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景留人须尽醉 [复制链接]

1#

南回不归**天越高人越小**南回不归**天越高人越小

毛泽东既是个*治家,也是位诗人。他曾经对"初明四杰"高启推崇有加,尤喜其《咏梅九首》中的第一首:“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年11月6日,毛泽东用草书写下了此诗,并在抬头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同时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又号槎轩,元朝至元二年(年)出生于苏州齐门鸣珂里的一个富家。祖父高本凝,父亲高一元。他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少未从名师,全靠自力学习,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为人孤高耿介,志向远大,尤精历史,嗜好诗歌。十六岁时,出为淮南行省参知*事饶介的幕僚,广与巨儒硕卿往来,后来终成为"吴中四杰"、"明初诗文三大家"。

高启到了十八岁尚未成婚,虽说与甫里(今甪直)名士、青丘巨室周仲达的女儿有过婚约,可就是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提婚。至正十三年(年)的一天,周仲达生病了,一直受其器重的高启前去探望。名士生病,前来探望的多是些志趣相投的人,结果让探病也成为了一场聚会。其间,周仲达拿出一幅《芦雁图》,让他的好友们题诗,也借以考察一下高启。未等这幅画全部摊开,高启则已走笔题好了一首诗。周仲达读完,就知其诗中的真实意思了,便笑着说:“若欲偶之意急矣。”于是,就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得时言或违,人皆以为是。失时言合道,求全反致毁。毁誉何足凭,穷达亦偶尔。前程殊渺茫,且来醉罗绮。(周诏《饮酒和陶》)

心系慈闱里,名题乙榜前。治装初北上,奉檄又南旋。得禄家无累,横经席可专。此行应暂屈,拔擢在他年。(吴宽《送周希正教谕赴嘉祥》)

萱亲在鲁子居吴,甘旨难承旦晚娱。彩侍夜常形梦寐,人生八十过须臾。霜归短发浑垂白,花映慈颜不改朱。春酒一杯遥致祝,肯谇千里涉崎岖。(文徵明《为周母祝寿诗》)

作宰良人殁海邦,崎岖历过厉冰霜。持身自信能恒德,教子咸推以义方。老柏岁寒存晚节,孤梅雪后有余香,荣膺禄养安仁寿,宜与南山并久长。(唐寅《为周母祝寿诗》)

对此,明万历二十二年(年)举人、南京刑部主事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有记:高季迪年十八未娶,妇翁周仲达有疾,季迪往唁之。周出《芦雁图》命题,季迪走笔赋曰:“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仲达笑曰:“是子求室也。”即择吉以女妻焉。

至正十八年(年),高启辞去饶介幕僚的职务,携家归依岳父周仲达,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他混迹于耕夫钓叟之间,或酣畅歌咏,或静处一室,日事著作,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并自号青丘子,还作有《青丘子歌》。其中有"不闻龙虎苦战斗"句,则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恶。周仲达的孙子周立曾在《重编缶鸣集序》中称:这一时期,姑父高启“挈家累侍吾先祖仲达父隐居吴淞江上,闭户读书,混迹于耕夫钓叟之间”。至正二十二年(年),二十七岁的他始迁居娄江沙湖东,设帐教书。

甫里名士、青丘巨室周仲达,家富藏书。儿子周谊,诸生,高启曾写有《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诗,云:“朋友凋零江海空,弟兄离隔关山迥。”孙子周立,字公礼,号拙逸,生卒年不详。亦工诗,作有“江枫叶落红消树,野水冰生白满田”句,清雅可诵。所作《行经华阴》,尤其脍炙人口;并与蒋圭等交称为“吴淞六老”。他还重新编辑了高启的《缶鸣集》,南直隶巡抚周忱亦曾向其索求高启的《凫藻集》。

招提独傍少城隈,门外江山翠作堆。千顷波光涵梵宇,半林斜影接蓬莱。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好景留人须尽醉,百年能得几回来。(周泰《治平寺》)

忆奉纶音趋赴朝,曾烦远送过枫桥。云山方恨成睽阻,雪夜俄来件寂寥。吴苑疏钟沉晚树,楚江归雁逐寒潮。情亲海内如君少,敢惜离*为一销。(高启《送内兄周谊还江上》)

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斜。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鲙堪夸。(高启《甫里即事四首》其一)

唼唼绿头鸭斗,翻翻红尾鱼跳。沙宽水狭江稳,柳短莎长路遥。人争渡处斜日,月欲圆时大潮。我比天随似否,扁舟醉卧吹箫。(高启《甫里即事四首》其二)

这一时期的甫里还有一周姓家族,亦流芳后世。周诏,字希正,号默庵,自号坦率道人,明正统七年(年)出生。他“少随父泰令海外乐会”。成化十六年(年),考中举人,授山东嘉祥儒学教谕。“奉其母养于官,而颜其堂曰“贞寿”。”成化二十二年(年),编纂了《嘉祥县志》。同年,其母楼嬿八十寿诞。其弟周训将要为母八秩寿庆题诗祝颂的设想,告诉了吴中士林。士人们率相题咏,共有唐璥、沈周、杜启、吴一鹏、吴传、陈谟、陈沃、夏永、吴宽、钱腴、谢缙、尉淳、唐寅、濮裕、文徵明、楼翰等十六家作题,合为《贞寿堂诗文卷》。

周诏的好友、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则在《贞寿堂诗序》中云:“周君希正之为嘉祥学谕也,奉其母楼孺人养于官,而颜其堂曰贞寿。以其先君子讷轩先生尹琼之乐会,而亡时希正与其季希善俱在孩提,岁丁未饥荒,又有寇盗,孺人以孱弱之躯,岭海万里,历险蹈艰,卒能以先生之骨与遗孤俱归。孀居矢节,门户萧然,蚕绩弗倦,手自授书以教二子。既而希正举于乡,以乙榜授今官,孺人春秋八十矣。”随后,年轻的唐寅亦因敬仰周母“孀居矢节”、教子成名之懿行,绘制了其传世画迹中最早的作品《贞寿堂图卷》,并被弘治六年(年)进士、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赞为:“山石树枝如篆籀,人物衣褶如铁线,少诣若是,岂非天授?”

弘治元年(年),周诏考绩入京,擢兴王府纪善。“时,典则未备,乃本祖训为书数千言以献。”正德十六年(年),他又扈嘉靖之驾入京师,并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每进讲经史,嘉靖皇帝皆为竦听,称先生而不名。“大礼议兴,诸臣不能将顺,屡有诤论,上为赫怒,多见斥辱。”不久,以老病请辞,嘉靖不允,又迁太常卿。同年,周诏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礼部右侍郎。弘治九年(年)进士、南京刑部尚书顾璘为之作《长洲周公诏传》。平生则著有《归吴集》、《达意集》、《和陶集》。

江上渔郎晚祭,津头估客朝过。钟边山近水近,篷底风多雨多。饥蟹衔沙落簖,黠禽映竹窥罗。丫头两桨休去,为唱吴侬棹歌。(高启《甫里即事四首》其三)

横网不遮过客,渡船时载归僧。炊菰饭胜炊稻,采莲歌和采菱。烟外晚村弄笛,沙边夜店停灯。短蓑醉拍铜斗,我亦年来稍能。(高启《甫里即事四首》其四)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高启《春暮西园》)

青丘子,泬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分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高启《青丘子歌》上)

其父周泰,字景通,号讷轩,自号讷斋,明永乐五年(年)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甫里。他少从邑人楼日宏学,治《尚书》甚勤,而重迟和敏,与诸生异,非特能文词而已。楼日宏察为佳士,遂以女楼嬿归之。既壮,受徒阊门,居市廛中谨谨不放。时有师儒郑德辉者,亦厚德君子也。人以君配称之。其业既精,于正统三年(年)以儒士举于乡。再试礼部不偶,授广东潮阳县学教谕。他训迪勤厉,士子多所造就;并写下了《海潮岩》、《治平寺》诗,曰:“宦游更喜多清暇,明日重来不用招”;“好景留人须尽醉,百年能得几回来。”

景泰元年(年),他秩满考最,与潮阳知县张显、县丞刘忠、主簿钟本期和新任教谕朱晅等人告别,带上妻儿,出任广东乐会(今琼海)知县。当时的乐会,“人谓其地险远为均不乐”,而他怡然之任。至则以其俗陋,专务教化,民皆从之。他还在写给岳父楼日宏的信中道:“琼之乐会,居山海之间,地鲜膏腴。然相赏于山高水长之外,则有层峦起伏于前,深潭环绕于后,水清山秀,卓有奇观。其俗能甘粗粝,不废弦咏,殆所谓瘠土之民向上。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聚家于此。至今文物礼乐,盖斑斑然。独念此邦之士,鲜入公门,知廉耻礼让,温文尔雅,欣慕情殷,足可与共千古。”

他又与同科举人陈纪、当地名流邓文善交往。当时乐会海寇窃发,他则鸠集武勇,触冒炎瘴,治兵剿寇,贼赖以平,而他自己却以疽发背。景泰五年(年),周泰因病在任上去世,年仅四十八岁。他为官清廉,“禄外一无所取,死后宦囊萧然”。成化八年(年)状元、周诏的好友吴宽为之作《故乐会知县周君墓表》。其妻楼嬿痛彻心扉:“夫君舍我而去,我寡而有二提抱幼子,归乡路遥,举目无亲,尚谁恃邪?自结发至今,恩爱情深,今汝独去,妾安忍独生乎!”乐会之人亦相与奔走,悲号曰:“天何夺吾贤令之速也!”争愿买地葬君,筑室以居其妇子。而楼嬿则不让,曰:“此非君之志也。且如吾父母舅姑之老于家何?”于是其民聚土为冢,岁时祀之以慰其思。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妙意俄同*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但愁欻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天帝闻之怒,下谴白鹤迎。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高启《青丘子歌》下)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高启《咏梅九首》其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高启《咏梅九首》其二)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高启《咏梅九首》其三)

楼嬿,字懿端,明永乐五年(年)出生,祖上自浙江鄞县迁居长洲(今苏州)。她博通书史,精女红,尤有孝行。景泰六年(年),当乐会之归时,她以孱弱之躯,以丈夫之骨与遗孤跋涉岭海,数遇寇难,誓不受辱,以死自分,竟完其家。从此“孀居矢节,门户萧然,蚕绩弗倦”,靠纺织养活全家。同时又“即家立讲堂,隔幔分课”,子弟就学者众;还亲自教授二子周诏、周训成名,为一时吴中士林传为佳话。弘治八年(年),楼嬿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周诏之子周琦、周磷、周珵,俱秩望通显。周琦享有父荫,却二让弟侄。后经选举授福建建宁推官。邑多寇盗,他奉檄剿除之。周诏的侄子周壁,则以太常丞与议大礼。其孙子周淳,笃厚长者,以孝友知名。其从孙周宪时,字六时,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二十八年(年),考中举人。历官工部郎中,重庆知府。宦归后,仍回祖居。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高启《咏梅九首》其四)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高启《咏梅九首》其五)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高启《咏梅九首》其六)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高启《咏梅九首》其七)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高启《咏梅九首》其八)

断*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高启《咏梅九首》其九)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