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0144.html本文选自由镇江博物馆和镇江市史志办编写的《听风听雨,吾爱吾庐——镇江名人故居擷珍》一书,讲诉镇江名人故居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给朋友。
走进镇江九如巷66号,“露兰风菊”石匾高耸天井之内,四字系清末状元陆润庠所题,镶嵌在白色大理石圆柱的牌坊之上,与青砖小瓦的平房融为一体,成为严惠宇晚年镇江故居的标志。
爱国实业家、收藏家严惠宇(.7.2–.9.23)镇江人,在镇江有三处故居,九如巷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处是怡和山庄及大康新村。
“露兰风菊”状元题
怡和山庄壹
严惠宇幼时家境贫寒,早年缀学入钱庄当学徒,勤奋努力,自学成才,终于在上海金融界赢得立足之地,又跻身实业,人称惠公(本文亦用此称谓)。
陶朱生涯,不忘家乡发展,投资蚕桑、教育、医疗等行业,造福桑梓。尽管此时他已在上海安家,为方便经营管理,年在镇江市区西北的怡和山建造居所,取名“怡(颐)和山庄”。
建筑为独栋西式平房,单层,宽屋高窗,绿树环抱,环境幽美,地处风车山附近,医院相去不远。
年抗日战争爆发,12月镇江沦陷,惠公大义凛然,拒绝与日伪当局合作,举家迁移上海租界避难。
怡和山庄毁于炮火,从此湮灭,只留下一张全景照片。在他的心目中,怡和山庄是永久的精神家园。
年他请挚友陈半丁刻印一方“颐和山翁”,年请汤定之、潘君诺合作画一幅立轴,汤画山间的松树为背景,潘画人物,是惠公俯身与一孩童对话,“松下问童子”,再现山庄的诗情画意。
怡和山庄的全景图
怡和山庄旧址变成了现在的狮子山
大康新村贰
镇江市区南侧博爱路边(现名健康路)女子职业中学创办人唐儒箴年建有箴庐,次年在其对面,大康新村拔地而起,西式楼房,三层,一式三栋,各有其主,分别为一号楼赵棣华、二号楼李轫哉、三号楼严惠宇。
年下半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房屋才最终完工,得以入住。三号楼位于最南端,房屋建筑面积.39平方米,14间,另有附属小楼一栋4间及汽车间一间,占地3亩6分5厘6毫。
主楼一楼阶前红枫两株,入门进客厅,柚木地板,中置长条柚木桌,北侧三人长沙发,东、南角各一单人沙发,没有客人时,孩子们常把沙发当蹦蹦床嬉戏。
厅西北角立浅*大理石罗马女神雕像,像边立柱顶端为球形灯雕,高及成人,十分雅致,后赠送金山博物館。据惠公三子严忠义京江中学同学杨奇璞年所见,客厅内悬挂书画立轴,其中一幅是*炎培书赠惠公的五言诗。
客厅东侧为歺厅和书房,另有茶水室和卫生间各一,可从东门进出。北面有锅炉房。旁边是一两层小楼,楼下为厨房,楼上帮工居住。
主楼二层楼内有四个卧室,主卧南连阳台。东北角小起居室內放缝纫机和针线桌,再有大小卫生间各一。
三层系阁楼,放衣箱等,也住人。花园较大,东边绿篱内有若干长条花台,供陈列盆景之用。东南角为汽车房。
南面桃林一片,西面修竹环绕,尽头深井一口。北侧菜园隔有内墙,入园门是菜地,并养猪。
从年至年,严氏家人居住。年至年期间,惠公本人每年都有较长时间住大康新村,并在此接待有关工商界人士等,忙于镇江的诸多实业及文教卫生等实体的恢复及创办,诸如四益农场、医院、京江中学、维生油厂、源太丰米厂、北固建筑公司等,十分忙碌。
年惠公原配夫人李惠英(.12.12-.12.25)六十寿庆(虚岁),亲属云集大康新村,合影有21人,可见一时之盛。严忠义年考取北京铁道学院,当时登报发榜,报纸直送大康新村。
年底,严家搬出大康新村,让房给镇江地委做招待所之用。李轫哉及去了台湾的赵棣华,两家之楼也同样处理。后来,这三栋楼房改由部队使用,人称“将*楼”。
严家从大康新村搬入租借的腰刀巷4号二楼西厢,直到年11月搬迁到九如巷,这期间惠公没来镇江住过。
大康新村旧居生活照
大康新村的居所保留完好
九如巷叁
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公在镇江购置房产,九如巷55号(“文革”之后改为66号)是其中之一,以长女严忠婉的名义置办。
推测此房始建于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当时的建造者不详,内有清代同治年间状元陆润痒(-)的题匾石刻。
房屋建筑面积.6平方米,砖木结构,南北两厢,北厢3间,南厢4间。两厢之间有门,可隔断。有铺石板的天井及水井一口。
惠公购买此房后,当时并未入住,北厢给夫人李惠英的胞妹潘李曼华居住,南厢则给四益农场保安队队长陆元培一家居住。
年11月,潘、陆两户搬出,全面装修后进住,户主李惠英,户籍成员其女严忠婉,外孙陆承平。
此外还有余芝兰,丈夫严东墅是惠公胞弟,去世早,有一女,患精神病寄养他处。余芝兰在“文革”初期病逝。
惠公本人平时与如夫人曹惠君住上海建国西路,每年回镇江至少一次,住九如巷55号南厢的西屋。回镇一般多在春天,清明前后,芦蒿苔、蚕豆上市,长江刀鱼、鲥鱼、鮰鱼满街叫卖,均是他喜爱的家乡美食。
此时回镇会见工商界故旧,经常高朋满座。远亲常再春在前进印刷厂工作,家住九如巷附近,几乎是每日必到的常客。惠公不在镇时,也经常上门,帮忙料理杂务。
年惠公七十寿辰(虚岁),夏初返镇,6月1日杨方益、忻礼祥、颜宗武、徐国森、陆佐元、陆汝纯、陆光国等在九如巷设宴预祝,陆小波亦出席,老友相聚,畅饮甚欢,这是他最后一次返乡。
年诊断患多囊肾,年“文革”爆发,贫病交困,年9月在沪凄然去世。
惠公晚年在镇江的活动,多涉及文物捐赠。某次参观金山文物馆,见展品不够丰富,与金山寺住持慈舟说,办好文物馆,不仅可以增加门票收入,解决经费困难,还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次日派人送去木化石一块及奇石四枚,分别名为“漏、透、皱、瘦”,四石后由金山寺移交镇江市博物馆。
年秋,镇江博物馆由金山迁至五十三坡(现名西津渡)新馆,陆九皋等去上海面见严惠宇,要求借几件高品质的字画给博物馆展览,惠公欣然应允,陆拿回十多件书画,包括顾鹤庆的“平川十六景图卷”,成为馆藏之宝。
年,惠公回镇江,参观博物馆陈列后说,这批给你们展览的东西不用还了,就留给博物馆吧。
年家人在镇纪念惠公百年诞辰,亲朋故旧云集九如巷,缅怀厚德懿范。镇江书协名誉主席李宗海书赠对联:“实业兴邦,教育救国,两大旗帜鲜明,公真不朽;致富多途,培才有道,同是功勋赫奕,我最怀思。”
李家本从年初起任惠公秘书,五十年之后来镇献画一幅并七律:“五十年前五十寿,丹青为贽立程门。
百龄又作百龄颂,桑海重移认旧痕。不苟一丝勤艺事,相期五亩老田园。及今归鹤寻乡梦,消领茶香数犊孙。”
甥婿及门人尤无曲画松“万古长青”,并作七绝:“年华三十谒师门,点画论书示国*。弹指匆匆甲子过,空余浅学愧留痕。”
惠公是我的外祖父,我自幼来镇江外祖母身边,小学、中学均在镇江就读,外祖母疼爱有加。
外祖父回镇时,接触颇多,受他的熏陶,对文物书画较有兴趣。每年夏天,我都要在九如巷翻晒字画、线装书等。
他在上海购买的字画,凡是京江画派的,都让我带到镇江保存。还有蒲作英的画,当时欣赏者少,他认为值得收藏,我亦感蒲画笔走龙蛇,痛快淋漓,回肠荡气。
在上海购买的有些画比较破旧,就送镇江装裱,两宜斋裱画师徐世洪手艺高,而且价格低于上海。
年我高中毕业前编印一本收录全班同学文章的文集,以资纪念,请老人家题写“诗文选辑”以及“庆祝本报创刊一周年”数字,都如愿以偿。
现在看来,两个题目虽然珍贵,当时如留下诗文墨宝就更好了。请他为最铁的高中同学安吉永书写折扇扇面,欣然命笔,安的扇面保存至今。
可是写给我的扇面,在“文革”中与蒲作英、京江画派的画一样,不知去向,深为痛惜。不仅仅书画熏陶,高中有一年我参加校外农村劳动,平时缺乏锻炼,回来疲惫不堪,浑身酸痛,就像被打了一顿。
外祖父听后不但不怜惜,反而说,好好好,这下子可知物力维艰了。
常再春之子常达时,长我三岁,年五一节在九如巷相识,刻图章成了我俩共同爱好,终成莫逆之交。
后来外祖父介绍我向刘伯年、陈半丁等学篆刻,终于入门。外祖父说,书法是刻印和画画的基础,不可不学,应该从写毛笔字入手,写大字。
从上海买来颜真卿的字帖,告知“临帖最好先读后写,然初步能看一笔写一笔,亦未尝不可,日久自然纯熟。”又说:“学写字腕力第一要紧,但是初学深恐不能懂矣。”五十多年后重温教诲,不禁有亡羊补牢之叹。
外祖父最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是东汉的隐士严光,他说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有副对联:“光武无寸土,子陵有钓台”。
光武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死后荡然无存。严光无一官半职,却名垂青史。以此表明不入仕途,委身实业的心迹。
外祖父智商及情商都极高,是性情中人,心口如一,嬉笑怒骂,溢于言表,不适从政,自知之明。
现在的九如巷66号外表朴实内有乾坤
严惠宇旧照
九如老人严忠婉肆
严忠婉(.11.10–.1.19)是严惠宇的长女,我的寄母,终身未婚,毕生从事蚕桑技术工作。既是事业的传承人,又是家族的顶梁柱,居住九如巷的时间最久,晚年自号九如老人。
严忠婉12岁时,遵父命进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学蚕桑,祖母及母亲都认为蚕桑太苦,孩子太小,不赞成。
可是父亲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强国之路,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发展了蚕桑。
严忠婉15岁女职毕业,在父亲的坚持下,离家去苏州,就读浒墅关女子蚕业学校。
女蚕校毕业,父亲要她在国内实践两年后再去日本留学,于是到镇江益民蚕种场当技术员,一年后又让她填补益民一场技术主任的空缺。尽管已准备赴日留学,但是不久抗战*兴,化为泡影。
年镇江沦陷,举家避乱到上海,就读在沪办学的南通学院农科,年毕业,留校任农艺系生物室管理员兼助教,兼任学院附设农业职业中学蚕桑课教师。
年抗日战争胜利,惠公用他任华东煤矿董事长每月吨煤价的津贴,重建镇江四益农场,包括在四摆渡的蚕种场。其间严忠婉代表农场,赴云南草坝蚕种场考察,帮助云南发展蚕种制造业。
年6月严惠宇将四益农场献给国家,严忠婉留镇江蚕种场继续从事技术工作,直至退休。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年12月起,当选为江苏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
年以总农艺师的职称退休,年应邀去江苏海安蚕种场指导工作,为职业生涯画上完满句号。
李惠英克勤俭持家,宽厚待人,数十年如一日。“文革”期间被抄家前后有5家进住,55号内一下住了6户。
此时女儿严忠婉在蚕种场被批斗,身陷囹圄,爱莫能助。李惠英小脚老太,年近八旬,与一老保姆独自面对,临危不乱,惊涛骇浪,无力招架,只好退居西屋,日后与所有邻居都和睦相处,深受尊敬。
年“文革”结束,年最终落实政策,九如巷恢复为一家,修缮房屋,北天井中砌了花坛,种上金银花,形成现在的景观。
年夏,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赖德教授夫妇访华,由我陪同造访九如巷,具有特色的街巷民居,給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革”后落实政策,严忠婉秉承母范,照顾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慷慨大度,妥善处理了遗产。
年春,她联名胞妹严忠媛、胞弟严忠慎,代表严氏家族,秉承父亲遗愿,将上海落实政策抄家发还的件书画无偿捐献给镇江博物馆,在此之前已捐献文物62件,古籍图书箱。
镇江日报做了专题报道,镇江市政府在年5月17日召开捐献大会,颁发奖金人民币一万元。严忠婉等随即将此款转赠镇江市第一中学为奖学金,实现促进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的父愿。
年6月,严忠婉张罗经费,约请编写人员,李家本协助,以江苏省及镇江市政协的名义,编写出版《严惠宇纪念文集》(江苏文史资料第74辑/镇江文史资料第27辑),纪念惠公诞辰周年,留存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年12月25日,饱经沧桑的李惠英老人九十九岁生日后12天在九如巷家中去世,子女俱在,伺立左右送别,包括从台湾归来的长子严忠谨。
年严忠婉将父母亲坟迁葬镇江栗子山公墓,尽了女儿最后的孝心。随后进老年大学,重温旧梦,学习年轻时打下基础的诗词、书法。
年,严忠婉再次修缮九如巷住房,定居终老。年八十虚岁,将亲友的祝寿礼金及计划的酒宴之资共一万五千元,委托市政协*选能副主席转交社会福利机构,奉献慈善事业,并申明不要媒体报道。
年,严忠婉九十岁(虚岁),印行《九如老人诗存》。年视力已严重衰退,手持放大镜,艰难地完成生平最后一篇约稿“怀念父亲严惠宇”,发表于次年出版的《镇江文史资料》第五十辑。
严忠婉蚕种场同事、表妹赵润之,自幼因病耳聋,亦终身未嫁,两人相伴,同住九如巷,情同亲姊妹。年10月,赵九十岁病逝,先她而去,“同室共居七十年,一朝分手意茫然。”严忠婉不胜伤感。
年11月24日在镇江国际饭店举行百岁寿庆,两个多月后在九如巷家中无疾而终,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百年人生落下帷幕。
回首严惠宇九如巷故居历历往事,有诗一首:露兰风菊状元题,阅尽繁华老宅低。仰问青天心底事,忽闻群鸟掠空啼
《镇江名人故居撷珍》收集了数十位镇江历史名人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资料,既有名人的生平事迹,也有故居的位置与住宅简介,时间上从春秋直到近代的名人都已涵盖,其中不仅包括了现存的故居建筑,也包括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故居记载,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书中还附有相应的照片,更可增加一些感性印象,这本书对于一般历史读者与文史研究者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镇江文旅集团市场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