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古代农业科技为聚焦点,分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学篇共11个篇章项,逐项介绍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当代价值,全书32.5万字,图片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故事性和趣味性结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科普专项资助出版物,北京市科委专家组审定指出:“该书图文并茂,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比较通俗地诠释了古代农业科技的精华和当代价值。”
一、综述篇
1
农耕五祖——传说农业
2
中华文明之源——原始农业
3
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4
保持古代世界农业最高水平的秘诀——精耕细作
5
利用自然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6
我国古代农业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农业中的发明创
7
口口相传的生产技术指南——农谚
配乐朗诵:王宝英(中国农业博物馆)
我国古代先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纺织和印染,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的蚕种和养蚕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去的。世界也由一根晶莹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因此称中国为“Seres”(丝国)。
远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的丝绸就通过北方的草原之路传到西方,公元前5世纪已经传到了希腊等遥远的西方国家。年前,我国蚕种和养蚕技术向北传入朝鲜,向东传至日本。张骞通西域后,丝绸成为了汉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其他国家却千方百计地想得到蚕种和养蚕技术,从而演绎出一段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蚕 种
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恺撒皇帝有一次曾穿着中国丝绸袍服到戏院看戏,引起全场轰动。此后人们竞相效仿,罗马男女贵族都争穿绸衣。到了公元3、4世纪时,丝织物已成为全国上下崇尚的唯一时髦服饰,罗马每年支付的丝绸等货款约合十万盎司*金。公元6世纪中叶,波斯商人从我国贩卖蚕丝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发了大财。当时,查士丁尼自认为兵力强大,想用武力迫使波斯就范,分享这笔可贵的利润。不料波斯*队严阵以待,不理睬东罗马帝国的武力威胁。公元年,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攻伐波斯,战争长达20年之久,未分胜负。查士丁尼对波斯的战争,使帝国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一半,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已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东罗马帝国被迫进行和谈,放弃从波斯进口货物的限制,并每年补贴波斯金镑。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
为获取蚕种、桑种,以便自己发展蚕丝业,查士丁尼皇帝费尽心机。他曾让一位传教士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国,在民间弄到桑籽和蚕种,并藏之于行路杖里,蒙混过关。可是传教士把桑种和蚕种记混了,竟把蚕种当桑种撒到地里,把桑种包好揣在怀里暖起来。自然是永远也孵不出小蚕来,在皇宫内院闹了个大笑话.后来他们先由居住在中国的印度人将蚕种秘密传到印度,再由印度游方僧人于公元年献给查士丁尼,这一次,果然繁殖成功,罗马成为欧洲第一个养蚕的国家。蚕种传西域的过程更加传奇。公元3世纪初,西域有于阗国,久想弄到蚕种、桑籽.后来国王想出了娶亲妙计,让中国公主秘密地把蚕种、桑籽放进凤冠的帽絮中带去.因为凤冠是皇权的象征,谁也不敢查验,就这样过了关.于阗人民很感激这位公主,把她奉为神明,把公主巧带桑蚕种的故事画在板上,以纪念其大功。
公主凤冠秘藏蚕种、桑籽
在公元4世纪,我国的养蚕技术传到中亚细亚各加盟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和伊拉克,6世纪转由伊拉克传到土耳其、叙利亚、保加利亚、希腊和意大利,7世纪由伊拉克传到埃及。8世纪由意大利传到西班牙,15世纪由意大利传到法国。
桑 籽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