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解放前,对于苏州人来说,最能傲视他人的,除了苏州的鱼米之外,就是苏州的蚕桑和丝绸了。苏州不仅有全国甚至全世界最漂亮的丝绸,还有最发达的蚕桑养殖业。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对此就做了另类描写,也许能说明一些情况。
说起苏州的蚕桑养殖业,就不能不说浒关蚕种场。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蚕桑巨无霸,如今,只留下了辉煌的背影。
民国七年,科技兴农的先声——蚕桑学专家郑辟疆任浒墅关女蚕校校长之职后,即开创纯蚕种代替农村中普遍饲育催青的余杭土种。郑先生引进先进技术,在千百年所养成的旧习惯势力中,推陈出新,对传统蚕丝业进行改革。因为采用了新蚕种好方法,蚕农的经济效益大为改观,中国的蚕桑及丝绸业终于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发展。
由于江南蚕桑和丝绸业的高速发展,农家对杂交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女蚕校及浒关镇上的零星几家蚕种场生产的杂交蚕种已供不应求。面对这一情况,郑辟疆和邵申培两位立志蚕业的专家取得共识,决定集资创办浒关蚕种场。经过努力,“假蚕校南河岸官荒地,建成大有蚕种场”,并推选邵申培为种场经理。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沪宁线开始建设时,蚕种场也破土动工了。其中,大有蚕种场在民国十五年()开办,这就是江苏省浒关蚕种场的前身。当年为丙寅年,又因浒地原名虎疁,故以“虎牌”为蚕种的注册商标。
随着蚕桑事业的发展,蚕种场也开始欣欣向荣地“遍地开花”。
蚕种场都建在河边,一来运输桑叶等利用水路颇为方便,二来清洗蚕匾等蚕具比较便利。依水而建的蚕种场给人生生不息、无限滋润的感觉。每次运桑船经过在水面留下无尽的波纹,一波一波地延伸直至归于沉静,就像蚕桑先辈郑辟疆与费达生绵延的爱情,单纯而坚定。
浒关蚕种场培养的蚕种,不仅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用户,还走出国门,供应给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国,在他国异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蚕种场的技术骨干除陆续调出支援外地单位的蚕桑生产外,甚至还远赴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指导开办蚕种场。
苏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桑树生长期较长。脑海里一望无际的桑树田是童年美味零食的起源地。桑葚还未发紫的时候,小伙伴们便已经钻进桑树田里采摘了,皮肤被毛毛虫刺痛过,衣服曾被果汁染上颜色,却还是一如既往地钟情于此,不知吃掉了多少桑葚儿,这是对蚕种场生动的彩色的回忆。如今同学聚会,每次的话题还都会扯上桑树田。
蚕种场一年可养三次蚕,春季一次,秋季分早秋和晚秋各一次。一个蚕期大约需要三个月左右。虽然养蚕只要二十多天,但是制种、清洗等工作都需要时日,不得掉以轻心。养蚕的时候,技术员和工人很少合眼,不仅每天要喂6到8次桑叶,还要给蚕室消毒、清洗蚕具,忙这忙那。当年,我每天都能听到蚕种场里传出的养蚕女爽朗的笑声。站在河对岸的我,即使听不清她们说些什么,也可以从她们利落的动作中感知到劳动的愉悦与充实。这是我对养蚕女工最深刻的印象,至今依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养蚕的日子对于孩子们是漫长的,因为蚕种场有防病消毒的制度,闲杂人等都不能靠近蚕室,蚕宝宝最怕有病菌侵扰。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进去捉迷藏了,以至于偷偷地溜进去时也要小心谨慎,生怕被看门人推阻在外,生怕被场里领导看到严厉地训斥一顿。我依稀还记得蚕室门上明显的标记:“洗手给桑,换鞋入室”,这是我开始识字后认得的最复杂的字眼,并且在第一次会读写后津津乐道地自言自语了很久。
最让我喜欢并难以忘怀的,是每个蚕种分场至少都有一幢别致的民国时期建造的“洋房”,以一、二、三、四分场的建筑规模比较大,样子也更加好看些。这些房子在解放前,一般楼上住人,都为企业主和他们聘请的技术人员,楼下办公,类似于现在的商住楼。据老人讲,当时这些房子是整个浒墅关镇最漂亮的建筑,甚至和苏州市区的洋房也有一拼。它见证了那时因蚕种远销全国各地后带来满地*金的繁华。而如今,拆迁的拆迁、闲置的闲置,或消失,或破败,观者甚伤。
上个星期,当我再一次回到浒墅关,走过这些儿时曾经的游乐场,不禁有落泪的感觉。我童年暗恋的蚕种场的洋房,现在,只能把幼年在其间穿行的模样在心中复述……
(谢谢龚敏帮我搜罗的照片)
扶扶儿
第一次,仅用于试试是否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