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香瓶窑窑山荐读丨桑蚕记忆 [复制链接]

1#

///

聚焦老街

书香瓶窑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作者简介:

楼科敏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

《蚕桑记忆》

楼科敏

瓶窑老街,开了个蚕桑文化馆。我每次走过,都会朝那里张望。因为这个地方以前叫“茧站”,是供销社专门收购茧子的场所。

茧站的房子是洋房,门面是一长排可拆卸的排门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从茧站往苕溪对面望去,能看到河滩边栽种着大片桑树。在我的印象中,当时老镇周围,从上窑街的官口桥到西溪街的橫叉弄后面的草荡、以及苕溪两边,都有大片的桑树林。

桑树是多年生落叶乔木,蚕只有吃桑叶才能吐出织造绸缎的丝。瓶窑栽种桑树最多的地方,是北湖草荡。小时候嘴馋,曾拎着一只篮头去北湖草荡采桑果,因遍地桑林,年少的我置身在绿色的桑林中,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后来,有个同学分配到北湖草荡的老虎墩蚕种场工作,这时我才知道,北湖草荡是蚕桑重地,因为“蚕种场”是专门繁育蚕种的。

为了重拾蚕桑记忆,我走进蚕桑文化馆。

说起蚕,其实是一条小小的虫子,千百年来,倾注了多少蚕农的汗水与情思。特别是蚕字的写法,因由“上天下虫”组成,蚕在古代被称为“天虫”;它吐出的蚕丝,不仅供人裹身,而且衍生出伟大的蚕业、形成博大精深的蚕桑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出产丝绸的国家。那么,是谁发明了种桑养蚕?传说是*帝之妻嫘祖。司马迁在《史记》写道,*帝元妃嫘祖,创造了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逐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遂兴教化。”嫘祖,被人民奉为先蚕圣母。

瓶窑境内的良渚古城被称为“中华第一城”,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丝织品残片和纺织工具,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先摷后织实物。

在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很注重栽桑养蚕。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桑、蚕、丝、绸的记事。在隋朝,规定农村凡18岁以上男丁,分田亩,其中80亩种粮,20亩种桑树,每亩田种桑树50株。在唐代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全国蚕桑重要产区,江南纺织品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五代,吴越王钱鏐“闭关而修蚕织”,疏浚河塘,用污泥、水草作为桑园肥料,鼓励发展蚕桑,创官办织造。在宋代,大量有关蚕桑技术的著作问世,如秦观的《蚕书》、陈敷的《农书》等。朝廷颁布法令,严惩破坏桑林者。元代诏颁《农桑辑要》,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在明代发展了一批优质的纺织品,最著名的是云锦和绒织品。在清朝,康熙为了发展蚕桑命焦秉贞画了23幅耕织图,并亲自为耕织图题词。除了在北京设内织染局外,还在江宁、苏州、杭州设织造局;并设江海、浙海、闽海、粤海四关,以粤海关为主要港口,出口大宗丝绸。光绪23年(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杭州开办蚕学馆,培养蚕丝人才,为发展中国近代丝绸业作出了贡献。

朝廷如此重视栽桑养蚕,那么栽桑养蚕的农家又是怎样?

采桑养蚕,是蚕桑生产中重要环节,需要较强的技术性。从蚕种的选购到蚕种催青,从蚕室、蚕具的添置到消毒防病,从小蚕、大蚕的饲养到上蔟营虫,有一个完整、细致、科学的养殖过程。从前在农家曾流传着“家有百株桑,不愁吃和穿”的谚语。宋代诗人范成大《缫丝行》:“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村妇缫丝的忙碌情景。轧蚕花,是杭嘉湖蚕乡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小歌舞,与古代蚕神信仰和袪蚕祟的驱赶巫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从海上与陆路向外传播丝绸品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陆上丝绸之路,是汉武帝(西汉)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既是中国蚕桑锦绣繁华的发展之路,又是输送丝绸、彺来贸易、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交流之路。

浙江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蚕丝业和丝织业发源地之一,也是蚕桑文化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杭嘉湖是江南蚕桑主要产地,而余杭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有关余杭贡赋的丝棉,据宋代《咸淳贡赋志》记载,“钱塘、余杭、仁和、临安、於潜、富阳等九个县中为最佳。”到了清代,余杭丝棉更是饮誉海外。民国时期,在杭州举办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余杭清水丝棉荣获特等奖。

瓶窑作为余杭区的一大古镇,从良渚文化时期便盛产蚕桑。境内的长命、北湖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北湖草荡自古以来就有来自河南等地的拓荒者,在此开荒种桑、以种桑养蚕为生计。俗称北湖草荡的“十八个墩”,就是种桑养蚕的大门户。清末民初,在北湖草荡有名有姓的就有57个土墩,住有多人,大片的土地开垦出来种桑树,大户人家养蚕,多数人家以种桑卖叶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战乱破坏的蚕桑生产逐年恢复,种桑养蚕的人又慢慢多起来。

茧站的作用,主要是收购当地生产队来出售的蚕茧。

瓶窑茧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曾经繁华30多年的蚕桑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物证。年,杭县合作联合社与茧业指导所联合成立收茧办公室,由于年收购量逐年增加,茧站从长命搬到瓶窑外窑街这个地方。瓶窑茧站,曾是全县19个茧站之一。

年,随着国家对蚕桑生产奖励办法出台,瓶窑附近的农村,除了在北湖草荡开荒种桑,还有长命的水河桥、烂泥湾、柏树庙、高泥塘,以及北湖的上窑、*山、圣堂、张堰这些大队,在北湖草荡开垦荒地余亩,全部种上桑树。经改进养蚕技术,向“千斤桑叶百斤蚕”的高产记录冲刺。在年,像瓶窑的张堰大队当时养蚕,各生产队单产均超90多斤,其中第8小队试养的4条蚕种,每张取得95.5斤高产纪录。年至年,当地蚕茧产量翻番……

茧站是国家收购蚕茧的部门。当一条条细小的蚕宝宝,吃着桑叶变成了蚕茧,丰收的农民从乡下挑着茧担来茧站出售,那种热闹的情形,成了当时老镇的一道特殊风景。可是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城镇工业化兴起,当地农村大片大片的桑树不见了。因没人养蚕,曾经繁华的茧站被迫关门。

一带一路,是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一条新丝绸之路。年,当地政府对瓶窑老街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茧站建筑的主体及周围环境进行整体修复和提升.开设蚕桑文化馆,是对中国蚕桑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也成了瓶窑的重要文化遗产。

●瓶窑老街收获中央、省、市、区众多媒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