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天快到了,给你讲一个棉花糖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40876.html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40876.html

虹星桥在长兴县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桥梁,一是因为它本身横跨于宽阔的泗安塘之上,是一座大型桥梁;二是因为历史古镇虹星桥镇因此桥而得名。此桥原系特殊形制的四孔石梁桥,年因泗安塘航道建设,改建成钢筋水泥拱桥。原先的部分古桥石材,被迁移到咫尺之隔、紧紧相邻的木桥港上重建,改建成一座两墩三孔呈东西走向的石梁桥,长22.7米,宽约3米,桥面并排铺就五块条石,高约3.6米,排柱石亦由5块花岗石并排竖立构成,与清代石梁桥的造桥工艺无二。此桥被命名为“红星桥”,与新建的“虹星桥”构成了“八字”形状,但此桥石梁的题额石刻仍保存着,楷书阳刻“虹星桥”“同治十一年”等字样,实际就是虹星桥的翻版。

虹星桥之得名,据《长兴地名志》记载,来历有二:一为古桥“形似卧蚕”,南北横伏于泗安塘上,蚕则“虫”“工”,称之为“虹”;二因这里饲养夏蚕出名且多,“虹”喻为“蚕”,“星”则为多的意思,故名。无论如何,都与蚕相关,正符合此地历来十里八乡传统盛产蚕桑的实际情况,寓意深远。虹星桥镇位于长泗平原的中心,周边的吕山乡、包桥乡都是水乡平原,河网交错,“吃饭靠种田、铜钿靠养蚕”,蚕桑业向来发达。

穿镇而过的泗安塘,自古就是江南的重要航道。南宋张耒有《四安道中》,牟巘五也有《四安道中所见》,而董嗣杲直接写到了《四安乘舟上安吉州》,这里的安吉州是指南宋后期的湖州城。这条四通八达的水路始于六朝,成型于唐宋,是从苏州到湖州再到泗安的水路,从泗安登陆再转陆路去往徽州和宣州等地,虹星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埠头。《永乐大典》记载:自宋历元,长兴新增十五座桥梁,其中林城桥、午山桥和虹星桥3座皆是跨泗安塘的桥梁,,虽然未明确具体年份,但已经足证虹星桥是我县较古老的石桥之一,也说明虹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但恰恰也因为地势重要,虹星桥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多次重建,既有繁盛年代的荣光,又见证了旧时岁月的沧桑与艰辛。仍是《永乐大典》的记载:“红星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废于兵,洪武六年重建”,红巾*、元朝*队、张士诚部和耿炳文部在元末的二十年间先后在长兴掀起了一场场战事,虹星桥亦未能逃脱厄运。明朝平定天下后不久,即开始重建交通要道上的桥梁,其中虹星桥于明洪武六年()再建。

由于虹星桥是水陆交通枢纽,又是蚕丝渔米集散地,虹星桥的集市日益繁盛,于乾隆年间成为长兴的重要市镇。清《长兴县志》称虹星桥镇“西引泗安,南控梅溪,藩卫县城,溯游郡治。嘉道之间,列肆联廛,颇称繁荣。”虹星桥其时哺坊甚多,所以还出了一种十分知名的特产——喜蛋,为春月佳肴,道光年间举人出身的吴庆奎曾经诗赞:“柳絮撩舱点点铺,虹星桥畔酒新沽。价廉喜蛋堪供醉,花暖鸡坊正出哺。”可惜好景不长,清咸丰十年()三月中旬,地方民团与太平*的一场大战在桥头发生,殉难者千余人的鲜血染红了泗安塘,桥梁虹星桥也再次在兵乱中损毁。战后的同治十一年(年),才由绅士施恩溥、里人*金榜再一次重建,为特殊形制的四孔石梁桥。

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结束后,长兴人口凋零、百废待兴。但虹星桥一带由于溪流环绕,土地肥沃,且无一农不精于种桑养蚕,却迎来了少有的发展机会,在晚清、民初之时一跃成为仅次于县城和泗安镇的县内第三大商镇。这是因为晚清朝廷被迫打开了国门,丝绸的销路却日益开阔起来,蚕桑之利数倍增长,长兴清末年间每年出口蚕丝获利以百万银圆计,虹星桥镇在光绪之后成为全县最早恢复市貌的集镇,完全有赖于蚕丝业的繁盛,其后虹星桥镇还因为本地培育的夏蚕蚕种是优良蚕种,更成为蚕种基地,可见当初以“虫”“工”命名桥梁的远见卓识。

虹星桥镇的繁盛,直到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才有衰落之势,加之日本蚕丝在国际市场上的冲击,20世纪30年代,包括虹星桥镇在内的农村经济凋敝。年11月日*入侵长兴,虹星桥镇老街上的房屋尽皆焚毁,遭到了致命的一击。战后,虹星桥镇街虽有恢复,但随着水陆交通运输的变化,泗安塘航运的重要性非昔日可比,镇街的水陆枢纽地位也不断下降,但正象虹星桥的

分享 转发
TOP
2#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24/4315789.html
年9月,空气依旧传递着夏季的温度,湖水中倒影金*的色彩,葡萄藤挂满了紫红的玛瑙,学童们背上书包,站在暑期的门楣外面同你微笑挥手告别。月中的一天,寄来一份蚕卵,那时的我还在南方出差,快递就让家人代收了。几天后听老妈说蚕卵孵化了,可老人家眼花,看不清孵化的蚕儿,就不断往蚕盒里投放碎桑叶。待到三天后的晚上我回到家,蚕盒底部的桑叶全部干掉,许多蚕儿早已呜呼,幸存者也奄奄一息,着实可怜。此刻我的心情就像那曲中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赶紧清理出几十条蚕儿,剩下的叶子没有扔,放上几片新叶子开始“钓蚕”……第二天一早,还真钓上来7条,乖乖!钓蚕

暂且称它们为“A茶斑”。约莫过了两三天,蚕儿们缓过来了,欢快地吃起了桑叶。树儿*,叶儿落,之后省略几万字的育蚕日记,A茶斑长大了,结茧了,并留下了蚕卵。

5龄A茶斑

A茶斑茧A茶斑产卵

后来,又给我寄来第二份蚕卵,他告诉我,这些茶斑有p50和野蚕的血统,我们称之为“B茶斑”。这次我没再出差,双11那天蚕卵孵化了,竟是%的孵化率。

谦虚的大佬

霜儿落,雪儿飘,此处再省略几万字的育蚕日记,B茶斑也长大了,结茧了。部分个体的茶斑纹有缺失,同时分化出些许普斑蚕。5龄B茶斑B茶斑茧(右侧)

大冬天的,B茶斑调皮了,红色的蚕卵是不是很好看呐?好看有啥用!他们不~滞~育!

不过还好,我有一丢丢滞育卵,种群得以延续。

B茶斑非滞育卵

A茶斑和B茶斑的饲养都还算成功,保留下来的蚕卵在下一年被我进行杂交和持续选育,依旧是有滞育的多化性品种,保存困难,难以越冬。

四季更迭,年复一年,此处再略几万字的选育日记,我在年繁殖了6~7代,在入冬后也有幸保留了少许滞育卵。讲到这里,老朋友会发现些许端倪——莫非可能也许大概这就是选育中的白茶斑??

是的,白茶斑在年开始崭露头角。为了保持白体色和黑斑纹的高对比度,我逐代去掉金*茧个体(*血个体),又因绿茧对体色没有太多影响,因此我又选育出淡绿茧个体(白血个体)。

年的白茶斑

年的白茶斑大约繁殖了5~6代,特别保存了黑色的茶斑纹个体,去掉浅色个体和渐变色个体。

我在多代选育过程中有个感触——白茶斑的斑纹受多个基因控制,一类是茶斑斑纹基因,另一类是黑色素基因,即控制茶斑斑纹浓淡的增变基因。白茶斑只要跟其他品种的蚕进行杂交,那么后代斑纹会出现明显改变。

年的白茶斑

年至今,经过总共13~15代的选育,现在的白茶斑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较亲本帅气了许多?

年的白茶斑

什么?你没看够?那再来几张图片好了:

白茶斑

白茶斑

白茶斑

白茶斑

白茶白体色,浓斑纹,吃的少,长的快,习性活泼,淡绿纺锤茧,愈发接近笔者的审美。然而持续的自交并非科学的保种方式,十几代下来,白茶斑体型更小,蚕茧更蓬松,出现不定型茧,甚至出现裸蛹,有必要对品种繁育进行一些改良。

年的白茶斑茧

白茶斑从获取至今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些年我很荣幸能将这美丽的品种与大家分享。

哦对了,还记得上文提到的那些“去除金*茧和浅色斑纹个体”吗?它们只是从白茶中“去掉”罢了,并未淘汰,我将它们改良成了另外一种蚕,没错,那就是——灰茶!延伸阅读:自选灰茶斑

灰茶斑茧

灰茶斑

带野茶斑是有滞育性的多化性品种,如果没有滞育卵,品种就难以越年。为了减少育种量,就必须提高蚕种的滞育性,年的带野茶斑第一代有1/3的个体产下了滞育卵,真乃一发入*!我多年的辛劳没有白费!

带野茶斑滞育卵

前阵子的灰茶斑非滞育卵有10个圈,数量极少,几近分享结束,错过的珍贵品种,就只能看看图片了。

年第一批精品白茶斑数量不多,预计蚕蛾将于5月前后羽化产卵,届时我又将与大家分享这款华丽的蚕种。屏幕前的各位,这次千万不要错过,快来预订吧~~

本次分享,在5月6日前有效~~

您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