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山有ldquo信宜村rdquo [复制链接]

1#

日前,记者在三角镇采访时发现,在该镇的结民村,有一个村中村,即村中有一个多户逾千茂名人的“信宜新村”。他们虽乡音不同,但新老村民却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着这里,谱写着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新故乡新风貌——建成全民治安管理小区示范点

沿着三角镇的“结民村”牌坊进入,首先进入视线的是那门面富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市场以及林立的商场、士多店、电单车修理部……

在街的另一边,一排排居民楼,整齐划一:几乎都建为四层高,一楼是商铺,二、三楼为出租屋,第四层才是主人一家居住所用。

街道整洁,一辆辆小车停在门前。街道入口处,醒目地钉着街道牌:信宜一街、信宜二街、信宜三街、信宜四街。四条街道均用“信宜”两字命名,初来之人一般都不明所以,但若听闻这些“街坊”相互打招呼那一口浓浓的信宜话,便会恍然明了:原来他们大都是信宜人,故而皆用“信宜”命名。

结民村中的信宜新村。记者文波摄

“这一片总计达多户的人家组成的新村,就被称作‘信谊新村’或‘信宜小区’。”结民村*支部副书记陈钢贤介绍。现今,这个信宜新村的居民已经逾千人,他们家家户户都建有房子和铺位出租。村中的年轻人,也基本就近选择在三角的企业上班。

“一下班,就可以回家了,这样的幸福是很多远离家的人所没有的,所以我们也就成为企业中最为稳定的、最受老板欢迎的那部分员工。”信宜新村70多岁欧桂华的孙子正好下班回来,下了小轿车这样对记者说。小欧开心地告诉记者,在中山虽然也是打份工,但是在家门口,就安下心来,可以一心一意干好工作了,因此生活也比还在信宜老家的许多同龄人好多了。

开朗的欧桂华老伯已满头白发,说起在结民村置地建房,举家从信宜来到这里时,仍然是一脸自豪:“我是信宜池洞镇*坡村的,在年时,在这里购地建房子,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欧桂华介绍,刚建好的新村脏乱差非常严重,于是成立了信宜同乡会,在结民村的统一领导下,一起整治村容村貌。

信宜村的*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在老*员的带动下,村民成立了全民治安管理小组,小组委员每晚带头巡逻,发现有情况就用喇叭叫,全民动员,慢慢这个小区治安好转,并带动了周边的治安也明显好转,现在已经建成全民治安管理小区示范点、中山市“安全文明小区”,吸引了咸阳、东莞等地领导前来参观学习。

在信宜二街的一栋四层房子前,挂有“三角镇信宜新村”“中山市三角镇信宜小区”等牌子。这里就是结民村租借给信宜新村办公用的场所。一周前刚当选为第四届信宜同乡会会长的张龙生正好在这,他告诉记者,这个同乡会不仅发挥了互济互助的作用,还成为了结民村管好村规民约的重要助力,促进了外乡人与当地人的尽快融合。

“去年,我们信宜新村还成立了‘青年联谊会’,把这里的青年团结起来,认可这第二故乡,投身第二故乡的建设。”张龙生介绍,信宜新村的村民不仅以勤劳的双手为三角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收入也大大提高,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整洁、互助成风、出租规范成为了村中的新气象。

■新活力新增长——知识型新人辈出不同风俗多元发展

“信宜新村的人,与我们结民村原村民相处融洽,他们相互发展、相互提高,为当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陈岗贤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三角镇高速发展之时,为了带动村中的经济,村里规划了这片土地,并以市场推动小区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这个各方面都十分完善的“信宜新村”。

“我们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感情,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年,在三角这里开着拖拉机进行填土开发的人中,80%以上都是我们信宜人,最多的时候,有20多台拖拉机同时上场,因此,我们从那时就开始在这里置地聚居了,现在已经发展到户,超过人。这户除了几户高州人,其他都是信宜人,约有四分之一人已经将户口迁到中山,剩下的户口还在老家信宜。”张龙生介绍。

“早些年,结民村委还想方设法为我们户籍在外的子女,安排就近读书,确实没有办法安排的,就在附近的私立学校就读。”欧桂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新村中考上北京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的就有数十人之多,他们中还出现了博士生。

“这些学生,由于家在这,又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因此毕业后都回到中山工作,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欧桂华介绍。中山市信宜商会副会长、中山市广交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土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信宜村中经营了一间电器元件厂,产品供给“格力”“美的”等知名大企业。在村中建厂,不但给当地带来税收,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三角人的企业中有信宜新村人,新村人的企业中有三角本地人,他们相处融合,于是这个群体不断扩大,就有了人气和活力,就有了更多人在结民村兴办学校、建市场、商场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了结民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民村*支部书记陈国祥介绍,现今村中每到重大节日,粤西的风俗与三角的风俗逐一登场,精彩纷呈,村民们相互学习借鉴,又一起欢庆,使村中文化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十分让人欣慰。

深圳石岩有条信宜村,这条信宜村是有故事的!

70年代,深圳石岩镇当地的工业急需松香的原材料,于是,从当时松香最为出名的产地信宜县怀乡镇调了一批生产队到当时的宝安县石岩湖附近,种植松香树,从事割松香,生产松香等等。

近90年代,那里已经不再生产松香了,可那批生产队的人还是留在那,定居于此,于是乎称为信宜村!

小编是根据年版的某期的《信宜新闻》某版(好像是深圳有一个信宜村)回忆而写,从网上找不到那期的报道。如有不妥,敬请指出,谢谢!

信宜村古遗址

信宜新村

信宜老村(并入石岩新村)

石岩街道前书记——何奕飞

以上纯属巧合。

有人告诉小编,

石岩新村是信宜一村,

福景新村是信宜二村……

因为那大部份都是信宜人!

有客信宜来,探秘海南琼中“信宜村”!


  几十年前,他们举家从家乡广东省信宜县南迁至海南,在琼中、白沙等地驻扎下来,成为当地的新移民。那时,他们面对的是大片长满杂草的荒地,没有住的地方,甚至连喝水都成问题。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几乎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成为周边地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并不断谋求新的发展。


  客家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这些几十年前从信宜陆陆续续迁移至此定居的客家人,在异乡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古时的犹太人将经典抄写于羊皮卷上,由此羊皮卷便象征着这个民族成功的秘诀。而在“信宜村”,勤俭、敢于创新、自强自立则是这群“东方犹太人”的致富“羊皮卷”。


  海口台网讯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最初他们人生地不熟,连耕地的牛都得先找当地人借用,40年过后,他们却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标杆。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那样坚韧,那样自强,在异乡的一片荒地上,开垦出令人羡慕的生活。 

 


  当地人将这群人居住的村子称为“信宜村”。在这里,“信宜村”是富足的代名词。

1月8日,琼中黎母山镇老村,在自家小洋楼前,张贯中(右)开着自家的小货车出门前与母亲和儿子告别。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张杰摄


  他们是几十年前陆续从当时的广东省信宜县迁移来的客家人。这群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客家人到海南后,散居在各个村庄。


  前天上午8时30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起了毛毛细雨。此时,和平镇林田村委会新民村的一户人家里热闹非凡。


  庭院里支起了帐篷,十几张圆桌一溜排开,人们正在里面吃着丰盛的宴席,用客家话聊着家常。这家周姓人家的小儿子结婚,人们聚集在此庆祝周家的喜事。


  在这个全部是客家人的村庄里,婚宴依然沿袭客家人的传统。

1月8日,琼中和平镇新民村一户周姓人家的小儿子结婚,乡亲们前来帮忙。


  “快进来吃饭呀!今天是喜事的最后一天了,吃完早饭就收场啦!”周家80多岁的老奶奶弓着背忙里忙外,看到有客人来到门口都会高兴地热情相邀。小孙子结婚,周奶奶比谁都开心。

年,由于家乡建水库,大队的农田被征用了,周奶奶随丈夫和村里的乡亲一起从当时的信宜举家搬迁来到了之前闻所未闻的琼中,在一座山上驻扎下来,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座大山里开创了新的生活。


  “以前这里遍地杂草。没有路也没有田。都是我们自己开出来的。”虽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但周奶奶依然只会讲客家话。


  站在位于山上的这户人家庭前放眼眺望,大片被修整得整整齐齐的梯田里,种着很多桑树。村里那些小洋楼的彩色瓷砖透过绿树的枝桠间望上去煞是好看。


  新民村是琼中典型的“信宜村”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广东信宜县当地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加之修建水库导致很多农民失去了田地。而当时海南这片沃土正等待开发。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大批的广东信宜人举家南迁,来到海南定居。琼中就在这个时候迎来了大批的信宜移民。他们在琼中的各个村落驻扎下来,当地人把这些移民村称为“信宜村”。


  琼中76岁的退休干部谢晋颀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在他的印象中,琼中最早的一批信宜移民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来的,当时在营根镇的一个村定居。“这些信宜客家人文化素质比当地人高,还有很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很勤奋,也很节俭,日子总是过得比当地村民的好。”


  在海南客家学研究学者古小彬看来,客家人和犹太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迁徙的群体;无论迁徙到哪里,都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民风,很少被同化;十分注重文化教育,文化素质比较高。


  “客家人吃苦耐劳,有上进心,自强自立。他们还十分低调、本分、厚道。”对客家人,古小彬评价甚高,“他们很敬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能吃苦


  “要过好日子就得艰苦奋斗”


  1月8日下午3时,琼中黎母山镇新村村委会老村,在村口一栋拥有宽阔庭院的两层半小洋楼里,传来孩子的阵阵笑声。

66岁的张勇生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抽着水烟,和邻居张灼英聊天。他91岁的老父亲坐在大厅里,安静地看着报纸。一只黑色母狗带着3只胖嘟嘟的小狗趴在院子里享受着冬日暖洋洋的阳光。他那两岁半的孙子正骑着三轮车满院子转,玩得不亦乐乎。

41年前,时年25岁的张勇生还是当时信宜县茶山人民公社泊垌大队的一名普通村民。年,由于大队修建水库,征用了这个大队的农田。要生存下去,移民成为当时失地村民们的唯一选择。


  由于协调能力强,年轻的张勇生便代表村民们联系移民落户事宜。拿着县政府开出的移民介绍信,张勇生来到海南,跑了琼海、保亭、白沙和琼中等地。经过半年的协调联系,张勇生在琼中的腰子人民公社为村里的多名乡亲们找到了落户的地方。


  然而,新生活的开始对这些信宜人来说无比艰难。他们的面前,是一片到处都是山蚂蟥的荒地。“女人们都哭着要回去,我只能劝她们,既来之则安之,回也回不去了。就在这里好好干吧。”虽然年轻,但当时的张勇生已经成了这批移民的主心骨。


  “当初他就是骗我来的,对我说海南有多好多好。”张勇生的老伴*颜萍在一旁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责怪着丈夫,“那时候住的是茅草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也下大雨,拖鞋都漂起来了。”


  知道回不去了,这些信宜女人只能收起眼泪,跟男人们一起当起了“开荒牛”。


  信宜人带来的生产方式,在当地人看在眼里很是奇怪:当地人的牲畜都是随处放养,而他们却要圈起来养,还要将牛粪猪粪收集起来,施到田里。由于勤于管理,与当地人那些长满杂草的稻田相比,信宜人的水稻产量要高出很多。


  “我们收第一造水稻的时候遇到了旱情,但一亩田还是能收多斤。而当地人一亩田最多只能收三四百斤。”张勇生说,为此,当地农业局还专门到村里开了现场会,发动当地人向他们学习。

年,松涛人民公社从腰子人民公社中分离出来。当时的领导找到张勇生谈话,希望他们能够到松涛人民公社来,带动当地村民的生产。


  张勇生第一次到老村查看时,松涛人民公社*委书记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指向远处的一片水田对他说:“你看,那就是老村田了。”从此,老村这个名字就沿用至今。


  为了支持县里的工作,张勇生又再次给自己的老乡们做起了工作。最后,7户43人再次搬家,移到了松涛人民公社新村大队的老村。


  这意味着,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移民们又要重新开始。


  到了老村,饮水成了首先要克服的难题。男人们用锄头挖出一口直径80厘米的浅水井,等着地表水一点点地渗透出来。


  “那时候全村人只能全天候轮流接水用。”张勇生回忆说,开荒除草、开路、开垦菜地……从大队借来两头牛后,年,在老村定居的信宜人便开始了生产,并一下子成了松涛人民公社的样板村。


  老村的信宜人并不满足于填饱肚子。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开始种植木薯,晒干了卖给农场当饲料。“当时四五分钱一斤,都是一毛钱一毛钱攒起来的。存够了钱,我们就盖瓦房。”64岁的张灼英和张勇生是同一批移民。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村是这一带第一个村民都住上瓦房的村子。

年,在当时政府的推动下,老村村民又率先种起了橡胶。“那时候挖平台、挖洞、育苗、种树都是自己来。不懂技术,我们就跟技术员学。”张勇生说,那一年,全村已经种上了近千棵橡胶树。


  靠着种植橡胶,老村人成为那一带最先富起来的村民,瓦房也纷纷变成了小洋楼。尝到甜头的老村人从邻村租来土地将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全村27户人家一共拥有亩橡胶。“行情好的时候每年能收七八万元,差一点就只有5万元左右。”张勇生说,村里的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比周边村子的人均五六千元高出不少。


  张勇生的子女早已长大成人,并且都有不错的收入。按理说张勇生完全可以在家里享清福了,但他还是每天都去打理橡胶林。


  “苦是肯定的了。来到这里,就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过上好日子,没有其他办法。”张勇生吸了一口水烟,缓缓地从嘴里吐出烟雾。回忆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他面容平静,波澜不惊,就如说着别人的故事一般。


  敢创新


  “只要觉得好就会试一试”


  当张勇生一家正在悠闲享受午后阳光的时候,距离老村60公里的营根镇新丰村的一栋两层新房前,十几名男女正在一间用塑料棚临时搭建的简易厨房里忙碌着。他们在为这新房主人第二天的乔迁喜宴做准备。在附近工地打短工的邱荣也特地停了几天工,来给邻居帮忙。

35岁的邱荣是新丰村的“移二代”。他的父辈在年从广东信宜迁移至此。


  从小,邱荣就被老一辈教导“要勤劳,要节俭,对好日子要珍惜”。“听老人们讲,他们刚来的时候这里都是一片荒地,只能盖茅草房住。最先还得靠当地人帮忙,后来慢慢有了点钱才买了牛来耕田。”


  善于耕作勤于管理的信宜人在新丰村慢慢扎稳了根,也是附近一带最先过上好日子的一群人。邱荣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家里住上瓦房时,邻村的本地小伙伴家里依然住着茅草房。

年,16岁的邱荣到广东打工,10年过后才返回家乡,娶妻成家。靠打工期间赚的钱,他们家也成为村子里第一个盖起两层楼房的人家。


  由于土地有限,新丰村人只能发展各种副业,来弥补资源的不足。对于很多新经济作物,不少村的村民因为担心种不好而不敢种,但新丰村的信宜人却总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除了种植橡胶,回到新丰村的邱荣和村里人一样,尝试过很多副业———种灵芝、种桑养蚕、养蜜蜂。他说:“县里面推广什么经济作物,我们都响应。只要觉得好,我们都会试一试。”去年,听说种糯米香茶效益不错,而且易于管理,邱荣也在自家的20亩橡胶林里间种了糯米香茶。“收益还不错,去年中旬种下的,到现在已经收入0多元了。”


  如今,有了多余的钱,新丰村的村民们也开始投资置业。他们在县城里买了小区商品房或者商铺,让钱生钱。


  “我种了4亩水田,足够一家人吃的了。我还养了3亩多桑树养蚕,每年能赚两三千元,种的橡胶每年也能收10万元左右,再加上我在农闲的时候还到附近的工地打打零工,一天能有元工钱。县城里的商铺每个月也能收到0多元的租金。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年有十几万元收入。”邱荣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日子还算过得去吧。”这个话语不多的男子腼腆地笑着。


  临近傍晚,新楼房的主人邱进招呼着帮忙的邻居们吃晚饭。一家5口人第二天就要搬入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奔五”的老邱脸上布满了喜悦。除了种有10多亩橡胶、养了20多亩的鱼,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老邱就用存下来的钱买了辆大卡车,搞起了运输。“一年收入十万八万元总还是有的吧,不然也拿不出40多万元来盖楼呀!”老邱笑着说。


  当被问到致富秘诀时,这个直爽的汉子哈哈笑道:“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勤劳。只要勤劳,生活总不会差!”


  不等靠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从距离琼中县城30多公里的和平镇墟到新民村,人们得绕上3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这座位于半山腰的村子。这条还算平顺的山路,是22年前新民村的村民们自己动手开出来的。


  “我们小时候走的山路非常陡峭,没有多少车敢进我们村里拉东西,因为很多大货车都在那条路上翻了。”36岁的张东安是从新民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现在是县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年,他的爷爷带领着7个乡亲率先从信宜来到新民村,盖好茅草房后,其他村民才陆续搬迁至此。


  山路太过陡峭,阻碍了村子的发展,年,新民村的村民们决定自己动手开辟出一条新的山路来,3公里山路的开凿工作按任务分配到各家各户。当时已经在县里中学读书的张东安每次回家,首先做的就是放下书包拿起锄头和大人们一起开路。


  从最初的自己动手开荒、在陡峭的山上辟出梯田,到后来的上世纪80年代自己烧砖造瓦盖瓦房、自己建发电站发电,再到后来的修建山路,新民村的信宜人一直信奉“自立自强”的生存之道。


  最让新民村人自豪的,是在周边村庄还点着煤油灯的时候,他们已经自建了发电站,供全村人用电。在电网还没入村的年代,到了晚上,这一带唯有新民村晚上灯火通明。


  “哪能什么事都等政府来做?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前天中午,坐在自家楼房的大客厅里,40多岁的张远戈捧着茶杯憨厚地笑着说。


  张远戈16岁就出门打工,20多岁回到村里,从信宜老家娶来了媳妇。“我们这一辈大都是回信宜老家娶媳妇的。”张远戈说,曾经,当地人没几个姑娘愿意嫁进“信宜村”,“当地人看到我们老一辈干活那样拼命,都怕把姑娘嫁过来要受苦”。


  张远戈回忆,小时候父母开垦荒地,总是从早忙到晚,午饭都得让爷爷奶奶煮好了送到地里吃。这些干活不要命的客家人让当地人感到很“可怕”。


  继承了父母吃苦耐劳的习惯,如今的张远戈同样在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拼搏。除了种橡胶和槟榔,他还种桑养蚕,是县里面最早从事种桑养蚕的一批人之一。农忙的时候,他和妻子每天凌晨2时就起床割胶,一直忙到早上6时才回家,吃过早饭后,又去采桑叶喂蚕、收胶忙到中午。吃过午饭后,还得继续喂蚕。


  依靠种橡胶、槟榔和种桑养蚕,张远戈一家每年都能收入五六万元。去年,他盖起了两层楼的小洋房,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楼房。


  离张远戈家稍远一些的山脚处,26岁的张木水正忙着给多只野山鸡喂食。


  空气里弥漫着鸡粪的臭味,穿着拖鞋的张木水仔细地撒着饲料,黑色的外套上布满了饲料屑。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的头发上沾满了细细的水珠。

8年,畜牧专业毕业的张木水在一家养鸡场工作了几年后回到村子,自己申请了2万元的小额贷款,买进了多只七彩野山鸡种苗,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事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张木水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有了一笔积蓄,并和几户村民一起成立了琼中盈联麻花山鸡专业合作社,租下一块槟榔地建了一个简易的养鸡场,将野山鸡的数量扩大到了多只。


  “野山鸡口感嫩,而且很香,很多酒店和餐馆都会来订。”张木水的野山鸡远销全省各地,根本不愁卖。


  对于老一辈们的创业经历,张木水这位年轻的“移三代”并没有太多感受。但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却让他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兢兢业业。虽然家就在山上不远处,但张木水还是在养鸡场边上的平房里住了下来,没什么事几乎不回家。“这么多鸡,得有人看着才行。”


  张木水有着自己的远大目标。“养鸡资金周转还是很快的。我想不断扩大规模,开一家自己的养殖公司。”这个瘦小的年轻人皮肤黝黑,不善言表,说起自己的理想时语气平淡却让人感到一种力量。


  记者手记


  致富秘诀就两个字:观念


  地还是那些地,树还是那些树,但不同的人去耕作,收获的果实却大不相同。在走访琼中“信宜村”的过程中,这些客家人经营生活的出色能力,让人佩服,也让人深受启发。


  “信宜村”的崛起告诉我们,要脱贫致富,最重要的还是观念。观念影响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素质。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由于人的观念不同,生产生活的方式就不同,所收获的也截然不同。


  开荒辟田、勤于管理、勇于尝试、自立自强,采访中,记者总能深刻地感受到“信宜村”人身上那种坚韧、向上的力量。


  他们的老一辈人经历了漂泊和创业的艰辛。家乡没了田地,便带上全部家当来到陌生的土地;找到了新的土地,却要开始漫长而艰辛的开拓。


  他们哭过,却从未逃避过,更从未放弃过。他们的新一代虽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老一辈的观念依然深深埋藏于新一代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基因,他们依然在努力寻求更好的生活。

在“信宜村”人看来,生活总可以更好,无论身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只要想干、肯干,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信宜村”村民们向人们证实了这一点:在最贫困的荒地上,他们也能种出幸福的生活之花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