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浒墅关女蚕校不愧是中国蚕丝改革的发动机。
——费孝通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图
吴是穆
苏州被称为“丝绸之府”,与浒墅关的桑蚕业是离不开的。
“桑,为蚕之母乳;蚕,是丝织之源泉”,早在春秋时期,吴地群众就懂得栽桑饲蚕,因此浒墅关一带形成了“人家勤耕种,湖桑接远村”的繁荣景象。旧时,吴地一年四季的风俗中,有许多是与蚕桑有关的,诸如“蚕关门”、“看花蚕”等。而浒墅关的桑蚕业,也离不开浒墅关女子蚕桑学校、江苏省浒关蚕种场以及当地的实业家、教育家、蚕丝改革家们。
▲蚕种用纸
蚕种曾远供海外
“要改进养蚕业,首先要从改良蚕种入手”,郑辟疆曾说。年,浒墅关女子蚕桑学校为振兴中国蚕丝事业,在校长郑辟疆的引导下,进行了蚕种改良,一经推广,立马夺得高产。
▲江苏省浒关蚕种场分布图
据记载,浒墅关大大小小的蚕种场曾有20多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大有蚕种场。年左右,浒墅关蚕户总数余家,桑田余亩,多数蚕农在房前屋后种满了桑枝。每到暮春时节,走近桑树林,扑面而来都是桑葚果馥郁的气息。
▲蚕种场养蚕步骤之“消毒”图
吴是穆
年前后江苏省浒关蚕种场所产原种,除供应全省需求以外,还支援了全国其他省区,包括新疆、广东、广西、甘肃等15个省市,同时出口供应阿尔巴尼亚、越南、北朝鲜、阿富汗等国家。
▲蚕种场养蚕步骤之“采桑”图
吴是穆
桑蚕业的一段佳话
说到桑蚕业,蚕丝专家费达生是一定要提的,她不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姐姐,也是浒墅关女子蚕桑学校校长郑辟疆的妻子。
两人初识是在郑辟疆担任蚕校校长不久的时候,致力于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郑校长发现,在已有的两届毕业生中,女性就业者寥寥无几。而后来他发现了得意门生费达生,并极力推荐她赴日留学,掌握先进的制丝技艺。
▲费达生与郑辟疆铜像合影图
吴是穆
费达生回国后便留在女蚕校任教,成为了郑辟疆的同事。期间费达生还经常深入农户,身体力行地推广改良蚕种。抗战时期,战火纷飞,女蚕校不得不从浒墅关迁至上海租界。此时身在川南调研的费达生,发现了一种枝繁叶茂的桑树,于是写信建议郑校长把蚕校迁到四川。直到抗战胜利后,蚕校才重新迁回浒墅关。
年3月12日,年届七十的郑老,向在座的师生宣布将与费达生女士结为夫妻,并在蚕大的西陵堂举办了简朴又隆重的婚礼。两个人因“丝”结缘,矢志不渝为共同的事业不懈奋斗,在蚕桑业已然成为一段佳话。
重拾桑蚕记忆
浒墅关当年集中的是全国最为优秀的一批蚕丝科研学者和传人,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浒墅关的桑蚕丝织事业才得以改革与发展。
如今在蚕里招商中心,还展示着不少当年的老物件,这里原是大有蚕种场的蚕室,将展厅设置于此,也是对桑蚕文化的传承吧!浒关蚕种场原种分场名牌、用于称茧的戥秤、永新蚕种场员工的绢面结婚证……无不诉说着当年种种。
▲蚕种场公章
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理辟蚕桑。
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
阳山之阳,我校恢张,挤挤兮乐育一堂。
英才蔚起,成绩昭彰,振振兮名播四方。
蚕桑学校的校歌仿佛还响彻在运河上空。
参考文献
《浒墅关志》
《浒墅关文化遗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