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夜读李玉真作品集灵与肉的分裂与整合 [复制链接]

1#
主播:依然

图:姜鸿

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和史宾诺莎曾绞尽脑汁思考灵*与肉体的关系,从此关于这两者的讨论与揭示便多了起来。20世纪有个叫张贤亮的作家还用“灵与肉”做标题写了很好看的小说,触动了很多中国人的心灵。小说好懂,而理论界站在高高的象牙塔上热烈地讨论着,引导性的劲风便从忙着干活的人们头上扫过。地处东经99度北纬35至39度的柴达木,正肩挑着祖国开发西部的重任。在很长的时期里,柴达木人更注重顽强拼搏,战天斗地。如果说,“神仙只有灵的问题,动物只有肉的问题,而人却有灵与肉的双重问题”,那么柴达木人会说,只要头顶柴达木的天、脚踩柴达木的地,我们的灵与肉就融进了柴达木的肌体,汇聚了柴达木的精气神。纯净的空气辽阔的天地把柴达木人的灵与肉整合为一片白云或者一朵马兰花。它是大自然的子女,聚散飘停,春发秋萎。

当与外面的世界相撞,我们可能会在疼痛中倏忽间发现生命整体的裂变,那常常是始料不及的。

组图:鲁忠涛

有一个笑话,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农村小伙当了汽车修理工。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去北京的机会。他对妻子说,我一定给你买一双漂亮的、这里的人从没见过的鞋。妻子顿时高兴得热泪盈眶。丈夫终于回来了,她捧着鞋,像看外星人的东西,兴奋又好奇。妻子穿上,在地下踩出两行麻窝窝。一位干采购见多识广的男子来了,问道,你咋穿登山鞋?

这件事把这对夫妻以及许许多多柴达木人的心刺痛了,生出了自卑。自卑是心灵的探询者,耳畔响起了十万个为什么。于是灵与肉开始各自为阵,相互审视。

柴达木那么大,柴达木也那么小。人生在这里走了几十年,就好像在转圈。要不是走出个抛物线,哪里知道世界变化那么快,哪里知道外面的世界离自己那么远?

有时柴达木人真不愿让大城市来干预自己的生活,可谁又让柴达木是祖国的一部分呢?就是你咬牙发誓再不出去,内地的人也会进来,内地的消息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来。就像血液,你只要在这个肌体上,无论是头发尖还是脚指头,它都会向你流去。

有句常说的话,“挡不住历史的车轮”。车轮迅疾,

柴达木追赶着新时期的潮流,柴达木人追赶着与大城市人相差无几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十几年之后,人流与物流穿梭着,柴达木人已大开眼界。什么麦当劳、肯德基、巴莫斯比萨;什么哥本哈根牛油曲奇、惠康美国开心果、金康法国西梅,已不稀罕。牧民拿着手机给老婆发短信,农民打开电脑与网友聊天,已不是新闻。内地城市年轻人的时尚柴达木的年轻人学得很快。新一代用时尚的鞭子抽打着老人们的老习惯。曾经喝着青稞酒的老人,看着喝白兰地的儿子皱紧了眉头;搭着邻居的货车去火车站接从内地大学放假回来的孙子,看见他已经坐在出租车里就斥骂他变了质。后来父亲说让我尝一尝那洋酒;后来爷爷学会了出门“打的”。那个曾在北京吃西餐出洋相的汉子去什么淡水码头新概念餐厅或者星巴克,已轻松自如。

柴达木不满足很不满足,虚心学着现代化的内地大城市。

图:颉新刚

老王在柴达木是一个先进工作者,工作效率走在了许多同行的前面。来到北京,总是看见男女老少急匆匆地行走急匆匆地上车,总是看见急匆匆奔向前方的车流。他一想到这就是城市人的生活快节奏,心里就扑腾腾地狂跳,脸上就热烘烘地发烧。他看见那张广告牌上写着几个大字:“时间就是效益。”他更是急得红了腮帮。自己在柴达木虽然也算忙,可与城市人相比,就悠闲多了。去上班没几步路,晚点起床慢悠悠地走进厂里也不会迟到。晚上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就是加班回家晚了还可以慢慢品着酒看着电视直到打盹儿。老王忘不了北京的一个朋友干着两份工作,他的妻子下班后去读研究生,他的上大学的儿子即将报考第二个学士学位。他们真忙,忙着提高自己,忙着创造效益。他掰着指头计算工作20年每天慢慢品酒的累计时间,计算用这些时间的三分之一去学习是不是早拿上了大学文凭,再用三分之一去钻研新技术是不是会出更多成果……他才来北京很体面地告诉朋友自己有多少光荣的称号,后来他的语气变得像初恋的姑娘那样柔软,眼睛变得朦胧羞涩,朋友以为他做了什么亏心事。

目睹城市的变化,聆听城市人急促的脚步声。他要深切感受城市的脉搏,让自己的灵与肉不要离城市太远。

图:颉新刚

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和史宾诺莎曾绞尽脑汁思考灵*与肉体的关系,从此关于这两者的讨论与揭示便多了起来。20世纪有个叫张贤亮的作家还用“灵与肉”做标题写了很好看的小说,触动了很多中国人的心灵。小说好懂,而理论界站在高高的象牙塔上热烈地讨论着,引导性的劲风便从忙着干活的人们头上扫过。地处东经99度北纬35至39度的柴达木,正肩挑着祖国开发西部的重任。在很长的时期里,柴达木人更注重顽强拼搏,战天斗地。如果说,“神仙只有灵的问题,动物只有肉的问题,而人却有灵与肉的双重问题”,那么柴达木人会说,只要头顶柴达木的天、脚踩柴达木的地,我们的灵与肉就融进了柴达木的肌体,汇聚了柴达木的精气神。纯净的空气辽阔的天地把柴达木人的灵与肉整合为一片白云或者一朵马兰花。它是大自然的子女,聚散飘停,春发秋萎。

当与外面的世界相撞,我们可能会在疼痛中倏忽间发现生命整体的裂变,那常常是始料不及的。

图:古凯

十几年前当厂长的老张到北京出差,听说同乡老李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北京工作没几年,买了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住房。他有些震惊。老李的儿子约老张在麦当劳见面,对他说着项目投资,什么鸡生蛋蛋再生鸡。还说优秀的企业家或地方*府投资或者吸引投资已经把过去的比优惠转为比优势,优惠被动,优势却主动。

老张受益匪浅。他陷入深深的灵*里,叩问自己。自认为工厂和小家都被他操持得不错,这时却发现了自己致命的弱点。他想起了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句话:“儿子,你好好放羊,有羊才能卖钱,有钱才能娶媳妇,有媳妇才能生儿子,生了儿子才能放羊。”他仿佛看见爷爷和父亲同样的与世无争的眼睛,同样的自得其乐的神情。他理解他们,那时没有惊雷震醒在那片土地上熟睡的灵*,灵与肉相安无事地行走在一个又一个平淡又贫穷的小路上。虽然自己已经从世代牧羊的轮回中走出,但是并没有走出那个传统的旧圈子。他明白重要的不是从形式上走出,无论是牧羊还是办厂,都需要不断地寻找与开创适合新的市场经济的路子,不能满足于眼下小小的赢利。

老张的心灵之门打开了,他到处寻找生财之道,到处询问经营经验,前门大碗茶的小买卖是怎样变成公司的,甘肃来京的老马家牛肉拉面是怎样拓展分店的。他还与北京人一同议论比尔.盖茨,咳,他的财富超过世界上几个小国,年春天他就有亿美圆。你知道他的做事方法吗?他从来就坚定地注重未来,相信微软科技有能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市场运作方式……老张开始阅读经济金融丛书,了解世界新经济和我国的经济形势;开始阅读美国托马斯的《高层智慧》,研究全球50位顶级首席执行官的经营理念。

北京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撩拨人的气息。他每天回宾馆,挎包里都沉沉的,除了正经八百地拿到的资料,大街小巷总有一只只手把装帧很漂亮的广告递给他。他从不拒绝,统统装进“智囊袋”,然后一个不漏地阅读。

图:齐璐

与其说被全新的世界包围不如说惊醒的灵*已经跳出肉体狂饮着根治病原健壮生命的营养高汤。

无论是谁开启了柴达木人心灵的门,一支新的队伍已经形成,他们在改变着柴达木。

柴达木经历过仍经历着亘古未有的蝉变,灵与肉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喜剧。不能不去外面的世界学习,不能不去先进的城市取经。但内地城市就像古希腊神话中众神打造的潘多拉,她有妩媚与美丽,也有虚伪与狡诈。内地城市有《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那样的善良人,也有夏洛克那样的吸血*。学习也面临着美丑的辨认,取经也面对着善恶的选择。

一位中年柴达木人说,偶居闹市,有时我们也像初次采蜜的工蜂那样在花地的上空徘徊,因为从城市人的沉湎里我们感觉到那些花的蜜可能很甜,而柴达木曾教过我们那是一种毒。

地摊上的色情、饭馆的笑话、书上的放荡令柴达木人触目惊心。他们抬头望天,不知道风云在怎样变换;他们低头看地,不明白是否即将有一次大地震。

那么多人终于如愿以偿来到想往的大城市,他们却发觉自己的灵与肉在城市的瀑布灯下、高楼群里流浪。灵与肉是撕裂开的,一个漂浮在上空,无根无系;一个行走在地下,空空荡荡。

他们还是把那些杂志书籍那些笑话和顺口溜带回了柴达木。然而面对包着头巾在风沙里干活脸上印着高原红的姐妹,面对无怨无悔为自己和孩子操劳而皱纹频添的妻子,他们开始悔恨。他们悄悄把那些杂志书籍丢进了火炉,把那些笑话顺口溜咀嚼成沙子与唾沫一起吐了出去。

图:樊文宏

十几年前,从柴达木西部的荒漠小镇传来这样的新闻,说是一些外面来的下岗女工办起了发廊、卡拉OK厅、酒吧。那个沉寂的地方货币流通加快了,下午男人们去银行取钱,上午女人们去银行存钱。得到好处的女人给女友发电报:钱多,人傻,速来。于是“歌舞厅忽地一下就增加了,酒吧咖啡屋饭馆理发馆眨眼工夫就翻了番。荒漠被更多的异香和妖媚的笑迷惑了。荒漠被温柔的手掏了腰包。”“道德的门框大了,胆量就大了。性的品种多了,爱的错误就多了。”“荒漠发展着变化着,紧跟在城市的后面。”(引自本文作者的《失衡的荒漠》)

于是柴达木长出了警惕的眼睛,告诫自己灵与肉的流浪不能太久。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从氤氲中露出,那就是重新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柴达木的灵*被撞击着,无数个灵与肉对峙着相互打量,厉声询问。从柴达木到内地大城市,从内地大城市到柴达木;从放开手脚去任意体验,到收回自己量体裁衣。他们从宁静到躁动再回到宁静。但是当灵与肉再次相互审视,却发现不再是柴达木的一片云彩一朵马兰花。灵与肉的分裂使生命欲求像霍去病的群箭齐射一样让更多的目标中的(di),又让所有中的的目标与自己的生命碰撞出的光芒交汇熔炼,灵与肉便在“嚓嚓”作响的和弦中重新整合。

柴达木,一边与大城市携手,一边用古老的漠风拂去污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1

李玉真,年9月生于重庆。毕业于重庆建专、西北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曾任茫崖石棉矿教师、青海油田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文学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文艺报》《文学报》《散文百家》《报告文学》《美文》《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青海湖》以及加拿大《光华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央视多次播出的电视散文《西部女人》,多年来一直广传为主持播音朗诵课件。有散文集《西部柔情》《城市碰撞》《荒漠神游》、纪实文学《边塞曲》等8部著作。近百篇作品收进全国各类文集。其中《西北女人》等三篇散文选入“20位西部女作家写西部散文精编”《西部的柔情》;《残霞如梦》选入《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传奇的阿吉老人》选入《年中国散文经典》;《爱恋尕斯湖》选入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敦煌,我虔诚地走进你》选入年《中国散文排行榜》。获上海《文学报》首届(年)命题文学全国征文一等奖;获第二三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报告文学银奖、散文一等奖;先后获得第二三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成就奖;获全国“人与野生动物”生态文学征文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歌曲《采油姑娘上山来》(著名歌唱家于文华原唱,颁奖大会上由全总文工团龚七妹演唱)、《石油女性的风采》分别获全国新世纪工人歌曲二等奖和优秀奖,《采油姑娘上山来》获全国五一文化奖。

主办:青海油田团委

承办:青海油田地面集输工程公司

协办:青海石油文联音舞协会

文稿:青海石油文联作家协会

图片:青海石油文联摄影家协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