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蚕魂 [复制链接]

1#

文丨丁迅华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古代人们在这天修禊事祭春。《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述的便是在这样一个春明景和的三月,到水边,祓禊浴春,祛邪消灾,祝祷春事顺遂。王羲之《兰亭集序》更是写了这样一场兰亭修禊,风流名士,少长咸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令后世永远神往。这天又是*帝的生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这天还是司蚕节,妇女们姑娘们在春风阳光里采着嫩绿的油亮的有着奶浆的桑叶,用绣花剪刀把桑叶剪细,放到焐出来的蚁蚕布上,黝黑的蚁蚕闻到桑叶味桑乳香,便蠕动着她们几乎看不出的身子,用她们的“乳牙”细啮着桑叶。她们尝吃着化育桑叶的春风,春雨,阳光,这是她们的第一口奶。想象着还没有人工养蚕时,那刚刚在太阳的温暖中孵化出来的蚕,在最嫩的桑叶间,在明媚的绿色阳光里,乌簇簇地吃桑叶的情景。她们一定快乐的成长着。

关于蚕,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搜神记》《女化蚕》中这样说道:

上古时有一个男人被掠走了,家里只剩下母女俩和一匹马。万般无奈下,母亲说:“如果有人能把我老公救出来,就把女儿嫁给他。”马听到后,飞奔而去,几天后,丈夫骑着马回来了。妻子将原委告诉丈夫,可丈夫不同意,马咆哮起来,丈夫竟把马杀死,将马皮剥下放在庭院里。马皮忽然卷起姑娘飞走了,落在一棵桑树上,姑娘化为蚕,马皮变成了茧。

神话想象的起点是蚕首很像马首。而神话的意蕴是马喜欢着姑娘,这马此时便是另一个田螺姑娘。爱姑娘至被杀,死而化茧与蚕相守,生儿育女。用皮惠恩世界,美丽人们,温暖人们,让他所心爱的姑娘永远被人间赞美,永远有着源源不绝的*色,橙红,白色的情丝,化作人间锦绣,永远子子孙孙,绵延不绝。马不记仇,反报恩,蚕感恩,永吐芳丝。

也正因此,古人写的关于蚕的诗文,总同善同美同情同富裕联系起来。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大家最熟悉的,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这“绮”这“练”都是蚕丝织成的锦帛,纯美。“锦绣山川”则更是言其美丽了。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那是上古时代的富裕,当然是孟子理想状态下黎民百姓的美好愿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富足,温暖,老之将至的美丽。诗人们最多的写的是蚕的安详,温煦,与春夏之景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片祥和的诗意。《诗经·豳风·七月》中写道:“蚕月条桑,取彼斧斨(音qiang),以伐远扬,猗彼女桑。”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出了鸡犬之声相闻的暧暧。王维的“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则是在蓬勃秀美的村野,农家蚕脱皮蕴丝的安详。“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村闾乡民蚕事和顺忙碌的满足。而现在铺天盖地的化纤制品中,人们对人类的好朋友蚕所天然的丝织品更是情有独钟。不仅因为蚕丝与肌肤相亲时有特别的爽滑感,更有天然的桑叶芳香,最自然的锦裁,护肤护身。

所有的这一切,使得这个农业古国男耕女织者的后代们,对蚕有一种喜爱亲近精心呵护的基因。小时候最醉心也觉得最神圣的“工作”便是采桑养蚕。

已无法记清养蚕在几岁的时候,也不知道蚕是小伙伴那里来的,或是亲戚家央求来的,或是哥哥们藏了一夏一秋一冬的那张密密麻麻蚕种的蚕纸放在胸口焐出来的。焐蚕是件幸福期待又漫长煎熬的事。把蚕纸放在当胸,为了焐热她们,还特意穿上棉袄。边想着怕身上体温不够,把纸紧紧贴胸脯,边担心着蚕子被挤破,甚至想着蚕子被闷得喘不过起来,就会闷死。当然现在知道了,绝对不会闷死。这时的我们便是春天鸟窝孵蛋的鸟妈妈,神圣地守护着我们的蚕纸,也像年轻的妈妈抚着挺着的肚子,恐怕有一丝伤害。苏杭人家把养蚕女叫做蚕娘,那我们男孩便是蚕爹了。焐时,一天会取出来看几次。看那灰绿色或紫色卵壳里,有没有探出她们嫩黑的针尖般的脑袋。这十天左右的时间,与我们绝对是漫长的十天,是绝对漫长的等待,是绝对细心地呵护。终于,某个早晨或中午或傍晚甚至深夜,一个针尖般的黝黑的小脑袋,或是几十个黝黑的小脑袋,在你从温暖的怀里取出来时,蠕动着可爱,向你,她们的蚕爸表示生命的感谢呢。这时你欣喜若狂,相信了温暖的力量与奇迹,你为自己欢呼,真想把这消息告诉小伙伴们。

我始终相信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是有感应的,更何况能给人温暖,给人美丽,用她的生命蛋白质孕育吐丝的有灵性的小可爱呢!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施太理性了,只知道从逻辑的角度论辩。鲦鱼出游从容,肯定优哉游哉,乐得很,在能够看得出鱼“从容”的水里,唼喋着清新的空气新鲜的水,如何不乐?那蚕肯定记得焐她的温度和身体的味道。也许探出脑袋来,便是为了感谢给予她第二生命的“蚕爸”的。

我们便用早准备好的鸟的羽毛或拔一根细细的鸡毛,把黑茸茸的幼蚕宝宝刷到已经准备好的有最嫩的桑叶的硬纸板盒子——“蚕室”里。从此一场漫长而美丽的蚕事便正式拉开了序幕。梅尧臣诗说“桑芽将绽雾露寰,蚕子未沐香篚收。”陆游也有“稻陂正满初投种,蚕子方生未忌人”的诗句。说是待蚕种破卵,破卵后幼蚕的可爱可亲。

虽是江南人家,但因为我们这里蚕事不盛,只是小孩养的,所以孟子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情境是没有的,更何况沟边田塍屋旁零星或成排的桑树了。我们村庄几乎没有桑树,仅有的两棵在淡水池礼传阿伯埠头旁,只剩下几个芽瓣,如果把芽掐了,那无异于竭泽而渔。再说他家我同学家也养蚕,是我同学。没办法,我们跑五六里路,去西南方二塘南的塘湾大队同学家边去摘。我们村是三塘村,相隔一座塘,时间却是二百年,二百年古道古风,二塘当比三塘更蔚然。还没走进村庄,便看到林木葳蕤,便觉应该有好多桑树。

二塘岸,石桥边,老屋旁,陂塘边都挺立着高大的乔木。只有冬青樟树柏树是常青树。因此暮春的村树树杪上,舒展着淡绿的*绿的浓绿的鹅*的嫩叶。柏树结着青白的柏子。古楝树绿云般的新叶间还挂着去秋橙*的楝树磙磙,时有白头翁来啄。紫白的楝花还还没开,虽然小蕾好像已经孕育了。柚子正盛开,细白的像是花鸟画笔蘸出来的明鲜,只是那香的馥郁,早已有春风送过来了。泡桐花开得最盛。紫白的桐花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密密簇簇,大串大串,向下挂着铃铛,满枝满头。风有信,花有语。花语轻轻,风信柔柔,风传递着花粉,花传递着生命美丽,孕育着生命轮回的信息。惠风融着阳光,尽着最大的温暖与恩泽,让花开得最灿烂,进行她们美丽的花事,她们努力开放,风为她们媒,蝶为她们忙,蜂为她们嘤嘤。那玉白的花瓣拥着她们最美的“少女粉”蕊,看了让人心颤,欢喜得不得了。怪不得李商隐写出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绝美诗句。还有榆树,桕树,高大的棕榈树。榆钱绿茸茸的,霜白的桕子在冬天是一点诗意。唯有高大的棕榈正开着硕大的一棒棒棕榈花。阳光透过粽叶,你会为棕榈花而震撼。每一支不知有几千几万小花,不知道那样有生命力的树要开那么多的花,结那么多的子,存着怎样的生命奥秘。桑树应该在这样的嘉木美树丛中。

在那葳蕤蓊郁的林木中,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棵是桑树。他在阳光里飘逸着透明的绿。让我们想象,在上古野蚕时代,叶子上的蚕该会怎样的美丽与温暖!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泉州开元寺的那棵唐代古桑,如虬龙般横卧,究竟养育了多少蚕,她们的丝又织出了多少霓裳呢,而这霓裳伴着羽衣舞曲,让春蚕之*,仿佛梦见春天的阳光,春蚕的歌唱,于是在和美惊艳的旋律中熏熏的悠扬。

只是我们常常难以摘到几叶。常常在梦中采到大桑叶。为了不至于让我们的蚕宝宝饿得不行,或僵掉,我们便迈着小腿,跑到近二十里远的周巷沙*那条太平庵江去“偷”桑。我们站在江西岸,沙*直街的青石板红石板上,望着对岸的那棵桑树,桑叶几乎蘸到水面,似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望桑兴叹。哦,我们的蚕宝宝。

这样我们常常空手而归,望着硬纸盒上乌簇簇的蚁蚕,昂着头,在向我们要桑叶,我们也只能在心里说,蚕宝宝对不起。有时采得一些,便急忙轻轻放到盒里,看她们一枚枚慢慢蠕动上来,细细地幸福地啮着嫩嫩的桑叶。这时我们会俯下身去侧耳倾听她们窸窣窸窣的吃桑叶的声音,如同静静的教室里,学生翻书写字一样。在我们,这是最动听的摇篮曲,外婆谣。待她们吃饱了,我们便小心翼翼地将她们的蚕砂弄干净,也是用鸡毛掸扫的。蚕砂是蚕粪的美说,是朱砂,朱砂梅的砂。蚕砂黛色或褐中带青,如闻还仍有桑叶的清香。那时因为蚕的善美吧。一般虫的排泄物叫粪屎。还有蚕叫一枚,它死不叫死,叫炆。狗叫狗窠,蚕叫蚕室。这也是我们民族对美好的事物的美好的偏爱,属于情感审美吧。

为了采桑能得手,我们便在晚上行动到五里远的古村江边去“偷”,有一次还不小心滑落江里。最难熬的是是在采不到桑叶,我们便用柞叶代替,但吃了后常常是不少蚕“炆”了,或者病急乱投医,用香炉笋的叶子喂,因为香炉笋的乳浆。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过不了几天好多便拉稀而亡。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蚕喊不出痛苦地“炆”去!于是情急中想到自己种桑。把桑枝插到东门小直沟那棵木瓜与方柿之间。但常常因为多雨或忍不住去拔动一下,看根是否长牢了,桑树终至挪死。那就只能做梦,在梦里有桑树桑叶。这样的梦在十年前也做过,大概儿时印象太深刻了吧。

从那时起,我们学会了等待,知道了要自己插柳种桑,养成了呵护善良的习惯。

就这样,看蚕眠,看蚕渐渐长大,数量渐渐少起来,留下来的大体是最粗壮,最健美,体内蕴了最多的丝。待到最后一蜕后,蚕宝宝就会通体透明,像一枚枚莹泽的玉,蚕皮由白到嫩*,我们看得出体内的细肠,看到体内胶状的液体。再过几天就要悠悠上山吐丝结茧了。而我们则早已准备好了麦秸,稻草为她们搭做茧的棚,送他们“上山”。她们衔着丝,寻找最好的地方去吐丝了。

焐蚕,采桑,喂蚕,漫长的一个半月以后,我们的成果最终结晶了,像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样伟大。我们也做了件了不起的人类生存的第二等大事:做衣服的丝。于是在放学回家后,还没放下书包,就去看某个角落的蚕茧结好了没有,兴奋地告诉同伴们,让同伴们也来看纯白,淡*,橙红的茧。看到相同的蚕会吐出不同颜色的丝,那蚕肯定是七仙女下凡,带着银河边的彩霞。或者是那蚕马中的姑娘心灵的祝祷,祝祷人们的生活五彩缤纷。于是这个曾是我们民族原始崇拜的蚕,便开始了她美丽的工程。吐出将近三千米长的丝,结成坚实的最美的椭圆的茧。蚕吐丝时,绕的是规则的∞字形。我想,蚕吐丝时,一定像织女那样在深情地思考,如何把茧结得牢,结得美,待破茧而出,看到一片春光。一只小青虫,想到大江对岸去,爬呀爬呀,爬到岸边,被江拦住了,但她过了江。她怎么过去的?破茧成蝶。蚕更有这份美丽。

我国有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蚕蛹,出土过西周时期“龙形蚕”玉器,龙首蚕身蚕尾,蚕背上有一立鸟。有人认为象征太阳的金乌鸟。龙,蚕,金乌,这样玉,帛,龙,蚕,合在一起了,构成了玉崇拜,龙蚕图腾崇拜。这崇拜中,有马与蚕的默默忠诚,蚕的美丽,蚕的无私。而且我们的方言蚕就是善,养蚕就是扬善,养善,良善,倒过来便是善良。天择之物,造化的杰作,我们只能顶礼。蚕也不辜负人们对她的崇拜,从未改变自己的柔韧,光泽,蛋白香,终将陪伴人类美丽温暖到永远。这就是蚕*。

《陈涉世家》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承载的是诛暴秦的正义之*;晏殊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分明是一颗无法寄往的相思之*;苏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诗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分明是节,直,中空虚怀的竹*画*;而林黛玉所保存的诗帕亦是秘密柔柔细细的绢丝织成的爱与情。……因为丝千年不朽不腐,所以直可把所有的灵*印记留住。蚕*,绢*,诗画*,三者紧紧地相拥了,那是美的极致,生命的交响,*得三字诗——真(丝),善(蚕),美(锦绣)。

那位题《墨梅》的画家诗人王冕有诗赞道: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暄。

童年*牵梦萦的蚕啊。

年4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