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是多少 http://m.39.net/pf/a_4454953.html
(感谢作者南充茧丝办李伟主任)
南充蚕丝具有三千年的历史,起源于远古,夏周之际发展日盛。周初,南充桑、蚕、麻、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唐宋时代,南充丝绸业空前繁荣,丝织品被朝廷列为常贡。果州之绫东渡日本,被日本皇室珍存为国宝。明代统治者实施了劝课农桑政策,从停滞到走向发展。并以雄厚的基础重新为世人所瞩目。民国之初,南充丝绸远涉重洋,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膺头奖。明清之际,在清王朝镇压大西义*战乱中,南充屡遭掠夺,户口凋零,百业待兴,蚕丝生产近乎毁灭,清入主中原后,局势渐稳,民始复业。30年代,南充被省列为蚕丝改良的重点,带动了全省从土种向良种,上丝向改良丝转变。后来,抗战爆发,江浙沧陷,大批蚕丝技朮人员涌入四川,南充更成为全省、全国丝绸生产及出口中心。《续文通考》记载,四川丝绸以顺庆、保宁地为最盛,南充茧、丝产量占全省22.38%和21.89%。表明其时南充蚕丝业已恢复发展到相当水平。
南充蚕丝在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发源于远古,兴起于秦汉,徘徊于晋隋,鼎盛于唐宋,停滞于元,提高于明清的曲折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产方式经历了家缫、丝匠、车房(机房)等形式。清末南充县令高培谷的《蚕丝备要》,既是集几千年蚕丝生产技术之大成,也是南充蚕丝技术发展水平的刻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和政府的领导下,南充蚕丝业又绝处逢生,被注入新的活力。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时期。
一是恢复生产时期(-年)
新中国成立,南充蚕桑丝绸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地委、行署向3家大丝厂派出了*代表,发表复工文告。在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中,川北行署制定了“蚕丝业由维持、恢复、走向发展”的方针,恢复生产。年,川北行署和阆中县人民政府派出监理员,分别接管了四川丝业公司的南充、阆中办亊处和西充留守处及丝二厂、三厂、四厂和南充、阆中、仁和蚕种场,并沒收了其中占40%的官僚资本。将蚕丝机构和企业改组为中央公私合营,相继开工恢复生产,实行一系列扶持政策,改造了蚕丝行业的经济成份,组成了国营、合营、私营的三种经济成份,开展了民主改革、生产改革和三反五反等运动,恢复了蚕桑指导机构,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国营企业比重,缫丝由年的69.21%提高到年的78.81%,丝绸由年的零发展到年的46.23%。年土改后,在农业合作化中,几千年的桑树私有,养蚕单干改变为合作经营,集体养蚕。合作养蚕比重逐年扩大,年至年为50%,年为60%,年为80%。蚕丝生产迅速发展。年与年比,桑树由万株增加到1.2亿株,增长5.14倍,制种由14.37万张增加到39万张,增长1.71倍,产茧由吨增加到吨,增长23倍,产丝由19.18吨增加到吨,增长48.46倍,产绸由25万米增加到万米,增长4.23倍。
二是徘徊曲折时期(年-年)
“大跃进”和调整的10年中,南充蚕丝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的曲折过程。从年起起开展整风、反右倾政治运动,直接影响和左右着蚕桑生产,特别是三年“大跃进”中,瞎指挥、立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和蛮干拼设备,打人海战,击破坏式生产方式方法严重泛滥,虽然也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带来了了的后遗症。在年至年三年困难时期,逐步暴露出来。年全区桑树减少到万株,比年下降41.8%,产茧量减到.7吨,下降24%。由于蚕茧减产,3个丝厂在年至年均被停产3至5个月,3年中抽调职工人次去抓蚕桑生产和建筑南溪铁路,年至年的三年中,生丝下降率分别为13.54%、46.17%和50.87%,绸缎下降率分别为25.56%、25.22%。年地委传达贯彻《中央农村问题的指示》,着手纠正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蚕桑生产实行了大队、生产队、社员三结合的养蚕体制和包产包工为主的三包五定一奖的办法,蚕茧收购实行提价和奖佳的政策,丝绸工业贯彻“工业七十条”,进行企业整顿。在“大跃进”中受到破坏的蚕丝业从逆境中得以恢复和发展。到年,桑树为2.22亿株,比年增长1.38倍,蚕茧吨,增长51.1%,生丝吨,是60年代最高年产,增长43.89%,绸缎万米增长75.3%,这是这个历史阶段南充蚕丝业的重要转变。
三是拨乱反正时期(年-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南充蚕丝事业遭受了一切严重的灾难,蚕丝机构被冲击,企业*政陷于瘫痪,部分工厂停产闹“革命”,各项制度被废除,各种生产设备被破坏,工厂无法进行正常生产,丝绸生产连年下降,以年产量为基数,年丝下降36.64%,绸下降36.15%,全行业利润由年盈利万元,退变为年、年的亏损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各级*组织及绝大多数职工面对困难,抵制破坏,冲破阻力,坚持生产,坚持斗争,从困难中不断发展。由于调整时期的新栽桑投产,蚕桑生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到年,产茧量突破1万吨,比年增加89.72%,新建13个国营和社办丝厂,到年底新增缫丝机1.98万套,织绸机台,比年分别增加91.49和78.56%,还建成了阆中丝绸厂,阆中绸厂,南充绢纺厂,南充纺机厂等一批丝绸配套骨干企业,从根本上调整丝绸生产结构。在10年中生产量翻了一番,绸产量增加38%。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蚕丝生产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是辉煌鼎盛时期(-)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全区茧丝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行业普遍进行了揭批四人帮和企业整顿,恢复了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改革了丝绸行业管理体制,年成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茧丝绸公司,使生产、经营和管理走上正轨。在丝绸销售方面,面对八十年代的国际丝绸销售滞留造成丝积压吨,绸积压万米,最困难的严峻形势,市茧丝绸公司分析原因,争取中央、省政策扶持,落实了外贸指标承包和企业经营承包,组织促销队伍,打开了国际、国内市场,积压产品基本消除,年,出口创汇最高达到万美元,在蚕桑方面,地委、行署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蚕桑发展的优惠政策,抓了栽桑、养蚕和蚕桑区域布局三项政策,全区推行了改一年四季养蚕为春夏秋三季养蚕,改单一的四边桑为四边桑,小桑园和间作桑三结合的布局,开展产茧万担区、千担乡、百担村的活动,扶持蚕桑重点户和专业户的发展,使蚕桑生产由分散向集中,由副业到专业性转变。到八十年代末,已建成万担区14个,产茧过千担的乡个,有10个县列为蚕茧商品基地县,养蚕户达万户,占农户总数2/3以上,涌现蚕桑专业户、重点户18万户。据年比年比较,全区桑树增长1.29倍,产茧增长1.38倍。在丝绸生产方面,全行业实现了由单一的生产型向计划型与市场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型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稳丝、上绸,增绢”的方针,提出“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开拓市场”的发展方向。9年中,3个大型缫丝厂全部改建为丝绸联合企业,绸机达台。织绸企业由70年代几家到年已达25家,生产能力由年万米增加到了万米,印染能力达到万米。绢纺生产新增精纺设备绽。还相应发展了丝绸服装、真丝针织、丝毯、丝织机械、丝绸旅游品等的生产,引进了先进技朮和设备,开辟了经营窗囗,提高了加工深度,形成了配套生产能力,开拓了市场,更好地发挥了整体优势。年与年相比,生丝产量增加72.%,绸缎产量增长2.15倍。年全区缫丝企业93家,缫丝能力达到万绪,生产桑蚕丝吨,年至年,全行业经过调整,基本形成了门类齐齐的丝绸工业体系,丝绸出口企业增加到19家,出口品种80多个,全区丝绸创汇承包基数占全省40%,共计为南充出口创汇2.3亿元,占南充换汇62.41%,共开发新产品多个,年,全区就织绸机台,织绸设备占全省28.92%,出口绸机占全省总机60%,生产丝织品万米,占全省40%,丝绸税利占全省38.6%,占全区工业企业税利总额的50%。年至年,我市丝绸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实现税利分别增长6%、6.7%、7.3%。年至年,南充地委、行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四川、南充丝绸节,共计接待中外客户1.8万人次,丝绸销售额达20亿元,年仅南充织绸企业发展到81家,生产坯绸万米。
五是改制脱困时期(年-年)
年以后,国际丝绸市场对丝绸需求锐减,出口量年年递减,国内丝绸市场持续疲软,茧丝原料价格上涨,年,全市丝织机开机率仅为26.4%,截至年底,全市丝绸行业累计亏损5.23亿元,8户市属丝绸企业累计亏损3.88亿元,23户企业帐面净资产14.76亿元,负债13.48亿元,所有者权益仅1.28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1.35%。年1月,省委、省政府派出26人调研组急赴南充,为深陷困境的南充丝绸业会诊把脉,同年2月,时任四川省省长宋宝瑞赶赴南充现场办公,解决南充丝绸业之燃眉之急,同年3月,省委书记谢世杰前往北京,请求国务院拯救南充丝绸行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当即指示“减员增效我赞成,我们来统筹解决”。并作了三次重要批示。国家经贸委、纺织总会把南充列为全国丝绸行业解困的重点城市之一,随即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上作出了“关于扶持丝绸企业13条优惠政策”,市茧丝绸公司提出了“减员增效,破产重组,一厂一策,分块拉活”的总体思路,强力推进企业改制。以年8月国家大二型企业阆中丝绸集团的破产为标志,南充丝绸行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资产大重组,结构大调整和机制大转换。阆中丝绸集团,南充绢纺集团,嘉丽华丝绸集团等6户企业先后被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共核全省银行呆坏帐6.95亿元,省上给南充丝绸行业解困资金万元,系统内23户国有、集体中小丝绸企业租、股、并、卖全部改制,阆中丝绸厂、南充绢纺织厂、嘉丽华集团和南充纺机厂相继破产重组,南泰集团实施退二进三和用存量土地资源开发房地产,美亚集团国有股的出售变现,南充丝绸印染厂减员增效,分块搞活,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1.5万名职工转变身份,企业办5所子弟校全部剥离,后勤服务全部社会化,缫丝加工能力由19.78万绪压缩到9.95万绪,自助缫比例由8.21%提高到28.55%,丝绸企业由户压缩到45户,职工人数由3,2万人削减至1,2万人。化解各种债务6,4亿元。全系统共培训下岗职工人,发放“两保”资金多万元,保证了1万多名下岗职工和多名离退休职工生活,经过培训实现再就业人。1年,丝绸产值达8.23亿元,同比增长27.65%,市属丝绸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税金万元,同比增长37%,首次实现盈利万元。同比减亏增盈万元,南充丝绸行业摆脱了长达7年亏损局面,标志着始于年的改革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六是恢复发展时期(2年-年)
2年,遵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南充市的实情,南充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对现行茧丝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的重大决定。2年4月,南充市茧丝绸公司所属7个县市区茧丝绸分公司整体下放管理,把茧丝绸行业管理职能分别划归新成立的南充市蚕业管理站和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南充市茧丝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为经营性企业,从事丝绸贸易。茧丝绸管理体制重大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不分,管理紊乱,调控乏力的弊端,有利于茧丝绸业做大做强,与开放世界接轨。目前,我市国有丝绸企业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丝绸企业异*突起。全市民营企业占90%以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5年4月2日,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中国绸都,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丝纺服装专题会议,提出了创新四大机制,打造中国绸都,构建“两基地,一中心”的奋斗目标(即:构建西部优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丝纺服装集散交易中心),成立了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快产业发展步伐。6年以来我市南部、仪陇、西充、嘉陵先后被列入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四个项目获得国家补助达多万元。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意见》的文件,启动了“蚕桑百万工程”。市、县共投资3亿元,打造全市5大优质蚕茧基地县和50个蚕桑基地乡,用3-5年,建设桑园面积万亩,产茧万担。目前已新发展桑园45万户,桑园面积达99万亩。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茧丝绸发展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推动了茧丝绸行业发展。全行业投入重点项目28个,投资12亿元,建设了嘉陵区域南充丝纺工业园和都京镇丝纺工业园,招商引资丝纺企业30余户,近五年来,全市丝绸行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达10.5亿元,新增无梭织机余台,全市拥有国家、省、市和企业技术服务中心8个,国家干茧、蚕桑、茧丝质等研发中心4个,高档丝绸标志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资格产品3个,国家地区标志产品保护9个。近年来,先后在深圳和南充光彩大市场建立了“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打造了“千年绸都第一坊”、中国丝绸文化公园,中国绸都南充丝绸博物馆。年,全市发种55.04万张,产茧.6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2.89亿元,产桑蚕丝吨,丝织品万米,服装万件,丝绸产量属四川省第一,服装产量属四川第二,丝织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72户规模以上丝纺服装销售收入亿元,利润8。6亿元,税金2.1亿元,出口2.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60%,产品出口个国家和地区。年8月,商务部和中国丝绸协会分别在南充召开了全国茧丝绸工作现场会和中国西部茧丝绸高峰论坛。年商务部命名南充丝绸及制品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示范基地。这是全国第一家丝绸类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目前,南充已基本形成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科教等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南充茧丝绸行业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茧丝产量出现萎缩,蚕茧单产低、质量差沒得到根本解决,蚕农比较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缺乏,制约蚕桑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能力不強,产品竟争能力较弱,劳动力结构失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技术进步,深化改革,是实现行业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