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木镇故事七夫人墓与大有虎头牌蚕种场 [复制链接]

1#

欢迎观临古铺木镇~

七夫人墓地与木镇的大有虎头牌蚕种场,相传是上海的丝绸商人沈联芳,看上了青阳县木镇镇十龙村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千里迢迢将七夫人的棂柩,从上海迁徙到这里安葬而兴建的。

十龙村东面的象形山,像一头大象长长的鼻子,一直延伸到村口的池塘,西面的狮子山,有一道天然巨大岩石的裂缝,像是狮子在咧嘴微笑;村中背面是来龙山,十个形似龙体的小山峰,宛如十条巨龙在在翩翩起舞,十龙村也因此得名。民国时期上海丝绸商人沈联芳就是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惜重金将他的七夫人从上海迁到这里安葬。而七夫人所安葬的方位,正是来龙山龙头第一山岗。以前来十龙做客和办事的人们,都要去看看陵墓。有点文化的人,更是为了去看陵墓那副石刻对联,联文是:灵运子孫俱得凤,慈明兄弟孰非龙。此联是国民政府时任安徽省省长徐世昌撰写。这幅对联石碑高二米七八,上下联上端各雕刻一只雄狮。

沈联芳一生中娶了多位妻妾,先前六位夫人都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一直没有子嗣,虽是家财万贯,若大的家业后继无人。是这位七夫人为他添了一名男丁,为报答七夫人育子之恩,他经风水大师的指点,将七夫人的棂柩不远千里,从上海经水路辗转运抵十龙。这座陵墓的建造,花费了沈联芳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墓前拜台石阶,石材是从江北磨山釆集购,从长江水路经大通运抵木镇,再用人力独轮小木车运往墓地。除了建墓耗资巨大,陵墓的配套和附助设施也建得十分齐全。进陵园的门楼正对池塘,寓意着风生水起。楼栏精雕细刻,十分气泒。拜祭堂更是庄严萧穆,七夫人遗像挂在拜堂中,这幅遗像轴长有2.5米,宽约1米,乃沈联芳花重金请上海著名画师所画。像中,七夫人头戴凤冠,全身珠光宝气,贵妇人之相尽显其中。

走进拜祭堂就是墓地陵园,占地面积十余亩,园内柏树成行,石楠成排,芭蕉成片。夕照陵园楠添色,日近午时蕉作荫。各种花草争奇斗艳,尤其是指甲花,女孩们把它碾成花汁,涂抹在指甲上呈水红色,好看极了。

为了长期看墓护园,同时在陵园东面建造了数十间带有马头墙,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住宅,墙、走廊和庭院都绘有水墨人物画,并置田地,供护园一家人的生计。

沈联芳为了长期与七夫人阴阳相守,在木镇建造了沈氏山荘和大有蚕种场,栽桑养蚕制作蚕种。他的虎头牌蚕种当时供不应求。当地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栽桑养蚕,增加了一定的家庭收入,同时也扩大了他的丝绸之路。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沈联芳的蚕种场。现在,当你沿着去铜陵方向的木镇北河桥走到桥北头,向左手小路前行几十米,“沈氏山莊”石碑依然清晰在目。虽然七夫人陵墓在文革期间,一些多事的人为把这座陵墓内部看个究竟,带领红卫兵用铁锤铁钎敲钻墓门,由于陵墓建造得十分坚固,经几天的时间也未将墓门打开。无奈之下,竟用火药炸开了墓门,陵墓就此遭受破坏,七夫人遗像也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化为灰烬。那些拜台大青石,也被村里修桥墩和邻村建造拱桥就近取材全部运走,数十间具有徽派风格的住房也被拆除,重建新的农舍家园。但那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和十龙这块风水宝地,以及有关沈联芳的人与事,仍在十里八乡百姓中口口相传。

木镇蚕种场照片

记忆何处寻,梦回蚕场

(戳见)

镇志编修,惠泽千秋

客观记录木镇人文历史

全面展示木镇风土人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