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岷山蚕丛始称王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http://pf.39.net/xwdt/190927/7497572.html

引言

历史的回观,如离开自然环境的思考,认识便是浮于表面;自然环境的探究,如偏离人的角度,研究就会寂于意义。人文和自然从来都不是分割的独立体,我们愿意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从地域出发,找寻历史中那一段段精彩,因为这些精彩如今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展开地图,各种故事浮于眼前,不能太乱,得找个地方开始,就从这里吧!中国的西南——蜀!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是一段描述上古时期十只太阳所浴所栖的文字,记载于《山海经.海外东经》。作为从小听着“后羿射日”等上古神话长大的一代,很难想象现实世界里,这棵一日栖上,九日栖下的神树真的存在。该树高3.9米,青铜铸造,树枝分三层,每层3枝树枝,其上各立一鸟,树顶残缺,若修复完整,应是一鸟在上,九鸟在下,工艺十分精美,现藏于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神树

站在博物馆中央,仰望这三千多年前的青铜神树,古蜀大地上的神话传说一件件脑海回荡。

蜀,北有秦岭,南有云贵高原,东及长江三峡,西至横断山脉,李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尓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连唐时文豪也感慨,古蜀险塞,开国何茫然!险塞古蜀应是荒蛮落后之地,三千多年前怎会有文明出现!古蜀五王的故事就这样作为神话传说,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三星堆的历史大门打开,一段神奇的巫国文明才展示于世人面前。长1.42米的*金权杖,覆于青铜头像上的*金面罩,具有神巫特征的青铜祭器,无一不提醒着人们,这块大地上曾有着异于中原文明的辉煌灿烂。

三星堆*金权杖

西亚大流士一世手持权杖

埃及法老权杖

发掘于三星堆一号坑,刻有精美饰纹的*金权杖,对应时期为距今三千多年的夏代至西周早期,据古文记载当时的夏、商、周三代王朝均以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之后的朝代又多以玺作为象征,而用杖作为王权和神权象征的多见于西亚的古巴比伦文明、地中海边的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

三星堆、金沙*金面具

公元前16世纪迈锡尼王族面具与公元前14世纪埃及面具

除*金权杖外,三星堆覆于青铜头像上的*金面罩,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金面具,都异于相邻的中原文明,*金面具在全世界少见,除三星堆和金沙有见外,仅限于少有的古文明中心,比如地中海边的迈锡尼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夏、商青铜器

三星堆青铜器

作为文明代表的青铜器,商、周的青铜器多为代表生活的鼎和尊,比如司母大方鼎和四羊方尊,而三星堆的青铜器非常特别,具有明显的神巫特征。

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蜀文明,就像地中海中充满神话故事的克里特岛,《荷马史诗奥德赛》流传了千年,最终通过考古发掘,米诺斯迷宫重现人间。洁净双手把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各个传奇即将精彩上演,接下来让我们以时间为轴,以地理空间为背景,从古蜀第一王朝蚕丛王朝说起。

在距今多年以前,那时候全球的气候都比较潮湿、温暖,因此低矮的平原地区往往多沼泽湿地,并不利于生活,古蜀的蚕丛部落同当时的许多部落一样,选择居住于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带,据《史记》记载他们生活的山叫蜀山,今天被称为岷山,岷山北接甘肃,南连四川,清澈的岷江水奔腾山间,举目望去河谷间植被丰茂,野兽繁多,蚕从氏就在这绿水青山世世代代生活了很多年。

岷山、岷江及成都平原

从他们的生活方式来看,这个氏族就很不一般,他们“居石屋,葬石棺”,地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稳固的石屋技术延续了千年,迄今为止岷江上游茂县地区的羌族百姓依然沿用石头叠垒的方式建造整个山寨,石棺葬的方式更是影响深远,在不同年代很多山地地区都有大量的石棺葬被发现。

茂县石屋羌寨

岷江石棺

除此外,他们还掌握有那个时代最顶级的一项生产技术----缫丝养蚕,这项技术具体是如何掌握,古籍里的确没有记载,但人们更愿意把他们与中原祖先联系在一起,相传蚕丛氏是颛顼的远亲后代,颛顼则是*帝和嫘祖的后代,嫘祖就是古籍里记载发明养蚕织丝的那个伟大女性,当然不管这项本领是如何得来,总之蚕丛部落通过织衣交换在部落间十分受欢迎,这个善于学习、研究、交流的氏族渐渐的与周围的氐羌族融合变得更加强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全球气候逐渐干冷,高山地区的气候变化更是明显,相反沿岷江而下不远处的成都平原,沼泽、湿地的规模开始逐渐缩小,变得适宜人生存,各个部落纷纷考虑离开大山,搬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这时候聪明的蚕丛部落也不例外,翻山涉水最终迁徙到今天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勤劳、勇敢、智慧的蚕丛人很快在此建立新的家园,采桑、养蚕、织丝、打猎、捕鱼、种地,物质生活的富足,人口增加的很快,交换、沟通,当然应该还有战争,一个部落很快突出于周围部族,一个伟大的王朝开始在广袤的成都平原站立起来,这就是古蜀第一代王朝——蚕丛王朝。

虚线为中国5K年来气温曲线图

提到蚕丛王朝不得不提蚕丛王的长相,相传蚕丛王和他的族人长相十分特别,被形容为“纵目”,“纵目”是什么样呢?眼睛是竖着长的?二郎神一样额头有竖眼?古今猜测不计其数,直至后来巨型的蚕丛面具出现,面具上的纵目突出眼眶16厘米,耳朵也形状奇特,是神是外星人是夸张想象?太多迷惑让人浮想联翩。

《史记》蚕丛

蚕丛王面具

不过最后这神一样的部落还是被其他部落取代,据《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蚕丛部落后来应该是被柏濩(灌)部落取代,不过关于柏濩(灌)部落的资料太少,人们根本无法得知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了什么,是柏濩(灌)氏太过强大,还是蚕丛氏衰落,都是一个谜,不过我们能确认一点,王朝的建立与更替绝不是偶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陶器、木棍、木材是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部落氏族的地位确立,不仅要看物质生产力,还要看战争的能力,畜、渔、猎、种植、建筑制造以及养蚕织丝绝技傍身的蚕丛氏族,无疑拥有绝对的经济实力,加之长期在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带畜猎生产、争夺,从全民素质来看也是当之无愧的战斗民族,能在成都平原称霸联盟也非意料之外,至于其后为何被柏濩氏族取代,很大的可能依然是跟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化有关。

从峡谷深山到成都平原,自然环境的改变牵动着历史的巨轮一路向前,对应夏代时期的古蜀,成都平原上的文明一点点开始灿烂,同各个古文明一样,一切从河流沿岸的农耕生产开始,请看下篇膏腴之地成都平原

书写文明是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不断的去考证许多细节,梳理史实过程,关于古蜀部分,考证起来更是艰难,因为这段历史是近现代才被证实,古籍也少有记载,相应的我们的文出的也较慢,还请海涵!如果您喜欢,下面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