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养蚕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养蚕

文|实在

近日,在城市的农贸市场溜达,看到有卖小蚕的摊位。问及情况,说是城市里有些学校科学课让小学生动手养蚕、并观察蚕的生长过程,所以经常有城市的孩子带领家长寻找买小蚕。因此,郊区一些农民养些小蚕连同摘的桑叶放到市场上卖,以满足城市小朋友养蚕的好奇心,也为自己增加一些收入。

其实让现在的孩子探究科学,发现生物的奥秘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活动。孩子养蚕重新审视了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蚕的一生极为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它的要求极为简单——桑叶足矣。然而,当它付出的时候,毫无怨言、倾其所有,彰显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让孩子从活动中明白生命的可贵,体验生命应有的价值。

我养蚕经历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那时候生产队“以粮为刚”,农民整天在土地上劳动,每年仅能解决温饱,年终分红少之又少。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地处丘陵山区的我们公社在公路边专门建起了蚕桑场,在厂子对面河滩地栽有多亩桑树,各村推荐20多名姑娘由一名厂长负责专门从事养蚕工作。那时候我刚好上中学,往返学校每天要经过蚕桑场,看到姑娘们背着大背篼摘桑叶,叽叽喳喳,总觉得养蚕比参加生产劳动轻松。我们生产队也栽桑养蚕,生产队建起了简易的养蚕室,购买竹制蚕盘,添置一些设备,每年春天由母亲和另外一位妇女养春蚕,把蚕茧卖给抽丝厂。有一天,我利用闲暇时间跟随母亲到蚕室观察蚕的生长,听母亲讲蚕的生长过程,才略知养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工作。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我们那儿养蚕一般都是从外地买回蚕种,前期小蚕用人工比较少,但是技术要求严格,工作人员要像呵护婴儿那样细心,稍不留神,小蚕中毒就会全盘皆输。到了“四眠”起来后,蚕猛吃猛长,一天一个样,但是消毒非常严格,喂蚕也不敢马虎,等到蚕结茧后才能松一口气。蚕是一个非常讲究的动物,特别要注意防药物中毒。就是桑叶要干净,蚕室周围不能有有毒气体、异味;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一旦苍蝇叮了蚕体,蚕成的茧内有蛆就成为破茧;养蚕前要堵塞鼠洞,防止老鼠偷吃蚕;每一次蚕眠、喂蚕都要用生石灰消毒;蚕室、蚕具也要干净、卫生,用石灰水消毒等等。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后,公社的蚕桑场解散了,农民仍以种地为生,家庭的收入只能靠养殖业。不管是养鸡、养猪、养羊、还是养牛,公社都给农民精神上的支持,继续鼓励农民进行养蚕。因为养蚕周期短,来钱快。我们公社成立了桑果站为农民联系提供蚕种,专门培养了一部分技术专业人员到农户家中对于养殖桑蚕来进行指导,希望这些农民能找到合适的养殖方法,确保养蚕户不走弯路,能够收入颇丰。当时,宝鸡县的丝绸厂每年夏、秋都来家乡设点收购蚕茧,家庭劳动力充足的农民一年至少要养三次蚕,价钱好时一张蚕茧可收入几百元。一时间家乡农村养蚕的农户很多,到了初夏,漫山遍野都有采摘野生桑叶的人群,特别是春蚕最繁忙的时候和夏收撞在一起,劳力少的人家夜以继日的劳作,白天收割小麦,晚上还要摘蚕茧,再苦再累当第一笔蚕茧收入拿到手,人们的脸上也会露出收获的喜悦。

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又爱养蚕,在生产队解散时,曾被公社表彰为养蚕能手。她总是嘱咐我们:“猪要喂一年,养蚕茧一个多月就卖钱。”所以每年我们家都养春蚕,春蚕茧质量高、有重量,收入好。但我总认为养蚕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喜欢这种不停蠕动的虫子,看着这些不停在蠕动的虫子成群的聚集在一起,那画面真的是非常令人厌恶。一是家里没有专门养蚕室,一张蚕种在一龄、二龄时看起来黑压压的蠕动小虫用几个蚕盘就行啦,也占不了多大地方,可是到了四龄以后,一间房子的炕上、地面搭起的架子上蚕盘里都是白色爬动的蚕;二是蚕到了四龄后,食量大增,每天要很多桑叶,虽然自家种有一亩桑园,但叶子远远不够这么多蚕吃,还需到野外寻找野生桑树摘叶子;三是蚕“上山”的时候,正是夏收开始,还要给蚕准备吐丝的“房子”。没有设备,只好砍些柏树枝来凑活,还要把吐丝的蚕捉来放在柏树枝上。蚕到了吐丝时间,全身发亮,乱爬,有时候一两天内要把成千上万只蚕捉到准备好的“房子”累的人没有吃饭的机会。如果蚕要“上山”,偏遇连阴雨,砍不来柏树枝,急得人团团转,所以我也就不乐意参与家中养蚕活动。但是,母亲带领弟妹们每年要养三次蚕,靠养蚕的收入给我们提供上学的费用,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顽强的劳作,也改变了我对家中养蚕的看法。

九十年代以后,各种产业的兴起,当地群众陆续放弃了养蚕。我在外乡工作,母亲继续养蚕只能靠她和弟妹们完成。夏收开始,正是春蚕大量需要桑叶的时刻,我利用休息时间在外地爬树摘桑叶,然后骑上破旧的加重自行车下午带回家救急;有时候利用星期天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以外的乡村采摘野桑叶。那些野生的桑树都是乔木,有些树高大、爬上去摘叶子不容易,就需要砍下枝条,下树后摘下叶子装在蛇皮袋里运回家。全家人忙碌几天,喂到蚕准备“上山”时,我又头顶烈日砍回一捆捆柏树枝,母亲把这些柏树枝铺在炕上、地面,捉来吐丝的蚕让“上山”。由于家中是八十年代的土房子,还要防止老鼠前来咬蚕茧,晚上常常要起来几次赶老鼠,等到忙完养蚕,又紧接加入三夏大忙,虽说很是辛苦,但都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勤劳致富奔波。

二年春季,我家拆除土房,建起了四间砖房,看着粉刷一新的房子,雪白的墙壁,我不让母亲在砖房里养蚕,母亲总是念念叨叨。到了年秋天,母亲偷偷养了四分之一张蚕,看到数量不多,我们也就无人帮忙,由她自己去养。那年秋天温度低,蚕到了四龄,母亲就用煤球炉帮助加温,年已花甲的母亲只顾喂蚕,有时候晚上就坐在“蚕室”休息一下。有一天晚上,母亲起来给蚕喂桑叶,天明后,住在隔壁的父亲发现母亲过去一夜没有回来,就过来叫门,无人应答,父亲踹开门进去一看,发现母亲斜躺在炕边,不省人事,屋子煤火很旺,他连忙叫来我的妻子,一块把母亲抬到门外,妻子哭着打电话,我连忙租车回家一看,母亲绝对是煤气中毒,气得我摔掉煤球炉,用车把昏迷的母医院救治。在医院里经过医生的检查,输液,母亲才慢慢的苏醒了。苏醒后的母亲还惦记着她养的蚕,不知道她是因给蚕增加温度,在医院里来。医院里进行吸氧治疗,家里她养的蚕由父亲代劳。那一次有惊无险母亲住院花费近千元,而养的蚕茧才卖了不到一百元,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再也不养蚕了。

近几年,农民追求经济增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淡化了农村养殖业,以前的养蚕产业在我们村已不复存在了。农村孩子也不曾见到养蚕的场面,学生只能在书本上了解一下养蚕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家长让学生通过养蚕知道蚕的一生,何尝不是件好事?

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帝的妻子嫘祖。我们小时候,农民养蚕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变贫穷面貌;现在的城市孩子养蚕是为了探究蚕的生长过程。养蚕的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也不在于养了多少,成活了多少,结茧了多少,而在于这个活动背后的意义。要知道孩子们亲自和蚕宝宝们一起相处至少有一个月,他们不仅增加了对昆虫的了解,愿意亲近动物、亲近自然,而且,身上的责任油然而生,内心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细腻。

养蚕总有它的乐趣。养蚕之乐,不在于蚕,其质在于“养”,其乐则在于收获与希望。我想,现在衣食无忧的孩子们养蚕绝不是为了增加收入,有了这段“养蚕”亲身经历,孩子一定会对生命、对生活有了与先前不一样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任何事情充满着信心和期待,最终能够感受到那份属于自己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总而言之,养蚕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