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寻根究底说家谱从包玉刚的寻根之旅说起 [复制链接]

1#
一位行医40年的河南老中医的自述 http://www.dswth.com/yfbf/14436.html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先讲一个故事。年12月20号,包玉刚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受到邓小平的单独接见。当时,他握住邓小平的手说:“我最近去了家乡宁波,我已经40多年没有回家乡了……我打算在宁波办一所大学。”后来在邓小平支持和关怀下,宁波大学的筹建工作非常顺利。

原来,在包玉刚见邓小平的一个多月之前,包玉刚在由天一阁收藏的一部叫《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的家谱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以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而家谱里清清楚楚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自己原来还是“包青天”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嫡系子孙。当时,他相当激动,站了起来,说:“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第二天,也就是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一条消息。此后,海外华人到大陆来寻根,形成了一个热潮。

可以说,正是那一次包玉刚的寻根之旅,直接促成了宁波大学的兴办。在这个过程中,家谱起到了重要作用。

甲骨文里找到家谱的源头

那么,家谱是怎样起源的呢?

先从家谱的名称说起。家谱,又称族谱、宗谱,还有谱碟、族志、家乘等说法。我们现在说的家谱,其实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泛称。根据我自己的收藏经验,像湖南、江西、山东、四川这一带,他们一般都喜欢把家谱称为族谱;而浙江、江苏、安徽、湖北这一带都喜欢称之为宗谱。

关于家谱的起源,历代的说法很多。家谱的实物,最早是在甲骨文里面发现的。清朝光绪初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村民从田里挖出很多乌龟壳与兽骨。后来这些甲骨被收集了起来,拿到中药铺里去卖。药店老板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找到了依据,说这个是古代爬虫的化石,称之为龙骨,能够祛腐生肌。慢慢地,这些“龙骨”就传到了京城及其他地方的药房。

年,当时有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他生了疟疾。有一次,他发现给他配的药里面,骨头上有刻过的痕迹,类似于文字。于是他派人将药房里所有刻有这样文字的东西,都买下来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懿荣总共收集到甲骨多片,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早期汉字。王懿荣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

除了王懿荣收购甲骨之外,当时还有外国人也收购了很多甲骨。现在根据学者研究和释读,总共有3件甲骨片可以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甲骨,其中最大的一片是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库”牛肩胛骨,是当时美国的一个传教士带过去的。这片牛肩胛骨所载的文字极为完整,记录的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家族的世系,全篇从右到左总共有13个等行,每行有一句话。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将这篇甲骨文定为是武丁时期做的,这里面记录了一个儿氏家族的13个人的名字,其中父子关系相续的有11个人,兄弟关系的有2人。也就是说,这片甲骨记录了这个家族的11辈人的世系。

除了甲骨文以外,商周有些青铜彝器上的记录也带有原始家谱性质。像现在藏于辽宁博物馆的一件青铜器,记录了同一个家族的几类人的谱系。除了甲骨文、青铜器以外,还有一些石碑,也是带有家谱性质的,比方说像我们浙东出土的的汉“三老碑”———它出土于余姚的客星山。这块“三老碑”建于东汉的建武年间,碑文记录了一个叫名通的汉代地方官的子孙三代的名字,还有子辈、父辈的一些祭祀的日子。所以这块碑又称《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不过这些都是家谱当中最简单、最原始的雏型。我们把它看做一个宗族的世系表,更确切一些。

宋以后私家修谱大发展

宋代以后,是中国家谱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的编纂方法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我们现在的家谱,就是以宋代的格式内容传承下来的:纸质,以线装为主,一部完整的家谱,大致包括堂号、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字辈等等,还有很多的体例内容。

堂号是宗法社会中氏族文化的一种反映,往往蕴含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传记、名人事迹、神话故事等内容,成为一个家族的代称,而且也是研究史学、文学、人口学、民俗学等的史料。它的作用大致有辨血亲、明迁徙、颂淳风、探文化等几个方面,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从家族的堂号中,往往能够猜出他们的姓氏来。江苏有人告诉我,说他们的一个物件中写着“陇西堂”三个字,那我就会问他是不是姓李,因为陇西堂是李姓非常常见的一个堂号。又有人告诉我,在他们家的箩筐上看到个“汾阳堂”,那么一般来说他们家就是姓郭,因为郭汾阳即郭子仪是很有名的。

除了堂号以外,家族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世系。世系又称为世表、世系表、世系图、世系录、齿录、根图、行传等等,以图表的形式来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家谱中的世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家谱假如没有世系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不能称之为家谱。

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谱

家谱本来应该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而我收藏的几部非常罕见的家谱,它们有个显著的特征,即家谱里的成员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有一部是清朝宣统年间的《韩氏女谱》。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女性在家族当中是没有地位的。在家谱当中,相关内容也极为简单,只有她姓什么、生于何时、死于何时、葬于何地等,连具体名字都没有。《韩氏女谱》是一个叫韩勤学的女人编的,她说:“《女谱》,示主谱也,故载女事特详,而于男则不措一词,以免夹杂之弊。”在这本女谱里面,她就写了她的始迁祖的配偶,就是老祖母的出生年月日,说得很详细,接着写了她的两个媳妇的世系等。这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部女性家谱。我查了很多的资料,还请教了一些其他图书馆的专家,反正他们都没有看到女谱这样的家谱。

还有一种,就是佛门宗谱。和尚出家了,没有子女,但是他们也修了家谱,而且我发现这种佛门的家谱,有好几部传世的。他们是以师傅跟徒弟这样的关系编下来的。有一部民国二十五年的《南山宗统》,还有《释氏宗谱》等。

还有一部是关于结义兄弟的家谱。清朝乾隆三十年,江西万载县有一个秀才叫喻桂林,他与他的十二个同学,结成了异姓兄弟,名为“文联社”。所以他们这个谱叫做《文联社谱》。到了民国二十九年,已经传了好几世了。像结义兄弟的家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部被发现。当时他们印了13部家谱,其中一部放到文联书院里面,12部给12个结义兄弟的后人,每家一部。我看到这个家谱以后,非常惊奇,所以我看到一部收一部,到目前为止,13部里面我就已收藏了6部。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千年文明古国,历经沧海桑田,身处其中的百姓家族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

皇室玉牒:宫廷生活的珍贵史料

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

玉牒,即皇帝家族的家谱。“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精品展”上,一件罕见的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这部皇室家谱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国图和上图。宋史专家王瑞来指出,在宋代,除参与修纂的人之外,多数人对玉牒状况不甚了解。正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五)所说:“本朝国书严奉宝藏,未有如玉牒者也。”专家称,宋代文献中,有关玉牒的记载并不多见,保存下来的这些玉牒被称为“秘籍”毫不为过。

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记载内容翔实、装帧华丽。现存的余册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记者见到的这部《圣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世系谱》为清内府钞本,修于清嘉庆十九年(年),记载康熙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支下,从允字辈至载字辈六世的世系。爱新觉罗·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宠爱,屡立战功,驻*西北;雍正即位后,被削爵禁锢;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谥号曰“勤”。该谱内文字有3种色彩,第一种是黑色,第二种是朱色,第三种是朱色上覆盖黑色。黑色用于已亡故的列祖列宗,朱色用于修谱时尚健在的人,最后一种则是初修谱时未亡,而在后次修谱时亡故者的人名。

专家说,从清代玉牒中,后人可以看到多年间皇权更替、宫廷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等皇族纷争。此外,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因此,清代玉牒是我国档案之珍品,为后人研究宫廷历史及皇族户籍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名人宗谱: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

国图方志馆收藏的鲁迅家谱《越城周氏支谱》封面国图所藏清孔尚任修纂的《孔子世家谱》,右下角印有梁启超阴文方章李鸿章家谱《合肥李氏宗谱》

年,国家档案局、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图和上图两处馆藏就有余种名人家谱,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方志学各门学科,以及藏书、教育、艺术、政治、*事、医药等各个领域。

人谱,当首推“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在有关孔子的谱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等于纂修的铅印本《孔子世家谱》最为完整。据此可知,孔子裔孙多次出现单传情况,自孔子而下就连续七世子孙单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渐增多。谱内收录散处全国的孔氏裔孙共支。全谱册,体例精严、剪裁得当,系目前国内馆藏册数最多的线装家谱。在国图方志馆,记者见到了一本更为稀有的孔子家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纂修的《孔子世家谱》。该谱文字为朱红色活字印刷,异常精美。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的梁启超收藏过该谱,在第一卷开头右下角,赫然印有梁启超阴文方印。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负责人说,戏剧家孔尚任既是谱中人物,又是家谱编辑者,此谱又曾为名人所收藏,是存世家谱中的珍品。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的地位举足轻重。李国松纂修的《合肥李氏宗谱》讲述了李鸿章的一些轶事。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订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脸。第二年6月13日,李赴德国访问,在德国医生的建议下,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检查伤口。当他亲眼看到X光片上显现出子弹以何种姿势嵌入其头骨时(李遇刺后因手术风险高而没有取出子弹),李鸿章对此大感兴趣,并为这种技术取名“照骨术”。李鸿章也成为第一位照X光的中国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顾燕说,《合肥李氏宗谱》内名人翰墨众多,书法家谭泽闿题写书名,叙世系自慎所起,无牵强附会现象,诗赋文章已收入专集,也不重复抄录。文字详赡,事可征信,多涉晚清重大史事。对于治中国近代史者,这本家谱颇具参考价值。

在国图方志馆,工作人员从库中小心翼翼地取出6本线装小册子,封面印有“越城周氏支谱”,这是记者要查询的鲁迅家谱。从泛*的封面上可以看到,这套家谱编号为20,清代周以均撰、周锡嘉编订,清光绪三年(年)宁寿堂木活字本。由于该谱修于鲁迅出生前,故谱中仅载有鲁迅、周作人的父亲周凤仪。工作人员介绍,该家谱当时仅印20部,由周氏子孙收藏,分礼、乐、射、御、书、数6集,述周氏渊源、世系、世表、家传等,考据精当,史料可靠。该家谱书套上有周作人“越城周氏支谱,14世作人谨藏,民国廿七年壬月六日题签”。书中“樟寿”“树人”(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为其弟周作人手写添加。据悉,《越城周氏支谱》目前共发现3部,另两部分别藏于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文征明家谱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二拍”作者凌濛初家谱湖州《凌氏宗谱》、实业家张謇家谱《南通张氏常乐支谱》、建筑学家贝聿铭家谱《吴中贝氏家谱》……各种印本的名人家谱,不胜枚举。顾燕说,这些家谱载有名人不见于其他文献的生平资料,可补正史、方志之不逮,且家谱中大量的其他记载,提供了其生活背景、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诸多史实,其价值不言而喻。

百姓家谱:续写家族繁衍史

浙江慈溪《严氏像谱》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孔府文物档案馆收藏的年《居住朝鲜孔氏族人世系草稿》

中国家谱目前存有多少?近期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显示,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超过7万部,种数在种以上。除上图和国图外,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湖南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以及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等机构的家谱藏量也十分可观。这些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家谱,为我们描述了各个家族的繁衍史。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说:“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百家姓中,王氏是第一大姓,自古就是望族。据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应梅介绍,王季烈所修苏州《莫厘王氏家谱》,共记录族内男性近,女性近,可谓一部人物词典,多数有名字、排行、别号、生卒和婚配记载。家谱中的许多人物是进士出身,要么政治地位显赫,要么社会影响显著。

家谱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国图方志馆藏有一套《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该谱清晰地记载:湘潭昭山宋氏原世居安徽,至元代,始迁祖宋文学携三子移居湘潭,从此世代相传。5年5月,宋楚瑜访问大陆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瀛台宴请宋楚瑜一行时,赠送给宋楚瑜的礼物中就包括一套宋氏家谱,宋楚瑜表示这是“最好的礼物”。这套家谱是国图工作人员以《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为原本,按照1∶1比例重新印制的。谱载,宋楚瑜曾祖父宋增阅生有宋声显、宋声顺和宋声颚三子。其祖父宋声显生有宋扬晖(册名宋达,宋楚瑜父)、宋扬曜、宋扬曙三子和宋扬映一女。该谱修订时,宋楚瑜尚未出生,所以其名字不在谱中。

一本看似普通的《北岭徐氏宗谱》却最早记录了中国人参加首届世博会的情景。在“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精品展”展厅的显著位置,这部家谱成为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