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州圈曾经让湖州人引以为傲的蚕丝,如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提示:点击上方湖州日报社-掌上湖州订阅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湖州早在明代,天下蚕桑之利已“莫盛于湖”。湖州是我国著名的蚕桑产区,南浔更有“桑土既蚕”的美誉。每到养蚕时节,只要随意推开一户农家门,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张”半“张”的蚕宝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农忙碌的身影已越来越少见,养蚕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太湖人家凄美的蚕歌寻找即将远去的足迹

带你走进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村

蚕农沈阿江家

今年68岁的沈阿江从土地承包到户的时代就开始养蚕,30多年未有间断。因为养蚕不仅让他告别了苦日子,还帮他带大了2个儿子。

今年,沈阿江一家人忙乎了一个月,两张半(养蚕的单位以“张”计量)的蚕种终于“上山”,变成了.5公斤白花花的茧子。但看到今年每担蚕茧收购价(50公斤)又比去年下降40元时,沈阿江的心里不免犯嘀咕,到底该不该继续养蚕?

养蚕技术沈阿江在村里有名,让沈阿江引以为傲的是,他饲养的蚕茧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在村里都是最好的。直到现在,他还每年要为市蚕桑技术部门承担试验种蚕的饲养。

沈阿江所在的重兆村双市港是一个传统的蚕桑村。村里多户人家,过去家家养蚕,可如今养蚕户已不到一半。“以前村里都要定多张种,今年仅有来张了。”

沈阿江今年68岁,村里养蚕人几乎都是和他差不多年纪的老人。闲来无事,就在老屋子里养个一张半张的。在沈阿江看来,蚕桑业急剧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养蚕辛苦却赚不了钱。“蚕茧价格连年下跌,而成本又在逐年增加,搞不好还赔钱。”沈阿江说,过去靠养蚕,他告别了苦日子,在村里较早地盖起了新房。现在,两个儿子早已成家,一个在丝厂做保钳工,一个自己在办丝织厂,收入都不错,儿辈们也为俩老在镇上买了房子,早就劝沈阿江别再养蚕了。沈阿江觉得,他们这辈人可能是最后一批养蚕人了。

这也是一门技术活

到上山结茧从小蚕孵化到养蚕人家

阡陌桑树绿,待听春蚕声。江南的5月,正是一年中桑蚕最繁忙的时节。

沈阿江每天要采摘桑叶几十公斤,这是他每天早晚最主要的工作。

沈阿江前一天就在屋后空房的架子上摆好了三层竹匾,饲养的蚕种用红纸包裹遮光,平摊在匾上,然后用塑料膜罩住架子,温度计上显示着华氏79°。沈阿江仍旧习惯用烧柴火控温来保持小蚕孵化所需的温度。此后的48小时,沈阿江和老伴几乎不敢合眼。

沈阿江用塑料膜罩住架子,再用电磁炉烧着热水维持着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这样的方法既有效也安全。气温低,沈阿江要用烧柴火的土方法给屋子加温。在当地农村,许多人家还保留着这种“地龙”。

约二个小时后,沈阿江小心地翻开红纸,白棉纸上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如蚂蚁般轻轻蠕动,沈阿江松了口气,幼蚕出的相当整齐。难以想象,25天之后,他们将迅速长成几乎赛过一根手指那样粗壮的成蚕。

沈阿江正翻开红纸,准备收蚁。小蚕刚孵化,沈阿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毒。

鲜嫩的桑叶是沈阿江能提供给蚕宝宝最好的养分。老沈家两亩桑树足够饲养一季春蚕。

沈阿江门前的桑树长势旺盛,这也是蚕宝宝最好的营养

刚出的蚕蚁最为娇贵,老沈几乎都要赶在一早太阳未露头前采摘下最鲜嫩的桑叶,然后放在缸里用薄膜覆盖保鲜。

多年养成的认真习惯,每次喂多少桑叶,老沈都要精准地称过重量。

收好蚊,消好毒,老沈要给小蚕进食第一餐

为了给小蚕最好的营养,每一片桑叶都挑选过。

一张蚕种,半两桑叶,切成十分均匀整齐的碎丝,老沈说,一个半小时后得换餐,再就是等到晚上7点喂一次。

沈阿江夫妇给刚孵化的蚕宝宝喂食第一餐。老夫妻俩给蚕宝宝喂桑叶犹如当年喂养孩子那样细致。

每一次喂食老沈都掐准时间。小蚕长得快,食量慢慢加大,人也跟着忙不停。到了四龄左右,一天要吃掉几乎一屋子的桑叶。老沈说,每到夜晚,听着蚕吃桑叶时的沙沙声,犹如听“春雨润物”般的舒心。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每天吃掉的桑叶也是越来越多。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也是沈阿江夫妇最揪心的日子。蚕宝宝经过第四次蜕皮后变成即将吐丝的成蚕。几乎在一夜之间,蚕要完成生命中最绚丽的一次蜕变,吐丝、化蛹、作茧。晶莹剔透的丝茧充满了收获的希望。沈阿江母亲每年都会留些茧子给自己家拉几斤绵兜。妻子廖兰娣还擅长手工缫丝,也就是把蚕茧拉成“绵兜”廖兰娣每年都要留个几公斤蚕茧自己“脱绵”。拉绵兜耗时耗力。这些年,她已为两个外甥和孙女准备了“状元被”。

也许对蚕桑的难以割舍,才让沈阿江坚持下来。“到了养蚕的辰光,不养蚕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养蚕,老一辈人虽然养着蚕,可面对每下愈况的蚕茧价格,也多萌生退意。

尽管价格卖得不如意,但沈阿江还是抑制不住收获的喜悦。

沈阿江告诉记者,每年一季的春蚕自己还是坚持会养的,但肯定养不了这么多张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镇上河道拓宽,沈阿江只剩下半亩多桑树地了。对于沈阿江来说,养蚕与其说是为了挣钱,倒不如说是在坚持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

近年来,湖州蚕桑业逐年萎缩,“蚕歌”渐行渐远。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的数据显示,作为闻名遐迩的湖丝产地,从4年到年,湖州的蚕种饲养量已连续十年下滑。从当年的22.07万张、产茧1.1万吨,下降到去年的11.1万多张、产茧量0.69万吨。今年春蚕发种数量更是急剧下降,仅有9.2万多张,下幅接近20%。有着“丝绸之府”之称的湖州,蚕桑业越来越式微了。

本文『掌上湖州湖州晚报』原创发布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转载请联系我们

记者摄影:吴建勋/编辑:二姑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