化”。当年散落的屯营,就是今日屯堡村寨最早雏形,很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屯,屯出了悠悠余年,也屯出了百年间的山里江南风光和悠悠茶香。
作为屯堡文化的集中地——安顺,是当年明*的驻扎地,关于安顺茶的记载也有许多,在《安顺府志?土产》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俗名丛茶,谷雨前采撷,名毛尖,色味俱佳,多产大水桥”。说明当时安顺大水桥的茶叶在谷雨前采摘,作成毛尖形状,且茶色味俱佳。《贵州省志·地理志》记载,明永乐二十一年(年)贵州为独立行省时,在现今安顺普定县行政区域内,所产茶叶有面饼茶。现今安顺比较出名的普定朵贝御茶,在明代亦有风气,据《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茶于明朝崇祯年间曾多次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另在明代屯扎*队中还有茶驿,其中现今还可以看到的是安顺市平坝区的“天龙屯堡茶驿”,其较好的保存了明代的*队茶驿的原貌。此有诗云:(一)
山里江南六百秋,征战难舍不夜侯。
醉饮石城思故里,一解南征离人愁。
(二)
不解当年报国恩,哪知眼前煮茶人。
*屯追叙征夫泪,留待今日浥轻尘。
(注释:1、“不夜侯”茶的雅号。)
02
坪山云雾润坡柳;天印朵贝贡海宫。
绿茶在审评术语中讲究“清汤绿叶”,即叶青、汤清、叶底青。一般绿茶都有这三味,难得在一个“清”字。现在许多名茶,或无香,或有而香得不清,多带粟气、糯气,甚至带袁中郎所谓的“豆气”,“草气”。安顺茶有江龙白沙茶,有蚕种场的瀑布毛尖,三清兼备,永远不会淡忘,但就是产量少,难得喝到真的好的。其实全国的名茶名酒,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文人写联云:
坪山云雾润坡柳;
天印朵贝贡海宫。
联中七种茶依次为:石阡坪山茶、贵定云雾茶、贞丰坡柳茶、镇远天印茶、普定朵贝茶、开阳南贡茶、大方海马宫茶。贵州的贡茶不止这七种。但是近些年贵州许多名茶,规模生产后,都淘汰了原植,换种成产量高的大叶型茶树,茶味自然也变了。
03
安顺西秀区成立有机茶协会
日前,安顺西秀区有机茶协会成立,该区40多家茶叶企业抱团闯市场,让广大群众喝上西秀好茶、健康茶、高端茶、放心茶。
西秀区作为贵州省重点产茶区,14个乡镇均有茶叶种植。目前,全区现有茶叶面积16.8万亩,茶叶总产量吨,茶叶总价值6.8亿元。年,该区新增茶叶4.04万亩,老茶叶改造2万亩,重点打造了鸡场乡、杨武乡、双堡镇、大西桥镇、旧州镇、轿子山镇几大机茶大区。
目前,西秀区已有16家企业荣获有机茶转换证。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西秀区拟成立西秀茶业投资有限公司,整合16家茶企入股,利用企业现有优质的种植资源,抱团发展,重塑品牌。随着协会的成立,将发挥市场、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做好茶叶企业茶叶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促进技术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紧密结合,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推动茶产业发展。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安顺茶馆风光趣闻
安顺茶馆,有文武之分。一个在安顺武庙里面,另一个则文庙旁边。
(武庙)
(文庙)
安顺武庙茶苑
菜单
(露天大厅)
安顺毛峰
牂牁茶舍
文庙旁边的茶舍,名为牂牁(zāngkē)茶舍。“牂牁”二字为好友陈伟明所题。
(牂牁茶舍)
店内图景一览
阅阅看自己喜欢书
品品自己钟意的茶
与好友兼谈俗肈,品味各色
如此,岂不妙哉?
其余安顺茶事,待你旅游中说。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