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亚洲气质舞王尼古拉斯·赵四说过:
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顿。
而那些没有在深夜大排档上痛哭的人,是不足以聊人生的。
烧烤,又叫撸串,单一个撸字就能体现出中国人民对这项“当代传统美食”的高涨热情。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不在忙碌,市井中大大小小的烧烤店开始升起烟火。三五好友沿街落座后叫上一打啤酒,点上一桌烤串,吃得是鲜香麻辣,品味的却是人生百态。
最近,青姐发现一部纪录片真切地向我们展示了,烧烤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
正所谓,有烧烤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生一串()
豆瓣评分9.0,目前已经播出了四集。
烧烤这个主题之前没有人认真做过,大概因为它太寻常,太街头,太不正式。
然而生活是真实的,相比于今年年初扑街的《舌尖3》,和生搬硬套在中国搞起了日式食堂的《深夜食堂》。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需要任何仪式感,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顿烧烤,就是深夜的最佳搭配。
在这烟火气中,感染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口感,还有吃上那一串烧烤时尽情宣泄的情感、平凡又闪闪发光的小事。
那么,问题来了,吃烧烤时,你的首选是什么?
要青姐来选,肯定来几串热辣的猪肉串漱口开胃。
而这部纪录片第一集的主题就叫做“无肉不欢”。
一听就知道,这完全是肉食爱好者的狂欢。
肉,是烧烤食材中的绝对王者。
火焰跳动,肉食被烤得滋滋作响,溢出香气。
再佐上一杯酒,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
故事的第一位主角,是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
傍晚六点,位于四川西昌的小二自助烧烤店,吃肉高潮如约而至。
经营这个食肉场所的是一位嗜酒如命的老板小二哥。
小二哥性格直爽热情,会喝酒,会唱歌,更会选肉、烤肉。
他家的拿手好菜,是凉山小猪肉。
凉山小猪肉的好,胜在肉质,是凉山里彝族人家的跑山猪,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再辅以彝族大姐的一手传统绝活,蕨草和松树的香味儿渗入肉里,拥有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小猪肉的处理手法粗犷,连皮带骨剁成大块,再用简单的小米椒、蒜蓉和盐调味,这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
最后烤到颜色金*,外焦里嫩,就可以上桌让食客们大块朵颐。
翻过大凉山来到云南昭通,这里的昭通牛肉小串也有属于自己的传奇。
五十串、一百串,在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才够味儿。
而马思,就是昭通烧烤中大师级别的人物。
最早昭通烧烤,选用的是已经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
而马思家的牛肉小串选用的基本为年龄三岁的牛,如果年龄稍大,肉质就会稍显老。
昭通牛肉小串吃起来爽快,但串制起来费时费力。
马思烧烤每天共需要手工串制一万五六千串左右,对于老手来说,也是一项相当辛苦的挑战。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为昭通小串注入灵*——熬制卤汤。
烤之前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
烤到六七成熟,还要撒上干辣椒提味儿。
最终完成的牛肉小串又嫩又辣,还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令人欲罢不能,这是烧烤的艺术。
说完了猪肉、牛肉,“无肉不欢”主题怎么能少了海鲜?
在湛江三角村,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家“老地方”大排档。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阿平和三毛专卖的是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是蚝中极品。
阿平烤制的蚝肉质Q弹,细腻爽滑,尤为有嚼劲。
好玩的是,阿平的手艺习自东北烧烤师傅,听上去颇有一种南北融合的感觉。
“老地方”的蚝,好吃之外还相当实惠。
不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
即使在村子里,这个价格也基本属于赔本赚个吆喝。
重要的是,村民们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
他们每一次去“老地方”,就像去邻居朋友家一样安心。
所以,阿平和三毛还是会一起,把“老地方”继续开下去。
烧烤烧烤,那从烟火中冒出来的,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和江湖气息。
凌晨三点,热闹过后,曲终人散。
镜头前的小二哥喝着酒,仍然意犹未尽。
也只有在凌晨三点忙碌过后,小二哥才能与经营着分店的小二嫂再次相见,聊聊天,拌拌嘴。
曾经的烧烤大师马思,已经过上了看孙子的生活,算是光荣退出了烧烤界。
如今供肉的任务,也已经从老牛交给了小牛——老马的两个儿子。有人在弹幕里这样说:
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而不是在中国塞一个日式食堂。
将一部纪录片与电视剧来做对比,虽然并非那么恰如其分,但是也有其道理所在。
中国人好吃,也懂得吃,所以要在与吃相关的作品上糊弄观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生一串》的第一集,没有刻意的煽情,幕天席地,伴着酒菜,说说掏心话。
是的,这个纪录片想要传达地更多是老板和食客们的故事,平凡人生活的辛酸苦辣。
譬如,烧烤界也有“老炮儿”——阿龙哥,面相看着有些凶煞,光头,一身黑衣。
他蹲坐在那说:我的烧烤店是自己打出来的。
大大小小的烧烤摊和排档,少不了醉酒客人的闹事,少不了同行们的各种争夺。
经营着哈尔滨老太太烧烤的老板也曾打过几次悬仗。
现在,他喝着酒,念叨着,哎呀,终于一步步走过来了。
如果说纪录片的第一集是标准的下饭剧套路,满屏大肉小串都在勾引着观众的食欲;那么纪录片的第二集《比夜更黑》,则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于美食纪录片的想象。
它不仅刺激着观众的食欲,更加冲击着观众对于烧烤的认知。
这一集讲述的是夜市烧烤的另一面——
重口味的“暗黑烧烤”。
各路奇葩食材,暗黑料理,不仅挑战着食客们的心理底线,更试图打破观众的视觉禁忌。
在中国人的烧烤食谱当中,永不磨灭的是独有的暗黑气质。在纪录片中的说法就是:
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
而在东北,烧烤的秘诀是重口味。
不仅要重油重料,而且还要重辣,就是为了增加烤出来的食材鲜重的口味。
东北烧烤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在东北烧烤的食谱当中,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烤的。
这其中的代表是烤蚕蛹。
在吉林的辽源,这里的蚕蛹一旦被运进了烧烤店,就等不到了破蛹的那一天了。
东北人爱吃烤蚕蛹,因为其营养价值高,一只蚕蛹相当于三个鸡蛋的营养。
虽然外表不那么好看,但烤蚕蛹却是东北烧烤届的一道必点名吃。
烤蚕蛹的诀窍,在于慢火烤制,吃的时候也有诀窍,先咬开皮,一股咸鲜汁,夹杂着烤成固态的蛋白质,连皮带肉细细咀嚼。
香脆可口的烤蚕蛹,就成了东北人口中最爱的一道烧烤美食。
尽管烤蚕蛹在很多人看来已经相当重口味了,但对于在东北经营烧烤店多年的老板小*来说,他更中意的是蚕蛹的另外两种形态。
每年的秋天,躲过烧烤摊一劫的蚕蛹迎来了成年,就变成了东北人常说的“扑棱蛾子”。
但在烧烤面前,变声成蛾的蚕蛹,仍然插翅难飞。
这种烤蚕蛾的做法,看似重口,但却带着东北人性格里的粗犷和生猛,也只有极少数跟小*一样的重口爱好者才敢尝试。
但如果蚕蛹回到小时候,能否安全度过一个远离烧烤的童年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初夏的青蚕,被小*和他的朋友们认为是一道烧烤珍馐美食。
想吃到最厉害的烤蚕,还需要经过一道特别恶心的工序,就是挤!
前方特别高能!!!
烤蚕,吃的是烤蚕皮,而且这种不在菜单里的美味,却是*哥的最爱。
对着镜头他甚至说:
要是不干活,这些蚕就够整两大杯白酒。
*哥皮肤黝黑,他打趣着问道: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是冷笑话的一个自问自答,但对于真正体验过生活风雨的人,才懂得这句话背后藏有多少泪水和汗水。
这才是中国的夜,苦辣酸甜,烟酒泪骂。
这也是《人生一串》最好看、最有劲儿的地方。
烟火中的尘世百味,竹签里的春夏秋冬。
在黑暗之处,跳动着火光。
这里有市井烟火气,还有油滋滋的生命力。
每一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着。
留言送红包
在本文给青姐留言,24小时内点赞最高的留言,
可在次日获取8.88元现金红包1个
点赞数不包括青姐本人的留言及回复
上一篇文章
《我不是药神:看完感觉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获奖名单
推荐阅读
⊙我不是药神:看完感觉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这部带颜色的剧,让我感受到了欲望的喷发
⊙不得了,看了七月片单,我想在电影院度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