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程2:探究蚕的一生
关于蚕,我们并不陌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生产绢丝织物的国家,起源是从*帝时期开始的,已经有多年历史了。古代关于蚕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
蚕桑文化更是中国文明的起点,蚕桑丝织是中华名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蚕桑文化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科学的生命课程:探究蚕的一生,跟着学生一起学习养蚕知识,体验养蚕的乐趣,感受蚕文化的魅力。
频点击欣赏精彩视频01养蚕第一天,从蚕卵开始
课程的第一天,学生们收到了老师给他们的蚕卵。接下来的一周内他们将见证一条条生命从他们手中诞生,收到蚕卵的学生们很是兴奋,小心翼翼的用纸巾包好带回了家。
02一周后,蚕宝宝出生了
一周以后,蚕宝宝都陆陆续续的孵化出来了,当孩子们看到看到自己亲手孵化的生命,一个个兴奋不已。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孵化出蚕卵,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开始简单的介绍蚕孵化的条件,以及介绍养蚕的一些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03一个月,我的蚕宝宝长大了
随着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它们的食量也是一天天的增多,一个小小的盒子已经不能满足蚕宝宝的生存需求,这时候孩子们需要把蚕宝宝转移到大一点的盒子内,每天都要给蚕宝宝更换桑叶以及清理蚕盒。
课堂上,一方面开始给学生介绍中国养蚕的历史以及蚕桑文化。另一方面在蚕每一次蜕皮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蚕脱皮的过程,并让学生思考蚕为什么要蜕皮。这时候学生开始记录蚕的生长过程以及了解蚕的结构还有生理特征。
课后,蚕宝宝成了孩子们每天的话题(比比谁蚕宝宝最大,谁的蚕宝宝吃的最多,谁谁的蚕宝宝生病了......)
04N天以后,老师我的蚕吐丝了
经过孩子们几周悉心照料,学生的蚕宝宝们终于迎来了蚕(ren)生中最大的一次蜕变。这时候的蚕宝宝已经长到了五岁,蜕了四次皮。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它们将停止进食,身体也逐渐的变透明,它们会找一个僻静的角落开始闭(tu)关(si)。
“哈哈,老师我的蚕吐出来了金色的丝”一个孩子拿着他的茧兴奋的跟我说。吐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特别是看到蚕宝宝一圈圈的将自己包裹起来的时候,他们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蚕要将作茧自缚呢?这时候学生就开始学习蚕的贡献,学习蚕的精神以及蚕文化。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对蚕一生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赞扬。
05看,我的蚕蛾出世了
过了大约7-10天后,蛹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雌蛾约在4-5个小时内,产下约个卵,然后慢慢死去。经历两个月辛苦的付出,蚕经历了蚕卵、幼虫、蛹和蚕蛾四个时期,孩子们见证了蚕宝宝的一生。
06我的春蚕报
最后学生们通过制作春蚕报,回顾蚕的一生,赞扬蚕的精神。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桑蚕的基本知识,也学习理解了中国文化艺术文学的重要基础。
“养蚕”课程是一项既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教育活动。它使每个三年级的孩子都品尝、体味到了探索、创新的快乐,感受到了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欣慰。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新奇,积极主动投入其中。
在孩子们养蚕的两个月里,他们见证了蚕成长变化的全过程,了解养蚕的科学知识,激发创造探究的浓厚兴趣,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卓越实验学校是卓越置业集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非营利体制创新型学校。占地面积为96.64亩,建筑面积约.38㎡,总投资人民币约3亿元。全校小班制教学,每班不超25人,全年级开设国际课程班,使用加拿大课程体系,无缝对接国外高中。低学段(一至三年级)采用HomeroomTeacher基于“专注力”的学科融合课程,教师全程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中高学段(四至九年级)采用基于“选择”的全员走班课程,自主选择老师授课,组成个性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