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域石窟佛教艺术史学家常青教授授课内 [复制链接]

1#

19世纪初,西方人做考古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考古信息,这为研究早期南疆地区佛教艺术提供了资料。同时,他们也到了北疆,在库车、拜城、焉耆等地也发现了石窟。

南疆地区主要是寺院,寺院的文化内涵和面貌与北疆有相似性。从喀什往西,进阿富汗、巴基斯坦,在古代这里属于贵霜帝国,当时贵霜帝国的移民已经深入到了新疆的北部地区,向南到了于阗。

(哈什河对岸发现的拉瓦克寺院遗址)

在中国东汉魏晋时期,中国的佛教是从贵霜传过来的,他们经过新疆地区,到达洛阳。从新疆考古发现了很多文书和信件,使用的文字是佉卢文,佉卢文起源于犍陀罗,也叫犍陀罗语。其中保留了很多贵霜帝国的文化传统,这里就有犍陀罗佛像的发现。公元3世纪是印度的笈多王朝,他们派出使团前往中国,也会经过新疆地区,笈多王朝的艺术也对这里产生了影响。

西方学者斯坦因在中国第一次中亚探险(—年),在和田东北沙漠之中有一个“丹丹乌里克寺院遗址”,在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彩绘木板,其中10号寺院遗址的“蚕种传说绘板”,都是和于阗国传说有关的,说明佛教在传播时是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的。

(丹丹乌里克寺院遗址)

(蚕种传说绘板)

在东北哈什河对岸发现的拉瓦克寺院遗址,寺院基座壁上紧贴有塑像,从塑像衣饰可以看出是吸收了笈多式的影响。斯坦因第二次探险(—年),又发掘了古楼兰遗址、敦煌藏经洞。在若羌的米兰遗址发现了一处塔院建筑遗址,在米兰3号遗址还发现了有翼天使的壁画,这些护法神可以对应飞天,也就是天人。在佛教中擅长音乐和歌舞的,用西方天使像表现东方的佛教内容。

(拉瓦克寺院遗址)

(若羌米兰遗址)

(米兰3号遗址的“有翼天使”)

德国学者格伦威德尔和勒科克在拜城克孜尔石窟考古,发现克孜尔石窟保存了多个石窟,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时期的文化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特别是到了晚期,汉式的风格就进来了。早期石窟主体有两种洞窟形制,第一种是“中心柱窟”,中心柱窟一般分为主室、后室和中心柱三部分。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的前、左、右壁与顶部相接处,界以简单的叠涩出檐。券顶曲线较平缓,正壁开有一龛,龛里有坐佛像,前方有一个坛,两侧各开一个甬道,可以绕坛转圈礼拜,在券顶部刻有天象图,两侧是菱形格壁画,有一种山峦起伏的感觉,每一个菱形格了都有一个佛像。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

(克孜尔石窟第8窟主室券顶壁画)

另一种就是“大像窟”,分前室、后室,前室大像两侧有甬道,可以绕像一圈,前室表现题材是佛本生的故事,以及佛在世的故事,而后室则是表现佛涅槃的场景。

(大像窟线描图)

有一副《焚棺图》,图中人物都是用线描勾勒,在肌肤部位由深到浅的进行晕染,这种技法来自欧洲,后来被印度人继承了,到了新疆地区,与线描技法融合,这就是西域画法。以后梁朝的画家发现这种画法后,把它记载画史里。(《焚棺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

(克孜尔石窟第77窟头像)

佛教东渐,自中亚首及中国新疆地区,在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沿线,历史上佛教最盛地点是古龟兹,即今库车、拜城一带。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石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年5月26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