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一条小小家蚕吐出的蚕丝,却牵动着大洋彼岸一位美国医生的心。一百年前,他的祖父漂洋过海来到广州,教授生物学,并研究起了他从未见过的昆虫——蚕,改良蚕种,提高丝质,改变了当时广东蚕桑业的面貌。他的父亲,总是讲起在广州度过的童年岁月,那里有美丽的小红楼和和充满生机的校园。如今也满头白发的他,远渡重洋,专程从美国维吉尼亚来到华南农业大学,寻访祖父和那银白蚕丝的故事。
当了国民政府官员的美籍教授
考活教授,左图为我校《百年图史》中的图录,右图为韦斯利先生旧藏。
“你看,这就是我的祖父。”韦斯利(W.WesleyHoward)先生打开电脑中保存的旧相片,照片中的考活教授(CharlesWalterHoward,又译“霍华德”)身穿马褂长袍,头戴瓜皮帽,脸上架着圆框眼镜,一副典型的民国时期中国读书人的样子。
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考活教授怀抱着对昆虫学的无限热爱,前往非洲研究昆虫。年,他回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年,位于广州的岭南大学成立农学部,引进一批美国教员,考活教授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考活教授的生物学实验课(右上方为考活教授)
“起初他只是教授植物学和动物学,后来对当地的蚕桑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将精力全部放到蚕学上了。”韦斯利说。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气候温暖湿润,自古至今都是中国蚕丝生产与出口的重要地区。明清以来,广东生丝及丝织品对外贸易日益频繁,蚕丝业盛极一时。但是20世纪初,广东地区蚕病流行发生,尤以家蚕微粒子病为最甚,蚕农亦墨守成规,以致于蚕丝减产,生丝质地日趋低劣,加之国内*阀混战,政局动荡,导致广东生丝在市场上的信誉严重受损,广东省生丝业对外贸易趋向衰落。
考活教授看到了这小小蚕儿背后所连结的国计民生,很快的,他将研究视野转移到蚕学研究上。年,他创办了蚕桑科,任系主任。
年出版的《华南丝业调查报告》
考活教授对广东蚕桑的一大贡献,就是撰写了《华南丝业调查报告》(ASurveyoftheIndustryofSouthChina)。原文由英文写成,岭南大学年出版。是考活教授带着助手和学生,在珠江三角洲蚕区实地走访两年的调查成果。书中系统而全面地记载了年-年广东蚕区种桑育蚕的技术、蚕农生计、制丝业、生丝贩卖、水结及长吐、丝织业、野蚕丝等材料,并提出发展和改良广东蚕丝业的意见,是南中国蚕丝业难得的科学文献。
书中珍贵的数据和图片
这本书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我校蚕桑系学生重要的学习文献。
杰出的蚕桑专家、我校退休蚕桑系教授*自然一直珍藏着《华南丝业调查报告》的中文选译本,“我解放前就读过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当时非常钦佩。后来再也没有人对当时蚕桑业做过如此细致系统的调研了。”*自然说。“考活教授也为广东蚕桑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他当时指导的学生,针对温汤浴种控制微粒子病写了一篇论文,为浴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今天的蚕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
考活教授对广东蚕桑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引进了巴斯德法,挽救了当时危及法国和意大利的蚕丝业。蚕微粒子病是一种蚕的传染性原虫病,病原通过蚕卵传染到下一代。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造了显微镜检验母蛾法,淘汰病蛾所产的卵,将无病的蚕卵发给蚕农饲养。考活引进巴斯徳法检验淘汰病卵,大大减少微粒子病的危害。他还提倡从现行蚕种中选育良种,当时有“仲凯种”、“岭南种”的称谓。蚕农饲养良种,可以获得丰收。“蚕儿健壮,熟蚕条条结茧,茧大且匀。蚕农都说‘未见过如此好蚕’”。考活教授的助考理李威士后来这样囘忆。
因在广东改良蚕种成效显著,年,广东省省长廖仲恺委托岭南农科大学设立“广东蚕丝改良局”时,就委任考活兼任局长。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蚕桑科由此也担负起全省蚕桑业改良的重担。
建设中的模范缫丝厂和冷藏室
年农科大桑丝实验室
年,美国蚕丝业协会捐建小型缫丝厂,场中还设有蚕种储存用的冷藏库,为蚕桑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推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年8月,蚕桑科扩建升格为蚕桑学院,与文理学院和农学院并立,考活教授任院长。
不幸的是,翌年3月1日,考活教授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遭遇车祸,意外去世。岭南大学举办了追悼会,他们失去了一名重要的成员。
美国当时的讣告这样评价考活教授:“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组织者,他拥有一种使小事物发展为某种大事物的能力。……新近的或者说他一生最杰出的科学成就,就是改良南中国蚕业及与之相关的研究。”
我校*委副书记、蚕桑系教授钟仰进评价道:“考活教授是广东蚕桑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为我校的蚕桑教育和地方蚕桑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次充满乡愁的旅行”
“这是我祖父一家在岭南大学时住过的地方”,韦斯利先生翻开相册。当时的岭南大学农学院,即坐落在如今的中山大学南校区里。
希伦高屋
我校《百年图史》中有这样一幅图录:“希伦高屋,又译歌德屋,年美国伦·歌德小姐捐建,岭南大学美籍教员蚕桑科主任考活、古尔和冯世安先后在此居住。”
图录中希伦高屋的门前,站着一对夫妇和三个孩子,俨然就是考活一家的身影。
“祖父有四个孩子,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我的父亲非常怀恋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他们兄弟姐妹四个,也曾经回来寻访过。”韦斯利说。
韦斯利父亲中国行的相册上用大写英文这样标注着:Anostalgicjourney(一次充满乡愁的旅行)。
韦斯利此行,是追寻着他祖父、父亲的足迹而来。
*自然教授向韦斯利先生介绍岭南大学农学院
沧海桑田,如今,岭南大学旧址成为了中山大学,希伦高屋坐落在东北区,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一百年前的模样。而原来岭南大学的蚕桑系,虽然几经变迁,也依然一脉不绝。
“我们的儿子也是个昆虫迷”
在蚕桑系副教授刘吉平的带领下,韦斯利先生和夫人参观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
这里有古老的温汤浴种设备,也有各种先进的蚕桑技术和蚕学成果。
“一百年前,你的祖父引进了显微镜检测的方法来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如今,我发明了可视化显微镜替代了光学显微镜。作为考活教授的第五代弟子,我还算没给他老人家丢脸。”刘吉平老师风趣地说。
如今的蚕学,已成为蚕业资源与生物技术专业。近年与农工民主*总支及企业三方共建创新实践班,培养新的接班人。*自然教授还倡导双语教学理念,力求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在技术创新上,培育新蚕品,向蚕农推广应用,提高产丝量和生丝品质。蚕病综合防治也收到良好成效,如微粒子检验已采用自动磨蛾机,改进抽样方法,保证发出无病蚕种给蚕农饲养。在继承了前辈经验的同时让这一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我校在微粒子病研究中居于全国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蚕桑资源利用、蚕基因组学及家蚕病毒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自然教授向韦斯利先生介绍道,他与瑞典Bomann教授及法国诺贝尔奖得主Hoffman合作研究提高蚕免疫力研究进展,工业化生产抗菌肽已在推广应用。目前还研究利用蚕细胞和蚕病毒作载体,培养新药物,与兽医学院合作研究抗菌肽抑制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在这里,韦斯利先生还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蚕茧,刘吉平老师解释道:“这是因为研究了转基因蚕,将各种功能蛋白的基因转移到蚕卵里,可丰富生丝的功能,并可生产出五颜六色的蚕丝来。”
韦斯利先生参观养蚕室
韦斯利夫妇饶有兴致地拿了一片蚕卵和几个蚕茧留作纪念:“今天我也是爷爷学校的学生了,谢谢你们!我为祖父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感到荣幸!”
夫人杰姬(JackieHoward)告诉我们,他们的儿子跟他的曾祖父一样,是个昆虫迷,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昆虫。“我们要把这些蚕茧拿给他。”她说。
一样的精神,共同的情怀,以不同的方式在延续。
参考资料:张晓辉、朱昌平《民国时期广东蚕丝改良局序论》、曾繁《岭南大学农科史考察(-)、倪根金主编《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图史(-)》
文字|谢韩新媒体中心冯依梅(特别感谢*自然教授、刘吉平副教授)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韦斯利先生提供、新媒体中心李铭阳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