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我们最熟悉的昆虫之一,很多朋友童年都养过。但是我发现大家对蚕蛾的了解就少了很多,这篇小短文来凑数。
某一天,杨蛙蛙突然在科学学具袋里发现了一小包蚕卵,并且已经孵化了四只!于是我又开始了第N次的养蚕过程。这期间蚕宝宝的个体差异明显。有一只吃得非常好,个头大,结茧早。但是它出生时脑子里没有带结茧的图纸,在这个阶段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它不断重复搭设脚手架的过程,直到耗尽体内所有的丝,并且在化蛹之后就停止发育了。
其他三只顺利结茧。一般情况下,不管按照什么顺序结茧,自然界的蛾子总是雄性先羽化,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雌性的茧,守株待兔。
两只雄性蚕蛾间隔一天先后出来。当只有一只蚕蛾的时候,判断性别并不容易。因为在见到雌蛾之前会认为雄蛾的肚子也是胖胖的。并且它们俩的触角尺寸也差别不大。略微有点区别的,雄性的触角倾向于前伸,雌性则多收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羽状触角”,它是判断蝴蝶和蛾子的重要标准之一。鳞翅目总共四种触角类型,其中羽状和丝状属于蛾,棒状和钩状属于蝶。羽状触角有更纤细的二级分枝,用于捕获空气中微不足道的外激素分子。
又过了两天,雌蛾羽化,它有一个真正硕大的腹部。在静止了几个小时后,它排出体内的废物,做好交尾的准备。它频繁地伸出位于腹部末端的*色腺体,开始向空气中释放外激素。偶尔它会振翅向后扇风,让它们扩散地快一些。
蚕蛾类的外激素是效率极高的化合物,有些种类仅需要几个分子就可以让雄性触角上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于是它会逆风飞行,根据外激素形成的云雾区的浓度变化来确定自己的寻找方向,直到接近到可以用视觉发现雌性。
我给两只雄蛾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把它们放在距离雌蛾半米的同一起跑线上。兄弟两个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向着外激素飘来的方向“扑”过去。
经过五千多年的驯化,家蚕已经完全丧失了野外生存的能力。而对照三十多年前我的饲养经验,我觉得21世纪家蚕的智商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雄蛾振动它们形同摆设的翅膀,抖动触角笨拙前进。刚出发,它忽然想到一条妙计:如果自己的尾部朝前的话,在冲刺的时候不就能抢得半个身位的先机了嘛!于是它转身开始倒着走,旋即发现这样很难确定方向,便再次回身,再次转身……两只雄蛾像醉汉一样一边旋转一边靠近雌蛾,其中一只偏离了30度以上,越来越远了。成功的那一只则完全是靠运气。不过一旦它碰到雌蛾的身体,便很快正确连接了。
另一只最终回到正确方向的雄蛾发起了疯狂的追求,但是它不能像某些强壮的雄性马陆那样把正在交尾的一对配偶强行分开,这只雄蛾没有任何机会啦。它能做的最泄愤的事情,就是用爪子抓破了情敌脸上的几束鳞片。
交尾经历了12个小时。然后雌蛾把雄蛾赶走,开始产卵。此时的雄蛾依依不舍,还在振动翅膀纠缠不休,我于是将其隔离了。
蚕蛾产卵瓣上的感觉毛可以探测环境。它碰到一个坚固的表面,便在上面产卵。如果分辨出这个表面属于一枚已经产下的卵,它就移动一点距离。它每隔两三秒产一粒,产卵过程只需要半秒钟。有时它会休息一阵子,再一口气产下几十颗。随着库存的减少,它的腹部逐渐塌陷,像一只空口袋。
一开始,雌蛾通过简单的旋转身体快速产卵,并拼出一个圆环。这个环太满的时候它会换一个圆心继续,有时候会拼出来太极的图案。但这些只存在于中间过程。当它把肚子里超过三百粒的卵全都放出来,图案就没有什么规律了。并且腹部两侧回缩,变成雄蛾那样紧致的小肚子,两种性别更难区分啦。
此时的雌蛾像钟面上的表针,用身体摆出了6时15分46秒。
本文转自自公号:法布尔的扇子
关于我们
浙江科普游子是中国著名自然教育品牌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在浙江的唯一全权机构。科普游子由出自中科院系统的5位学者创办;与全国多个自然保护区和自然教育基地成为合作伙伴,致力于带领都市人走进自然开展植物、鸟类、走兽、昆虫、地质、天文等领域的科学考察,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年8月11日至今在全国各地已经成功举办多期各种类型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科普游子正致力成为中国最专业的自然科普活动平台。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